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鐘調整攻略

  高考任務繁重,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要調整好自己的生物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鐘調整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生物鐘。生物鐘,是指能夠在生命體內控制時間、空間、發生、發展的質和量,即控制整個生命體內的時間、空間節律,保證各項生理機能有條不紊進行。地球上所有的動物都有一種叫生物鐘的生理機制,也就是從白天到夜晚24小時的一個迴圈節律。我們都有一定的生活習慣,比如晚上要睡覺休息,白天要工作學習;一日三餐,不吃會餓。常年堅持這種生活習慣,就逐漸養成了自己生物體內的一種節律,一種生理機制,這就是生物鐘。

  其次,我要強調一下,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週期節律。研究表明,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的生理節律安排作息,與效率和成績密切相關。因此,如果考生能夠把自身的生物節律與複習效率合理結合起來,考試成績必然也能達到最佳效果。相反,考生就會感到疲勞,精神不能持久集中,思維的敏捷性、突破性、爆發性都會受到限制。

  有的同學也許會問,“尹老師,有那麼神奇嗎?你不會危言聳聽吧?”我對生物鐘有切身的體會。因為我每隔一、兩年會去美國探親一次,美國時間和北京時間大約有13-14個小時的時差,這樣我每往返一次,整個作息都要發生大調整。每次我從北京出發,到美國的前10天之內,總處於一種極度疲勞的狀態。因為美國的白天正是中國的深夜,是我的深度睡眠時間。所以我白天特別疲勞,精神很難集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恍恍惚惚。同樣,當身體適應了美國的時間節律,再返回北京,少則七天,多則十天,也處於極度疲勞狀態,思維遲鈍,創造力鈍化,幾乎沒有爆發性,這一段時間我所想、所寫的東西,質量都比較低。下面我們來認識一下自己四個關鍵時間段的生物鐘特徵。

  上午九點:神經興奮提高,記憶力最佳狀態,心臟開足馬力,精力最為旺盛。

  上午十點:人體漸入最佳狀態,積極性上升,創造力不斷攀升。

  下午兩點:精力消退,反應較遲緩。

  下午三點: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尤其敏感,心理、思維狀態逐漸走向高潮,是分析問題、創造性最旺盛時刻。而這正是我們下午高考的開始時間。

  從以上四個時間段的生物鐘特徵,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人如果正常休息,上午九點和下午三點進入思維的最佳狀態。

  我們國家規定考試時間是6月7號、8號上午9:00-11:30,下午3:00—5:00,這恰好是每一個考生思維的最佳狀態段。但如果同學們的睡眠時間不規律,就很難將上面兩個時段調整到最佳狀態。所以考生要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及複習習慣,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以確保將自己的生物鐘調整到6月7號、8號上午九點、下午三點進入思維最佳期。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調整生物鐘呢?前面講到,我在美國和北京之間往返,調整生物鐘至少需要7-10天。但10天以後是不是完全調整到最佳狀態了?當然不行。我個人認為:調整生物鐘應該在高考前二十天,即5月15日左右開始調整。這是調整最佳期,給後面足夠的量,就可以完全調整過來,即進入早九晚三的最佳思維期。

  怎麼調整生物鐘?

  首先是睡眠時間。每年都會有家長問我:“尹老師,考生睡幾個小時合適?”我告訴他,7-8個小時,不宜多,也不宜少。現在複習這麼緊張,每天睡到自然醒是一種奢望,但如果只睡5、6個小時,即便自己心裡感覺能行,但體力絕對不行。睡眠不足會導致心有餘力不足,思維的爆發性就遠遠不夠。

  什麼時間睡?十點鐘以前?早了點!晚上11:00-11:30躺下,早上6:40-7:10起床,安排好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就剛剛好。尹老師這裡講的7-8個小時睡眠時間不是指深度睡眠,而是從身體放平就開始計時。孩子們的睡眠和老年人睡眠還不一樣,我就有非常清楚的深度睡眠和淺度睡眠。淺度睡眠階段就是心裡很明白自己在睡覺,但睡得並不香。而孩子們只要睡著了,一般都能達到深度睡眠程度,大腦的休息是完全可以保證的。

  還要強調一點,中午休息要養成一個習慣,因為高考從上午交卷到下午再收到試卷中間有三個多小時,這段時間進行所謂的知識儲備,如看書、看考試說明、做題,都大可不必。磨刀不誤砍柴工。那麼,從5月15號左右開始,就要養成午休的習慣。“放平”就是躺下,睡著睡不著沒關係,叫做“閉目養神、養精蓄銳”,到了下午三點鐘好爆發。如果中午不休息,一味做題,所謂找手感,找題感。那麼到了下午,爆發力、創造力顯然就差了,思維的集中度也不高。所以中午一定要休息。多長時間?半小時即可。如果能打個小呼嚕兒,那最好。

  綜上所述,調整生物鐘就是確保考試過程中,考生的生理狀態是最佳狀態,進而保證思維處於最佳狀態。我希望在家長的積極監督下,每一位考生在高考前20天,開始調整自己的生物鐘,以最佳的狀態迎接高考。

看過" "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