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介紹

  高中地理的知識點比較的多,學生需要掌握這些的知識點,下面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中地理的氣候和自然帶的知識點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氣候與自然帶知識點

  ⑴ 拉丁美洲氣候溼熱的原因:位於赤道兩側,周圍海洋廣闊。

  ⑵ 安第斯山南段東西兩側景觀差異原因:受安第斯山影響,山地東、西兩側降水差異較大。

  ⑶ 非洲缺失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原因:非洲同緯度是海洋。

  ⑷ 南半球缺失苔原帶的原因:南半球同緯度是海洋。

  ⑸ 同在北迴歸線附近,卻出現了非洲的熱帶沙漠氣候、南亞的熱帶季風氣候、我國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等氣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熱帶高壓及來自大陸內部的信風影響,全年炎熱乾燥。南亞受熱帶季風影響,我國東南部受亞熱帶季風影響。

  歸納:北迴歸線附近大陸東西岸的氣候差異及成因:--海陸位置與大氣環流形勢不同。

  氣候與自然帶的對應:

  一、熱帶季風氣候區有兩類自然帶—熱帶季雨林帶和薩瓦納帶***熱帶稀樹草原***。

  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地區差異顯著。在降水多的地區如南亞的東北部、印度半島西岸、中南半島東西兩側和菲律賓群島北部,都處在迎風坡,降水很豐富,植被以高大茂密的森林類似熱帶雨林,只是在旱季時,不少樹木有落葉現象***如抽木***所以叫熱帶季雨林***我國雲南的西雙版納也屬之***。

  而在內陸或背風坡的平原低地,降水較少,有的年降水量甚至不足100mm,如印度的中部、德干高原內地、緬甸中部、泰國中部東部等處,植被以熱帶稀樹草原***即薩瓦納帶***。這裡也就成了亞洲唯一分佈有熱帶稀樹草原的地區***我國海南島西南部也有分佈***。

  二、溫帶大陸性氣候區有多種自然帶。

  溫帶大陸性氣候是個廣泛的概念,因氣候差異顯著,可分為四個亞類:溫帶落葉闊葉林氣候、溫帶草原氣候、溫帶荒漠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故相應必有四個自然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是降水較多的溼潤地區,如中歐東歐和北美五大湖及東部沿海,往內陸降水逐漸減少而過渡至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由於還受大氣環流、地形等影響,有的荒漠不一定在大陸中心地區,各帶延伸方向也不盡相同,但具有明顯經向地帶性。在北半球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北側,就是東西向呈完整帶狀分佈的亞寒帶針葉林帶,幾乎橫貫整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這裡緯度高,氣候寒冷,降水量不多,但蒸發弱,仍相當溼潤,能生長耐寒的針葉樹***如雲杉、冷杉、落葉松、柏等***。南半球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只分布在南美洲南部東側***巴塔哥尼亞高原***,只有一個亞類:溫帶荒漠氣候,所以也只有一個自然帶—溫帶荒漠帶,且呈縱向分佈。這是由於本區的西風,受安第斯山阻擋,背風坡降水稀少,而沿岸又有北上的福克蘭寒流影響的緣故、這是世界上大陸東岸有荒漠分佈的唯一地區。

  三、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與溫帶季風氣候區共同對應一個自然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這兩類氣候影響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都較溼潤,能滿足闊葉樹的行長,但冬季都有一個相對低溫過程,故樹木都要落葉。這一自然帶在歐洲就同溫帶大陸性氣候溼潤地區的溫帶落葉闊葉林聯成一片,範圍很大,從西海岸一直延伸到東歐平原甚至越過烏拉爾山抵西西伯利亞平原南端。在東亞溫帶季風區的北部則屬亞寒帶針葉林帶***如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日本的北海道等***。

  四、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有相同的自然帶,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在非洲南部東側也有這類自然帶分佈。這裡處在德拉肯斯堡山的東側,面向來自印度洋的東南風降水較多。在南美洲,只在其北部***巴西南部***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但在南部地區***烏拉圭和阿根廷的潘帕斯***卻是草原帶。

  五、澳大利亞熱帶荒漠南側是薩瓦納帶嗎?大家知道薩瓦納氣候區一般都靠屬夏雨型,即夏季因受赤道低壓帶南移影響而多雨。而從熱帶荒漠向亞熱帶森林***地中海氣候***過渡的草原地區,冬季受西風帶影響而導致多雨,故應屬冬雨型,所以該處草原帶應為亞熱帶草原帶,這樣自然帶分佈就符合規律了。

  高中地理的答題術語之水迴圈和洋流類

  常見地表水用語:淡水資源、河川徑流、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 。

  常見水迴圈用語:海陸間迴圈、海上內迴圈、陸上內迴圈、地表徑流、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

  常見洋流用語:風海流、季風洋流、寒流、暖流、漁場、增溫增溼、降溫減溼。

  高中地理答題術語:地理區位類

  常見農業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科技、工業基礎等。

  常見工業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資金、地價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等。

  常見城市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等。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等。

  常見失誤

  ***1***混淆概念。農業自然區位因素中的光照和熱量、降水和水源是最易混淆的兩種概念。對農作物生長或品質影響較大的是“日較差”,而不是“年較差”。

  ***2***思路不全面,造成答案不完整。涉及區位因素分析的問

  題,一般要從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回答,有的考生往往只答一個方面,造成思路不完整,而造成失分。

  ***3***語言過於口語化,缺少地理術語色彩。“某居住地”該用“聚落” 表達,把“商品穀物農業”表述成“小麥種植業”。

  高中地理關於地形地質類的答題術語

  規範用語

  常見地形用語: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常見地勢用語:地面平坦、高低不平、由XX***方位***向XX***方位***傾斜。

  常見地質用語:地殼、岩石圈、岩層、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河口三角洲、沖積扇。

  常見失誤

  ***1***概念不清。比如將“地殼”和“岩石圈”混淆。

  ***2***不能正確區別地形和地勢用語。比如往往將“我國西高東低”說成是地形特點,描寫一個地區的地形特點敘述為“地面平坦”

  ***3***語言口語化。在解釋“向斜成山”時,敘述為“向斜

  的中間部分由兩側岩石擠壓變得很結實,不容易被侵蝕而成為山嶺”,沒有使用“槽部”“岩層”等專業術語。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