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語文課讀後感

  《缺失的語文課》這本書當你讀完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是“被汽車軋了”還是“被汽車壓了”?“山清水秀”中“清”用法是否正確?相信看到這些問題,你一定會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並且感嘆:“這些問題我以前怎麼沒注意到啊!”是的,在生活中有許多常識被我們忽視。而《缺失的語文課》為我們列舉了286條早以接觸卻為曾注意過的語文常識。讀完這本書,讓人覺得原本就廣闊的知識的海洋變得更加寬廣,知識等待我們去探索、去發掘。而學到的知識卻像滿天星中的一顆星,顯得微不足道。

  就拿書中列舉的一個事例來說:“像雨後春筍一樣竄出來”這句話在平時來說合情合理,用得次數十分頻繁。可是“竄”字的兩個主要思是“亂逃”和“慌亂奔跑”。則“躥”字的兩個主要意思是“向上或往前跳”和“迅速向上生長”。所以句子應該寫成“像雨後春筍一樣躥出來”才更恰當一點。你也許已經驚訝得張大嘴巴,目瞪口呆。僅僅一個例子,不禁讓我們對之前學到的語文知識產生懷疑:“這個句子這樣寫對不對?”、“這個詞用得正不正確?”。

  總之,《缺失的語文課》在帶給我語文知識的同時,也告訴我一個道理:“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

  篇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語文教學已漸漸離我們遠去,語文課堂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各種教學風格、教學手短、教學方法異彩紛呈。新課改成績顯著無人否定。但靜下心來反思,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不少教師因缺乏對語文課應有的認識,把語文課上成了或忘卻文字的“概念課”,或飄渺虛化的“感悟課”,或七拼八湊的“雜燴課”……以至於使語文漸漸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它應有的味道。《人民日報》編輯賴配根曾這樣說:“我聽過一些新課程改革的課,每次都能感受到熱鬧和喧譁,但這樣的課,卻極少讓人怦然心動。究其原因,就是因為課堂缺乏觸及心靈的精神愉悅,沒有語文味兒。”

  語文課的味道到底是什麼?有的說是詩意的,有的說是人文的,有的說是唯美的……作為一名一線語文教師,我感悟頗多,我認為無論怎麼定義,語文課必須讓語文字位真正迴歸,那便是不能忽視作為主體的學生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使學生能倘徉其間、浸潤其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享受生命的愉悅。

  一、聯絡生活,上出真味兒。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說過:教育即生活、即生長、即經驗改造。“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語文學習又何嘗不是如此?生活為語文學習開闢了廣闊的永不枯竭的泉源。語文的工具性也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要貼近生活,走向生活。因為語文教學不僅在於使學生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通過語言來發展適應生活並創造生活的能力。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儘量做到“以課堂為起點,還課堂以生活,讓生活進課堂”,把語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需求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以“多彩的春天”為主題,培養學生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生活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實踐活動充實我們的課堂。在教學《柳樹醒了》、《春雨的色彩》和《鄧小平爺爺植樹》時,我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應用性因素,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將所學內容真切地呈現於學生的生活實際,拉近了文字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從而實現了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學生從語文課堂中走了出來,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他們在更為廣闊的空間裡再一次感受到了語文的魅力。實踐證明,將生活這一泓清泉注入語文教學,課堂才會煥發出生命的真實活力,才會透出一股濃濃的生活味。

  二、善教得法,展示趣味兒。

  興趣能推動人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也能激勵人鑽研感興趣的問題,使人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最大的發揮。特級教師於永正,就常常用恰到好處的教學幽默潤色課堂,為教學增添亮色。在執教《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時,於老師請一個學生朗讀課文,讓其他學生邊聽邊想象畫面。該生聲情並茂的朗讀,彷彿將大家帶入了果實累累的果園。待學生讀完後,於老師看全班同學,一本正經地說:“陸小榮同學聽得最投入。我發現他在邊看邊聽的過程中,使勁嚥了兩次口水。”回過味來的同學們都會心地笑了起來。……示意大家安靜後,於老師又鄭重其事地說:“如果讀文章能像陸小榮這樣。在腦子裡‘放電影,把文字還原成畫面,那就證明你讀進去了,證明你讀懂了。老實說,其實剛才我也流口水了,只不過你們沒發現罷了。”同學們笑得更厲害了。

  幽默的教學語言,絕不只是為了博得學生一笑,它在給學生以愉悅的同時,也促使學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從而起到積極的教育作用。

  三、個性化朗讀,讀出情味兒。

  語文課程以其豐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區別於其他學科。總覽小學語文教材,就是一個琳琅滿目的美的世界。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警句格言,語言上或清雅雄渾,或細膩詳盡,或簡潔明快……不僅有語言文字之妙,其主題往往也煥發出崇高的精神美。讀後,往往令人激情澎湃、思緒萬千。而各種形式的朗讀則是體會文章之美的重要方式。

  由於理解的角度不同,讀出的味兒也就不同。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韻味,讀出文章的意,讀出文章的情,讀出文章的味,這才是真正的“讀出感情”了。於是,學生便能循師自通,課堂上書聲琅琅,情意濃濃,朗讀的魅力和語文的魅力便在這一瞬間顯現得淋漓盡致。

  四、潛心會文,“實踐”出滋味兒。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堂是聽說讀寫的訓練場。情感要在訓練中體驗,知識要在訓練中獲得,理念要在訓練中感悟,方法要在訓練中掌握。

  例如教學《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一課,採用了靈活、巧妙地訓練,不僅讓學生聲情並茂的“讀”,還讓學生潛心會文的“悟”,更有融入情感的“寫”。教師以情啟情,以情動情,以情激情,以情燃情,整堂課情絲叢生。師生情感互相激盪,師生思想互相碰撞,師生或披文入情,或情動於中,或思發於言。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父親之愛”、“喪父之痛”這種“情”,自然昇華為“戰爭之恨”這種“理”;因為情理交融,學生的“情”因“理”而更憾人心魄,學生的“理”因“情”而更發人深省。從而,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提高了學生的人文修養,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在訓練中得到和諧統一。

  當然,一堂優質高效、情趣盎然的語文課,並非是將以上幾種“味兒”機械相加。作為教師,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這一核心理念,注重對新的教學思想的理解和內化,讓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樂學語文。同時,要根據文字的特點,綜合運用有效的學習方式,用語文獨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豐化和磁化語文教學過程,使語文教學真正做到反璞歸真,讓語文課充滿濃濃的語文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