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章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是訓練閱讀、寫作、分析、概括等能力的一種習作形式。要寫好讀後感必須要有一定的思路,但是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靈活掌握。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寫英語文章讀後感的方法,歡迎閱讀!

  寫英語文章讀後感的方法

  ***一***引。指為“感”而引,引述閱讀材料中與“感”有關的文字,以簡潔、明快地提出觀點、見解。以《讀<畫蛋>有感》為例,如果闡述“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以這樣引述:“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一位卓越畫家,曾創作了《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等不朽的名作。可是,當我讀完《畫蛋》一文後,才知道這位藝術大師後來的藝術成就源自於畫蛋。老師對他的第一次訓練,並不是教他創作什麼作品,而是讓他畫蛋,並告誡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只有下一番苦功,反覆練習,才能做到得心應手。老師的教誨和達?芬奇後來的巨大成功,都說明了練好基本功的重要。”如果闡述“學習必須虛心踏實,不能好高騖遠”,那麼引述時就要突出“達?芬奇虛心接受老師的教導,經過長期的艱苦的藝術實踐,終成一代宗師”這一點。

  ***二***議。指對“感”作直接的、初步的論證,宜運用常理、

  公理,結合對原文的分析進行,回答自己確立的觀點“為什麼”正確。就上例而言,闡述“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性”,可作如下論述:“為什麼練好基本功重要呢?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堅實的‘地’,就不可能有萬丈高樓的‘起’。沒有畫蛋練就的得心應手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最後的晚餐》等不朽之作。畫家達?芬奇的成功是這樣,所有作家、科學家的成功同樣是這樣。”

  ***三***聯。有兩層含義。其一,聯絡實際。以自己的觀點為依據,既可以聯絡自己的思想實際,又可以聯絡社會實際。前者應該反映自己的切身體會,即具有某種個性,而不應流於空泛和俗套。後者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的事例,而主要的是指現實生活。是否善於聯絡實際,是讀後感內容是否有深度的關鍵。其二,聯絡原文。指發表感想時要扣住原作的有關內容,克服只是在開頭提一下原文,下面就丟棄原文作發揮的毛病。在語言表達上,可不時地把原文中的詞句“點綴”在論述中,給讀者以“開源見流”的良好印象。

  ***四***結。指歸納看法,總結全篇。這裡也應注意“點綴”上原文的詞句。

  “引、議、聯、結”是讀後感的一般結構,習作者可在熟練掌握的基礎上靈活運用,適當變化,正所謂“文無定法”。但不管如何變化,都要做到“讀”與“感”相交融,使全文成為一個嚴密的整體;同時,還要“感”得實在,“感”得有針對性。

  英語讀後感怎麼寫範文二

  一 開頭萬能公式:

  1. 開頭萬能公式一:名人名言

  有人問了,“我沒有記住名言,怎麼辦?尤其是英語名言?”,很好辦:編!

  原理:我們看到的東西很多都是創造出來的,包括我們欣賞的文章也是,所以儘管編,但是一定要聽起來很有道理呦!而且沒準將來我們就是名人呢!對吧?

  經典句型:

  A proverb says, “ You are only young once.” ***適用於已記住的名言***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we cannot be young forever. ***適用於自編名言***

  更多經典句型:

  As everyone knows, No one can deny that…

  2.開頭萬能公式二:數字統計

  原理:要想更有說服力,就應該用實際的數字來說明。

  原則上在議論文當中不應該出現虛假數字的,可是在考試的時候哪管那三七二十一,但編無妨,只要我有東西寫就萬事大吉了。所以不妨試用下面的句型:

  According to a recent survey, about 78.9%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wanted to further their study after their graduation.

  看起來這個數字文鄒鄒的,其實都是編造出來的,下面隨便幾個題目我們都可以這樣編造:

  Honesty

  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調查顯示,大學生向老師請假的理由當中78%都是假的。

  Travel by Bike

  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調查顯示,85%的人在近距離旅行的時候首選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

  Youth

  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調查顯示,在某個大學,學生的課餘時間的70%都是在休閒娛樂。

  Five-day Work Week Better than Six-day Work?

  根據最近的一項統計調查顯示,98%的人同意每週五天工作日。

  更多句型:

  A recent statistics shows that …

  二 結尾萬能公式:

  1. 結尾萬能公式一:如此結論

  說完了,畢竟要歸納一番,相信各位都有這樣的經歷,領導長篇大論,到最後終於冒出個“總而言之”之類的話,我們馬上停止開小差,等待領導說結束語。也就是說,開頭很好,也必然要有一個精彩的結尾,讓讀者眼前一亮,這樣,你就可以拿高分了!比如下面的例子:

  Obviously***此為過渡短語***, we can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good manners arise from politeneand respect for others.

  如果讀者很難“顯而見之”,但說無妨,就當讀者的眼光太淺罷了!

  更多過渡短語:

  to sum up, in conclusion, in brief, on account of this, thus

  更多句型:

  Thu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refore, we can find that…

  2. 結尾萬能公式二:如此建議

  如果說“如此結論”是結尾最沒用的廢話,那麼“如此建議”應該是最有價值的廢話了,因為這裡雖然也是廢話,但是卻用了一個很經典的虛擬語氣的句型。拽!

  Obviously,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took som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這裡的虛擬語氣用得很經典,因為考官本來經常考這個句型,而如果我們自己寫出來,你說考官會怎麼想呢?

  更多句型:

  Accordingly, I recommend that some measures be taken.

  Consequently, to solve the problem,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寫作絕招二***文章主體段落三大殺手鐗***

  一、舉例項

  思維短路,舉例項!提出一個觀點,舉例項!提出一個方案,舉例項!而且者也是我們揭示一個觀點最好的方式,任何情況下,只要我們無法繼續文章,不管三七二十一,儘管舉例子!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customers, advertisers have adopted every possible simulative factor in ma-ki-ng ads, such as sound, light, colours, cartoon films and human performance. For instance, to advertise a certain food, advertisers will ask an actor or actreto sit at a table and devour the seemingly delicious food while they fime him or her.

  更多句型:

  To take … as an example, One example is…, Another example is…, for example

  二、做比較

  方法:寫完一個要點,比較與之相似的;又寫完一個要點,再比較與之相反的;

  世界上沒有同樣的指紋,沒有相同的樹葉,文章亦同,只有通過比較,你才會發現二者的相同點***through comparison***和不同點***through contrast***。下面是一些短語:

  相似的比較:

  in comparison, likewise, similarly, in the same manner

  相反的比較:

  on the other hand, conversely, whereas, while, instead, nevertheles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compared with …,

  三、換言之

  沒話說了,可以換一句話再說,讓你的文章在多一些字,或者文鄒鄒地說,是讓讀者更充分的理解你的觀點。

  實際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下面的句子實際上就三個字 I love you!

  I am enthusiastic about you. That is to say, I love you.

  I am wild about you. In other words, I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you.

  或者上面我們舉過的例子:

  I cannot bear it.

  可以用短語表達:I cannot put up with it.

  因此可以這樣說:I cannot bear it. That is to say, I cannot put up with it or I am fed up with it.

  in more difficult language, in si-mp-ler words, put it more sim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