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合作就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方式。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我對學生合作學習的理解
筆者認為學生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二、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應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小組合作的樂趣,我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改變。首先是在排桌時改變了電影院式的桌椅擺放形式,讓四人一組,每個小組扎到一堆,這樣學生就可以面對面的進行交流了。每個小組選出組長和副組長,便於收交作業和管理小組,使學生更有利於與教師的交流,這樣也使得學生活動的空間更大了,有利於展開多種形式的課堂活動。同時展開各小組之間的比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其次是增加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時間。在教學中我認真備課、設計好每一節的講學稿,在每一節課中我還給學生留出了更多的自主活動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學習,自己學會學習。我堅持一個原則,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講,老師講學生也不會的不講,總之儘量少講,因此基本上每節課我都給學生留出了至少20分鐘的活動時間,使他們從自己的認識特點出發,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如我在教授三角形中位線性質定理課時,先讓學生動手多畫幾個三角形,同時畫出它們的中位線,然後教師讓學生測量出每個圖形中的一組同位角的度數和一組對邊的長度,最後教師讓學生觀察一下測量結果,問學生髮現了什麼規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一方面同位角相等,另一方面中位線是對邊的一半。這個問題可以讓我們的學生進行合作學習。也就是說教師必須選擇在恰當的時機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還有,合作要有緩衝時間。學習數學,一定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另外,鼓勵學生有不用的聲音也是必要的。不要反饋時只有幾個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在回答,這樣的合作就失去了意義。只要是學生自己的思想,我們都應提倡拿出來討論,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其中,形成資源共享,使每個同學在數學上都有進步。 學生的合作學習是新課標環境下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在過去的數學教學過程中,也能體現出較多的合作方式,但一般是為合作而合作,為交流而交流,都流於形式,沒什麼真正的價值。現在我就小組合作的一些具體注意事項闡述如下:
1、選擇合適的時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合作的慾望。
合作是一種需要而不是一種命令。在我們的課堂中經常聽到教師的一聲令下,學生便開始所謂的“合作交流”。這種合作根本沒考慮學生是否有這種合作的慾望,使得合作學習無目標無動力,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個人認為教師要學會巧設合作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合作慾望。因為興趣是促學的動力,是成功的先驅。例如我在教學《認識
多邊形》這一課時,當學生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多邊形時,我讓學生拿出橡皮筋,先拉一個三角形。對於三角形,四邊形,學生得心應手,很快就拉好了。但當學生拉五邊形的時候,有的學生失敗了,也有部分學生藉助於牙齒或硬物拉出了五邊形,再拉六邊形時,有的學生手指、牙齒不夠用,怎麼辦呢?反應快的學生想到了與同桌合作,成功地拉出了六邊形。我再問學生“如果要你們拉七邊形、八邊形,你們還行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行”。這樣學生在無形的動手操作中,感到手不夠用,逼得學生自己去想辦法,去請同學幫忙。在借同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了:當一個人不能完成某項任務時,可以求助其他同學的幫忙,懂得在合作中完成個體無法完成的任務,體會到了合作學習的優勢,嚐到合作學習的“甜頭”,以此來點燃學生合作探究的慾望。把學生“逼上”合作的“梁山”這樣他們就樂於與同學合作,一起進行觀察、研究,同時也使他們感到了與人合作是一件很快樂的事。
2、營造氣氛,培養探究精神。
新課程改革要求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所以教師在課堂中應注意營造探究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嘗試合作學到知識的樂趣。如在教《圓錐的體積》時,我先讓學生分組實驗,並討論關於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研究哪些問題,怎樣進行研究,學生討論後說出了許多想要了解的問題:有圓錐的體積的大小與它們有什麼關係?圓柱的體積與圓錐的體積有什麼關係等等,研究的方法,學生也想出了許多,有先找到圓柱與圓錐的關係,再研究圓錐的體積,有把一個實圓錐體積通過平均分割成若干份,再拼成一個我們自己學過的幾何體,再推出圓錐的體積等等。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小組獻計獻策,當他們有機會代表小組進行彙報時,他們的臉上都帶著自豪的微笑,這就說明他們這時候心裡想的是整個集體,而不是自己。
3、開展小組評比,激勵學生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有利於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組織不當,學生就很容易出現拉大差距的現象,學習好的始終唱主角,差的學生總聽別人在說。所以開展小組評比活動,給小組打分是激勵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活動的好辦法。如我在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採取了比一比,哪一組的“合作最好”這一激勵方式。在合作交流探討中,哪一組合作討論得最激烈、最快得出結果,哪小組彙報得最合理,就給這一組獎勵一枚“合作之星”,說得不完整的同學可讓組內的其他同學幫忙,答對了同樣獎勵一顆“合作之星”,到下課前幾分鐘進行小結,看哪一組的合作之星最多,哪一組就是今天的“最佳合作小組”。
4、把握合作時機,培養合作能力。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教師要善於抓住最有利的時機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當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發生分歧時,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時,知識需要拓寬時,學生主動提出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時,需要突破重難點時,如此等等,都是最好的合作交流的時機。比如在講授完分數的產生及概念後,為鞏固分數的概念強調分數概念中“平均分”,我設計了三道判斷題。其中第三道題是:把一張圓紙先分成兩份,其中一份佔二分之一,學生的回答截然不同。我沒有作出評判。而是讓認為正確的同學坐著不動,認為錯誤的同學站起來,然後開展一場辨論,把認為正確的同學編為正方,認為錯誤的同學編為反方,辯論時,正方的代表拿出了一張圓紙片對摺,撕開拿出一半向反方振振有詞:“我們把一張圓紙片分成兩份,這其中一份難道不佔二分之一嗎?”反方同學也拿出一張圓紙片撕成大小不等的兩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示意:我們把圓紙分成兩份,這樣的一小片難道是二分之一嗎?經過一場精彩的辯論,我看同學們也基本理解了“平均分”在概念中的重要後進行小結:看來是否是“平均分”很關鍵,能不能佔二分之一要看是否把圓片“平均分”了。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在合作中與同伴交流,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認知策略,對問題的解釋,併為自己的策略進行辯解,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能力。
5、合理安排合作內容,讓學生探索有價值的數學。
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學生討論合作學習有很多好處。但也不能因此而濫用合作。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探索和討論的價值。無目的、無針對性、無必要性的合作、探索,學生毫無興趣,甚至會趁機聊天。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教材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合理安排合作內容,讓學生探索有價值的數學。
總而言之,現代社會清晰地向人們昭示,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只有學會合作,學會從他人智慧中獲得啟迪,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潛能。正如林格倫所說的,在文明世界中的人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本領是有成效地合作本領,以及教會別人也這樣做的本領。在中學教學學習中,注意培養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惟有如此,我們的課堂才能讓人聽到生命成長的聲音,才能捕捉到生命中綻放的最精彩的音符,才能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合作學習是新《課標》下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它與其他教學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絡與滲透。體育與健康課的合作的形式是豐富多采的,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合作的前提,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相處、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質,健康地發展,才是我們育人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