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樹枝導讀及訓練題

  九年級語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樹枝的課程即將結束,同學們要準備哪些訓練題來練習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希望會給大家帶來幫助。

  九年級語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樹枝訓練題:

  〔原文〕

  ①一個年輕人受了極大的挫折想自殺。入夜後,他極度悲傷地帶了根繩子,獨自一人來到樹林裡爬上樹想上吊。當他把繩子綁在樹枝上後,樹枝說話了:“親愛的年輕人,別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對小鳥此時正在我的枝頭築巢呢!我有責任保護它們。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折斷,鳥巢也保不住了,請你原諒我,並且可憐那對小鳥吧!”

  ②年輕人聽了,體諒了它的愛心,就放棄了這根樹枝,爬上了更高的另一根樹枝。可是當他把繩子綁上去時,這根樹枝也說話了:“年輕人,請你諒解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以後我就要開花,成群的蜜蜂會飛來嬉戲、採蜜,這會帶給我極大的快樂,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會被折斷到地上,花蕾也會被摧殘而死,那樣蜜蜂們會非常失望!”

  ③年輕人聽了,只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樹枝。“原諒我吧!”他還沒綁繩子呢,樹枝就開口了,“年輕的朋友啊!我自己正遠遠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想讓疲憊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陰涼,這帶給我很大的快樂,如果你吊在我身上,會使我折斷。以後,我再也不可能享有這種喜悅了!”

  ④這時,年輕的上吊者沉思了一會兒,他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自殺,只因為我承受痛苦嗎?難道我就不能學學這些樹枝,用我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嗎?”思量之間,他把焦點由自己身上轉向了無數他認識的需要幫助的人身上……他從三根對他說話的樹枝上各折了一小段細枝,爬下了樹,快快樂樂地離開了。

  ⑤他一直儲存著那三根樹枝,終身學習三根樹枝的精神,再也沒有被挫折壓垮過。

  ⑥這則寓言的含義很清楚: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在意自己受了什麼傷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擔、壓力,結果只能愈來愈萎靡不振。將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就像那三根樹枝一樣,多注意別人的需求,以幫助別人、使別人得到益處為志向,擺脫絕望的糾纏——如此,眼界將會逐漸開闊,生活自然日漸豐富,生命也將日益蓬勃。記住,只有珍惜身邊的一切,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和快樂。

  ***摘自《做人與處世》2004年第4期***

  〔導讀〕

  這則寓言故事意味深長,給讀者以哲理的啟示。主人公是擬人化了的樹枝,它會說話,有思想、有感情,它代表著能正視挫折、珍惜生命的一類人。樹枝能勸慰上吊自殺者,因為樹枝不單為自己而活,也為小鳥和蜜蜂而活,還為某種希望而活,如來年的開花等。作者讓樹枝說話,目的是開導上吊自殺者不能隨便放棄生命,啟發他們學會多考慮別人,方能擺脫絕望的糾纏,學會用助人的快樂的心境去化解所有不開心的事情。

  〔訓練設計〕

  1.第①段中樹枝的話帶有什麼樣的語氣?樹枝為什麼要這樣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樹枝是有愛心的,結合上下文說說“愛心”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吊自殺者為什麼要一直儲存著那三根樹枝?三根樹枝又具有什麼樣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是一則寓言,請你談談作者採用這一文體形式表達這一中心有什麼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有過因遇某種挫折而痛不欲生的經歷嗎?如果有,結合實際談談你是怎樣解脫自己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如你的同學或者朋友因某種挫折而要自殺或者從此萎靡不振,你該怎樣勸說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級語文做一根懂得珍惜的樹枝訓練題答案:

  1.帶有請求的語氣;樹枝表面上是在央求別人考慮自己的利益,實質是在開導上吊自殺者,要他能夠為別人而活著。

  2.樹枝的愛心具體表現在:保護小鳥,考慮到小鳥在自己枝頭能很好地築巢;為了讓蜜蜂在來年能很好地採蜜,就要保全自己在來年開出豔麗的花朵;為了讓疲憊的旅行者在它的底下得到一些陰涼,就要保全自己並努力伸到遠遠的路上。

  3.是因為這三根樹枝讓他從絕望中走出來,讓他明白生命的真正意義;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為自己而活,還要多考慮別人,為滿足別人的需求而活。用自己的生命去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在有益於別人的過程中感受生命的快樂。

  4.作者採用寓言形式,方便展開想象,使故事意味深長,增強文章感染力,讓讀者從簡短的故事中受到觸動並發現深刻的哲理,“潤物細無聲”地獲得教益。

  5.略。***此題是開放性的主觀題***

  6.略。***這是一道據特定情境來說話的題目,只要勸說的內容連貫、簡明、得體,又符合聽話者當時的心境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