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學習的方法

  為什麼有些同學天天埋頭苦讀,考試成績卻不理想?為什麼有些同學要玩得盡興,學習成績卻很拔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習方法的正確與否。下面小編就同大家聊聊關於,希望有所幫助!

  六先六後的學習方法1

  1.先計劃後學習

  學習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淺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過程。只有訂好計劃再學習,學習才是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才能克服學習中的盲目性、忙亂性。

  2.先預習後聽講

  首先,預習是課前“偵察”,可打有準備之仗;其次,預習可使新舊知識聯絡,有

  利於掌握新知識;再次,預習可以克服聽課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最後,預習可使聽課更專心,與老師配合更默契,從而提高自學能力。

  3.先複習後做作業

  複習是鞏固、消化和深化學習內容的重要環節,回家後應把當天學的知識認真複習一遍,該記的記下來,該理解的理解透了,然後再做作業。做作業時,第一不要看書,第二不要問別人,第三要有時間限制,只有這樣,作業才有實際價值。

  4.先調整心態後參加考試

  同樣水平的孩子,以不同的心態走入考場就會有不同的結果。心態良好、鬥志昂揚就會促進思維,臨場發揮就好;心態不好、緊張焦慮就會抑制思維,臨場發揮就不佳,所以考前一定要調整好心態。

  5.先獨立思考後請教別人

  思考可以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可以使所學的東西更紮實,可以使大腦變得更靈活。所謂學問,就是要又學又問。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應在自己思考的基礎上求得別人幫助,但最好不要只問答案,而要共同探討,以求開拓思路。

  許多經驗豐富的老師都說,那些經常問問題的同學,他們的能力要優於他人。平時,他們看起來似乎領悟得較慢,但在測驗或考試的時候,他們卻考得非常好。

  6.先打好基礎後靈活思維

  學習必須先打好基礎,就是把書本上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公式牢牢掌握,尤其是基本概念。切不可概念還沒掌握就急於去做題,既費時又費力,事倍功半。

  當然,光打好基礎還不行,還要靈活思維。要把書本上的知識經過自己的理解變成有血有肉的知識,能發揮,能運用,能創造。

  三種學習境界2

  一、第一層為苦學

  提起學習就講“頭懸樑、錐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處於這種層次的同學,覺得學習枯燥無味,對他們來說學習是一種被迫行為,體會不到學習中的樂趣。長期下去,對學習必然產生了一種恐懼感,從而滋生了厭學的情緒,結果,在他們那裡,學習變成了一種苦差事。

  二、第二層為好學

  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達到這種境界的同學,學習興趣對學習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習的如飢似渴,常常注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的逼迫,自覺的態度常使他們能取得好的成績,而好的成績又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更濃的興趣,形成學習中的良性迴圈。

  三、第三層為會學

  學習本身也是一門學問,有科學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規律。按照正確的方法學習,學習效率就高,學的輕鬆,思維也變的靈活流暢,能夠很好地駕御知識。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目前,中學生的學習中,第一層居多,第二層為少數,第三層次更少。我們應當明確,學習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學會學習,這也是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21世紀中的文盲將是那些不會學習的人。所以,同學們在學習中應追求更高的學習境界,使學習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在輕輕鬆鬆中學好各門功課。

  三種學習習慣

  學習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是否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考習慣。

  一、總是站在系統的高度把握知識

  很多同學在學習中習慣於跟著老師一節一節的走,一章一章的學,不太對意章節與學科整體系統之間的關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隨著時間推移,所學知識不斷增加,就會感到內容繁雜、頭緒不清,記憶負擔加重。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系統,學習一門學科前首先應瞭解這一系統,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學習每一部分內容都要弄清其在整體系統中的位置,這樣做往往使所學知識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尋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問為什麼,這樣學到的知識似有源上水,有木之本。即使你所提的問題超出了中學知識範圍,甚至老師也回答不出來,但這並不要緊,要緊的是對什麼事都要有求知慾,好奇心,這往往是培養我們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重要的是養成這種思考習慣,有利於思維品質的訓練。

  三、發散思維,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面的聯絡,不要孤立的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智力素質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思維活動來實現的,學習的核心就是思維的核心,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知識的學習提高智力素質,智力素質提高了,知識的學習會變得容易。所以上面講的學習的三個學習習慣實質上是三種思維習慣。學習的重點就是學會如何思考。

  三個學習要點

  關於學習的方法可以談很多,但重要的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多讀書,注意基礎

  要想學習好,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要,而基礎知識就是指課本知識,這一點同學們一定清楚。但在學習中,很多同學卻不重視課本的閱讀理解,只願意去多做一些題,因為考試就是做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應當說,課本與習題這兩方面都很重要,互相不能替代,但課本知識是本,做題的目的之一是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所以我們主張多讀書少做題,不主張多做題少讀書。

  二、多思考、注重理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知識的學習重在理解,而理解只能通過思考才能實現,思考的源泉是問題,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不要急於問人,應力求獨力思考,自己動手動腦去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做才有利於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多重複,溫故而知新

  《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複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複不能是機械的重複,也不只是簡單的重複記憶。我們主張每次重複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複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複中得到昇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上面的文章看完了,大家覺得怎麼樣?在我看來學習其實是一種習慣的綜合體,我覺得它應該是生活習慣、學習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的綜合體。我做一下解釋供大家去思考。

  生活習慣:在我看來並不一定完全是每天幾點起床,幾點睡覺,幾點吃飯,飯前洗手等等。***但不可否認形成這些規律一定是對許多人管用的,並且是很好的習慣***我這裡講的生活習慣是指適合獄自己,有利於你成績提高。或學習效率提高的習慣。比如:有些人喜歡睡午覺,有些人不喜歡睡午覺,有些人早上學習效率高,有些人晚上效率高。有些人需要睡九個小時才能一天清醒,有些人睡七個小時就夠了,有些人學習時聽輕音樂能幫助其平靜心情,而有些人聽音樂就會讓他走神。有些人能在亂中取靜不受或少受干擾。而有些人就需要非常安靜才能思考等等。你有些什麼習慣你瞭解嗎?

  學習行為習慣:有些人喜歡靜思,有些人喜歡討論,有些人喜歡聽別人講,有些人喜歡自己看,等等。

  思維習慣:上面文章中三種學習習慣和三個要點都講得是思維習慣及應用。當然還有很多具體的方法,以後有機會慢慢講出和大家分享。  從以上情況來看,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套適合於自己的學習方法,但要注意的是找學習方法應該是在瞭解自己和了解自己周圍環境的基礎上去適應周圍的環境,並努力為自己創造一個能符合和更加有利於自己情況小環境,必要時為了適應環境還應該適時的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你不能去渴求環境完全符合你的要求,比如你晚上學習效率最好,頭腦最清醒。那你恐怕不能要求高考改在晚上進行吧,你只能去適應環境改變自己。我想你在一次次的為了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為了適應環境,為了創造自己的小環境的過程中,會一次次的思考,一次次的嘗試,一次次的向同學,老師,書本請教,當你方法找到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整個人都發生了變化,聽說過嗎:"清華大學的學生,走路的姿勢都和別人不一樣。”這句話當然有些誇張,但起碼能說明一點,他們非常自信能把握自己。相信經過你不懈的努力,你也能更好的把握自己。  相信好的學習習慣會改變你的學習成績,甚至是你的人生。

  提醒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改習慣並不容易,但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勇於思考和反思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良習慣,並有決心有毅力去改變,美好的明天一定屬於你。

  有的同學說:“高考、中考失利說什麼都沒用”。其實“高考、中考”只能說是你生命航程中的一站,不管它是酸,甜,苦,辣你都應該勇敢的去面對,因為他本來就應該是你需要面對的東西,但他決不是終點,絕不是你的未來,同學們你們還年輕,路還很長。前面的美好日子需要你自己去把握和創造,我相信,沒有任何困難能擋住青春激情四射的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