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徵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臨黃海和東海,南臨南海。 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徵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臨黃海和東海,南臨南海。

  南方地區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東南丘陵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等。

  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佈最典型的地區。

  南方地區以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臺灣火燒寮為全國“雨極”,年平均降水量6558毫米。東部沿海地區夏秋季節受颱風影響大。

  南方地區湖泊眾多,長江中下游地區分佈最為集中。主要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等。

  南方地區農業發達,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如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江漢平原、成都平原等。主要耕地型別為水田,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甘蔗、油菜、茶葉、棉花等。

  北方地區地理特徵與農業題目

  1.“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國各地區都有自己的人文地理特色.符合“旱地種小麥,喜食麵食,有民居四合院…”的是***  ***

  A.西北地區 B.北方地區 C.南方地區 D.青藏地區

  2.北方地區的主要農業區是

  A.灌溉農業區B.河谷農業區C.水田農業區D.旱作農業區

  地理區域具有整體的相似性和內部的差異性。讀我國北方地區圖,回答3~4題。

  3.北方地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是******

  A.以乾旱為主 B.以高寒為主 C.以旱地為主 D.以水田為主

  4.有關北方地區內部差異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地區位於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地形以平原為主

  B.②地區黃土廣佈,水土流失嚴重

  C.①③地區相比,傳統民居以窯洞為主的是③地區

  D.②③地區相比,作物熟製為一年一熟的是②地區

  下表為我國某地氣候統計資料圖,據表完成5~6題。

專案月份

1 月

4月

7月

10 月

全年

平均氣溫/℃

-3.2

13.7

27.3

14.4

13.2

降水量/mm

3.3

43.2

247.2

26.2

669.4

  5.該地可能位於******

  A.東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華北平原 D.塔里木盆地

  6.該地區適宜發展******

  A.以水稻為主的水田農業 B.以甜菜、棉花為主的綠洲農業

  C.以小麥、棉花為主的旱作農業 D.以瓜果、甘蔗為主的灌溉農業

  每到春季,我國某地常會出現如右圖所示的大口井岸邊佈滿抽水機的“壯觀景象”。據此回答7~8題。

  7.這種現象是由某種自然災害造成的,為了避免這種災害的頻繁發生,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①種植耐旱作物 ②大水漫灌 ③跨流域調水 ④修建水庫塘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這種現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華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青藏高原 D.塔里木盆地

  9.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一 北方地區區域性圖

  材料二 北京市面積1.64萬平方千米,2011年常住人口達2000多萬,人口密度高,產生了交通擁堵、住房緊張、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大等社會問題。

  2008年,首鋼集團把高耗能、高耗水、重汙染的鋼鐵生產部門,從北京城區搬遷到河北省的曹妃甸。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建立雄安新區。如圖所示,雄安新區規劃範圍涵蓋雄縣、容城縣和安新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割槽域。

  ***1***圖中太行山脈是A黃土高原和B 的分界線。

  ***2***B地形區是我國重要的旱作農業區,主要的糧食作物有 。這裡降水偏少,春旱嚴重,農業灌溉用水不足;同時,這裡大城市人口多、工業發達,城市用水嚴重不足。解決本區水資源不足的措施有 。

  ***3***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中共中央、國務院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在地都匯聚於此,說明北京市是全國的 中心。

  ***4***依據材料和你的理解,回答首鋼集團鋼鐵生產部門遷出北京城區和建立雄安新區,對北京城市發展有什麼積極意義? 。

  【參考答案】1-5 BDCDC 6-8 CCA

  9.***I ***華北平原 ***2***小麥、玉米 跨流域調水***建設南水北調工程***:興修水庫:節約用水:防治水汙染 ***3***政治 ***4***減小人口、交通壓力:減少城市汙染.改將環峨質級:優化城市佈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