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六年級數學發散思維的課堂教育新思維

  任何思維,無論它是多麼抽象的和多麼理論的,都是從觀察分析經驗材料開始的。數學老師要掌握好這一點,其次也需要考慮好如何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小編在這裡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助到您。

  培養數學發散思維

  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紮實的基礎是產生創造性的源泉。

  創造不是靠“機遇”,創造的獲得雖然具有偶然性,但絕不是憑空臆想,而是以紮實的知識為基礎。若沒有深厚的功底,是不會迸發出思維的火花的。阿提雅說:“一旦你真正感到弄懂一樣東西,而且你通過大量例子,以及通過與其它東西的聯絡取得了處理那個問題的足夠多的經驗。對此你就會產生一種關於正在發展的過程是怎麼回事,以及什麼結論應該是正確的。”

  注重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任何思維,無論它是多麼抽象的和多麼理論的,都是從觀察分析經驗材料開始的。觀察是智力的門戶,是思維的前哨,是啟動思維的按鈕。觀察的深刻與否,決定著創造性思維能否形成。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白對一個問題不要急於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觀察,去偽存真,這不但能為最終解決問題奠定基礎,而且可能有創見性地尋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

  滲透數學的哲學觀點及審美觀念。

  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是基於對研究物件整體的把握,而哲學觀點有利於高屋建鄰地把握事物的本質。這些哲學觀點包括在數學中普遍存在的對立統一、運動變化、相互轉化、對稱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沒有學過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運用對稱的觀點判斷結論的真偽。美感和美的意識是數學創造性思維的本質,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數學事物間所有存在著的和諧關係及秩序的創造意識,審美能力越強,則學生的數學創造能力也越強。

  數學課堂教學新思路

  探索新的課堂組織形式

  大課堂教學有利於教師為中心的講解,但不利於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要想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中心地位,不改變長期延續的大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是很難辦到的。為此,我們積極探索班級、小組、個人多種學習方式相結合的組織形式,重點加強小組研討的學習方式,相對削弱大課堂講解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課堂上,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動的空間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膽發表創新見解。在改革組織形式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培養學生探討問題、動手實踐和互相協作的能力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不僅要有教師的好心,還要有科學的引導方法,建立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激勵機制和組織嚴密的管理措施。學生經過了較好的培養,就能充分發揮個人在小組中的學習潛力和管理才能。小組中的骨幹成員不但能把同學很好地組織在一起,還能把握討論問題的方向和深度,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組織形式的變化,教師的主導作用顯得更加重要了。這主要表現在教學情景的設計要能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過程中引導、點撥、釋疑、理論昇華的"火候"掌握要適時、適度。因此,給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有紮實寬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有較高的教學機智、教學藝術和師德修養。我們也有這樣的教訓:教師做了大量工作,學生研討問題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提出這樣、那樣一大堆問題,教師不知該如何"收場"了,就出現了"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越是開放,教師的主導作用越重要。教師主導作用發揮得如何,是關係到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

  逐步推行探索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

  關於教學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問題是觀念的轉變問題。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說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酉--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

  我們通過探索,認識到教學過程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在教師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緊緊被問題吸引,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一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創造"著獲取知識的方法,體驗著獲取知識的愉悅。同時,在和諧誠懇的交流 中,充分展示著自己的個性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