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練習及答案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高二學生需要通過練習鞏固必修三第二單元的知識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練習,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練習

  閱讀題***60分***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題。

  “風”“雅”以後有李杜

  蘇淵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他們繼承了詩三百篇以來美刺①比興的形式,楚騷一派芬芳悱惻的風格,漢魏樂府抑揚頓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麗的語調,而加以變化運用,又繼承又創新,寫出了許多完整美好的詩篇,不但豐富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寶庫,而且也樹立起一塊古典詩歌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風”“雅”以後有李杜 。“風”偏於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於批評時政,是諷喻的。換一句話說,“風”大體是一種民歌,其中浪漫主義寫作方法多一些;“雅”大體是一種敘事詩,其中現實主義寫作方法多一些。因此,外國文學史上的理論***指“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搬到中國來,雖然也可以適用,但總覺得沒有“風”“雅”兩個字來得集中概括。而“騷”則兼有“風”“雅”之長,也就是兼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長。李杜作品同是從“風”“雅”“離騷”變化出來,但李偏於“風騷”,而杜則偏於“騷雅”。李杜風格形成流派之後,即取“風”“雅”二字而代之。從此,詩人由於性格和學識關係,不免 有所偏向。其間唯號稱“大家”的,得體兼風雅,追攀李杜,蔚為一代的“新聲”。換句話說,就是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互相結合,相得益彰。就此點論,則“風雅”——李杜這條線,始終貫串於兩千餘年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中而未嘗間斷。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 ,幾乎同時出現在當時的詩壇,恰恰是那個充實而光輝時代的兩面鮮豔無比的旗幟。他們有時用一種清新剛健的調子,歌唱那統一繁榮、樂觀向上的時代;有時又以詩人特有的敏銳,帶著沉鬱頓挫的感情,描述著盛極而衰的苦難,並對苦難中的生靈寄予深切的同情。一句話,瀰漫著當時整個詩壇的是一派積極的浪漫主 義和現實主義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過複雜的生活遭遇,各以特異的風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現了那個不平凡時代整個民族的命運和動盪的靈魂。這就是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為什麼能夠在悠久的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始終站在詩歌藝術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鑄靈魂、鼓舞人心的緣故。

  注:①美刺:實質上是對詩歌內容或讚美或諷刺。

  1. 下列對“蔚為一代的‘新聲’”在文中含義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指李白和杜甫創作的許多完整美好的詩篇。

  B.指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評時政的詩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後,那些號稱大家的詩人所創作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互結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詩歌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精神。

  2.下列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李白和杜甫的詩歌雖然同是從“風”“雅”“離騷”變化出來的,但李詩偏於“風騷”,而杜詩則偏於“騷雅”;“風雅”——李杜這條線,貫串於兩千餘年古典詩歌的發展史中。

  B.中國古代詩歌的優良傳統,用“風”“雅”兩個字來代表,比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來得集中概括。

  C.“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之所以成為時代的兩面鮮豔無比的旗幟,是因為他倆幾乎同時出現在當時的詩壇,而且各以“風騷”和“騷雅”見長。

  D.李白和杜甫繼承了風、雅、離騷、漢魏樂府以及六朝聲律的優良傳統,展現了那個不平凡時代整個民族 的命運和動盪的靈魂,成為“風”“雅”之後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並峙的高峰。

  3.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白和杜甫都運用了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都創作了能體現那個不平凡時代整個民族命運和動盪靈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繼承過去,又融合時代,為中國詩歌開闢了一條寬廣而坦蕩的道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

  C.在李白和杜甫風格形成流派之後的詩人,一般詩人或沿著李白流派的方向發展,或沿著杜甫流派的方向發展,而一些“大家”則沿著兼具李杜之長的方向發展。

  D.李白總是用一種清新剛健的調子,歌唱那統一繁榮、樂觀向上的時代,而杜甫則總是以詩人特別的敏銳,挾著沉鬱頓挫的感情,預感到盛極而衰的苦難,並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顯示了各自特異的風格。 。

  二、課內文字閱讀***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題。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 春風等閒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 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 ,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4.用簡明的語言概括琵琶女人生三個階段的特點,每點不超過7個字。***3分***

  5.“春江花朝秋月夜”本是美好時光,詩人為什麼此時卻倍感悲傷?***3分***

  6.結合詩歌中的有關內容, 簡要分析“江州司馬青衫溼”的原因。***4分***

  三、課外詩歌閱讀***23分***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第7~10題。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①

  李 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陽樓

  杜 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注:①此詩為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時而作。

  7.這兩首詩都寫登岳陽樓,但 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不相同的。試作簡要分析。***5分***

  8.在李詩的頸聯、杜詩的首聯中任選一聯,對其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作簡要賞析。***8分***

  放言五首***其三***①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注:①元和五年,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寫了五首《放言》詩表達自己的心情。後來,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在貶官途中,寫下五首《放言五首》奉和。

  9.“贈君一法決狐疑”中的“一法”具體是指什麼方法?請說說你的理解。***4分***

  10.結合詩的頸聯,簡析這首詩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6分***

  四、文學類文字閱讀***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題。

  李白心靈裡的故鄉

  車延高

  ①李白的故鄉究竟在何處,這些年始終沒有停止過紛爭。

  ②故鄉,其實就是一種回望,由現實裡的無意觸發,突然對自己最難忘最信賴最依靠的故土故地故人故情產生一種意念性的嚮往。它是抽象的具體,又是具體的抽象。基於這點,我們可以大著膽子學著詩仙的狂放,喝下幾杯酒,邁著醉步走進詩人心靈之門。這時, 你就會發現詩人心靈的故鄉是變化的多樣的唯美的抽象的。

  ③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從碎葉城到成紀,再折道江油,是十分漫長艱難的跋涉。那時的李白太天真,懵懂的眼睛在有節律的馬背上晃著。在沒有驛道的沙漠戈壁野嶺山道間,一行嗒嗒作響的馬蹄,在白天和黑夜裡騎著陽光和月色行走。就這樣直到馬蹄停在江油。回憶中,父母談到了碎葉城,李白像聽天書,那一段記憶是空白的,但他熟記著馬蹄,熟記著馬蹄踩踏疲勞和喘息時那種沉重的聲音,記得馬蹄後面的路彎彎曲曲,也記得馬蹄前面的路曲曲彎彎。停下來歇息時母親指著身後告訴他,馬蹄的那一頭是故鄉!但那時的李白想:最後一個馬蹄圓寂的地方,才是他今世的故鄉。

  ④傳說李白出生時,母親夢見了太白金星,所以他名白字太白。夜空裡的星宿與月亮本身就是神祕的默契者。所以李白一生愛月。月是他發酵靈魂的種子,他一生愛月讀月寫月,留下了許多吟月歌月頌月的千古佳句。

  ⑤“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過去我只把它理解為詩人的一種思鄉情懷,現在站在心靈的門檻上重新品讀,才明白在詩人的靈魂最深處,明月和故鄉是等量齊觀不分伯仲的。在詩人的精神世界,一輪皓月是皎潔的,它高懸於黑夜,不因陰暗而玷汙自己,不因孤獨而放棄執著的操守。它高潔而不清高,有時一地清輝,有時平臥江湖之底,讓居住蓮花的清水磨洗出一個潔淨的靈魂。靜影沉璧,是詩人生命的寄託和嚮往。

  ⑥因此,詩人在舉頭和低頭之間,看到和想到的都是靈魂最後要歸去的地方。最後當詩 人的詩歌人生耗盡最後的靈感,才華和豪情開始憔悴。憔悴的身影已經引起了月光的同情和憐憫。他終於在採石磯將酒杯輕盈一擲,藉著酒力騰身一躍,入水捉月去了。月沒有拒絕他,隨著光影一零亂,他去了最好的存放靈感和才華的地方,將自己的名和太白金星融為一體。

  ⑦“李白斗酒詩百篇”傳為千古佳話,那是放大後的誇張。就李白的許多詩句看,詩人倘若喝得適量,酒入微醺,詩膽開張,真的是“口吐天上文”,“詩才比天高”。我們讀幾句詩人的詩膽被美酒浸泡之後從白雲為簾的天邊摘來的句子,就有“句從天上落,人從帝鄉來”的感覺。酒本身不能給詩人創造靈感,但他卻在“酒後競風采,三杯弄寶刀”的癲狂中放大了詩人的詩膽。所以,李白愛酒,“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已經愛到了錯把酒香當故鄉的境地。一旦喝到“三杯通大道”,就進入無意、忘我的境界,什麼三綱五常皇帝老子都去了九霄雲外,這時的謫仙就有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霸氣。想象 和誇張伸拉出最大的張力,豪氣貫於天地之間,如排山雪浪直貫銀漢彩虹,大千世界浩蕩聯翩直撲眼底。這時,被稱為詩仙的李白,端坐於酒香裡,一葉輕舟,夾岸桃花,舉杯邀月,“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⑧除了天空,人間最大莫過於土地。按照一脈相承的理念去想,在同根同宗的中國,其實遠行的遊子,無論走到哪裡,腳下的土地就是故鄉。

  ⑨“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在詩人的意想裡,峨眉山月和長安厚土、八百里秦川是橫跨時空的畫面組合。月 光普照,使我們無論走到哪裡舉頭都能望見故鄉的明月;土地博大,任我們走到哪裡腳下都踩著放大了的故土。詩句裡,李白借物寓意,把廣義的故鄉交代得那麼清楚。其實不論是現在落腳的土地,還是遠在記憶深處的故鄉,頭頂一輪月,與腳下一片土,就是照臨和被照臨的關係。對於後面的每一個腳印來說,前一個腳印所站立過的地方都叫故土,當最後一個腳印把自己踩進泥土,就是生命的歸宗。從這個意義上講,土地是每個人永恆的故鄉,而那些關於李白故鄉究竟在何處的紛爭未免顯得有些淺薄和世俗。

  ***節選自《新華文摘》,略有刪改***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