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語文閱讀題的做法

  考試講究的是分秒必爭,但是如果閱讀題無法理解,啃不透,就很容易失分,甚至是浪費考試時間。那麼,面對閱讀題,孩子應該怎麼去攻克呢?有哪些閱讀技巧呢?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三種做語文閱讀題的方法

  01

  遵循三遍閱讀法

  很多時候,當孩子閱讀一篇難懂的課文、文章之時,老師都會要求孩子多讀幾遍。

  因為多讀幾遍有助於更好的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古語有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但是,考試的時間有限,不能做到”讀百遍“,但是起碼要讀三遍。

  第一遍,閱讀全文,確認文體型別。

  閱讀第一遍的目的就是確定文章是一篇議論文、記敘文或者是說明文等。

  同時瞭解文章具體講了哪些內容,清楚文中出現了哪些人,做了那些事。

  總之,就是整體上了解文章內容。

  第二遍,帶著疑問閱讀。

  閱讀第二遍之前,把要回答的問題看一遍,瞭解清楚大致的提問內容。

  然後帶著疑問再一次返回文章,重新閱讀第二遍,並且是有目的性的閱讀。

  讀完第二遍之後,答案的具體範圍基本上就可以確定了。

  第三遍,勾畫重點。

  第三遍閱讀需要勾畫“重點”,比如文中具有總結性,概括性的語句,以及一些重點的詞彙、字眼等。

  如此一來,就可以更加明確答案的範圍,答題的時候可以清晰並準確的知道答案所在。

  所以,多讀,並且學會帶著疑問去閱讀,是閱讀理解做題的關鍵。

  02

  代入法

  中小學時期考試的語文閱讀題,大多以記敘文的文體為考查的重點。

  既然是記敘文,那麼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就是關鍵要點。

  理解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就能很好的去揣測回答問題。

  但是,中小學的孩子,因為涉世不深,往往難以理解文中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情感,所以,很難做到“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作者。

  所以,需要教會孩子學會去“代入“自己。

  把自己“代入”到文中的“我”,讓孩子去感受文中作者的真情實感。

  讓孩子把自己當做作者,順著作者的思緒去思考,會有怎樣的感受,讓孩子慢慢去體會。

  唯有體會到作者的想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答題的時候才不會跑偏。

  03

  答題要點法

  在做閱讀理解題的時候,很多孩子會在答案一欄寫上滿滿的字,填滿空白,讓自己有種自豪感。

  但是往往得分率並不高。

  其實,閱讀理解題給分要點是按點給分。

  只有回答到點上,就會酌情給分。

  但是,如果孩子洋洋灑灑一大串文字都只是在描述一個點,不僅分數低,並且還浪費了空格填其它的答案。

  得不償失的回答方式。

  所以,在回答閱讀題時,孩子應該學會分點作答,並且語言要做到言簡意賅。

  在平時做題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養成答題列序號的習慣,即在回答一道題目時,列出1、2、3等數字,按照數字分點回答。

  這樣一來,孩子不僅會有更加清晰的答題思維,還會更容易踩點拿分。

  簡而言之,做語文閱讀理解題,顧名思義,首要做的就是閱讀。

  唯有閱讀理解了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帶著問題,回到文章本身去尋找答案。

  在掌握了答案之後,還需要將答案分點作答,更加清晰明瞭的列舉出來。

  閱讀理解能力需要長期的訓練才能有所成效,並不是一兩天就能掌握的。

  所以,孩子語文閱讀理解不好,家長平常應該有意識的去訓練培養孩子。

  語文老師如何教孩子閱讀課?

  策略一:教學內容體系化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在《基於課程標準:讓教學“回家”》一文中明確提出,一種完整的教育教學活動至少要回答以下四個核心問題:“為什麼教”“教什麼”“怎麼教”“教到什麼程度”。只有這四個問題具有邏輯上和行動上的一致性,才能說該教育教學活動是完整的、專業的。

  反觀當下的閱讀教學,面對同一篇課文,教師選取的內容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尤其是公開課,為了推陳出新,上出亮點,老師們更是絞盡腦汁,劍走偏鋒。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對“教什麼”認知的模糊,是對學生語言學習規律的一種漠視,是“不完整、不專業”的教學活動,至少是“欠完整、欠專業”的教學活動。

  教學內容的選取,必須明確該內容的內在邏輯體系,對照相應的年段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取。當下學習內容是早先學習內容的延續,也是未來學習內容的基礎,彼此之間是有呼應、繼承和發展的。

  舉個例子

  “朗讀”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 年版***》第一學段閱讀階段目標裡有兩條要求:

  ***1***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默讀。

  ***2***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那麼,從第一冊到第四冊,是不是每篇課文都要求學生做到這兩條呢?顯然不是!

  初入學兒童的第一次朗讀和經過兩年正式語文學習後的朗讀,要求必然是不一樣的。統編教材在“朗讀”能力的訓練上,用課後練習的呈現方式,清晰地畫出了螺旋上升的能力曲線圖。

  通過羅列,我們不難發現,教材對朗讀訓練的要求在逐步提升:從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分角色朗讀到讀出長句子、讀好對話、讀好感嘆句,再到邊讀邊想畫面、讀出不同語氣、學習默讀等,學生讀的能力在不斷提升。

  在教學中,我們要抓住本冊的核心教學內容,兼顧以往學習內容,引導學生把知識學到位,把能力練到家,循序漸進,建構起自己的知識和能力體系。在知識學習和能力提升上,儘量不產生嚴重錯位或缺位,如剛入學的兒童,不認識多少字,大聲朗讀是鞏固發音的有效方法,教師若讓兒童直接練習默讀,他們發音的準確性就會受到影響,也不利於流暢朗讀的練習。

  把教學內容放在某個知識點或能力點的發展體系中去考量,是保證閱讀教學效益的前提和基礎。

  策略二:教學環節問題化

  現今的低年級閱讀教學課堂,“一問一答” 的碎片化教學方式仍佔較大比例。學生在教師的細碎問題裡亦步亦趨,學的時間和空間緊促、狹窄,這樣的教學不僅不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也不利於他們思維、情感、審美等的發展。採用問題化教學,則把“學”的責任和任務都移交回學生讓“學”真正地在課堂裡發生。

  問題化教學

  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型別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教學問題集*** 來貫穿教學過程,培養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認知能力,發展高階思維技能,實現其對課程內容持久深入理解的一種教學模式。

  低年級閱讀課,識字寫字、流暢朗讀、理解積累、語言運用等涉及的知識點會比較多。因而,低年級閱讀的問題化教學,我們可以定位為圍繞兩三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和文字、教師、編者之間開展真正意義上的對話。這兩三個主問題的設計,必須是優質的、具有統領性的,讓教學環節簡明又富有張力。

  要緊扣題目設計主問題

  一篇文章的題目,往往體現了作者別具匠心的構思,有的用來揭示中心,有的用來交代寫作物件,有的提出論點問題等。抓住題目來設計問題,往往能夠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舉個例子

  一年級上冊《比尾巴》一課,題目“比尾巴”就是這樣一個可以統攝全文的學習“文眼” 和“靈魂”。具體可以設計成三大問題:

  一是誰比尾巴。

  二是比尾巴大賽有哪些專案。

  三是比尾巴大賽的結果如何,你對獎項獲得者有沒有疑問。

  學生首先通過充分、自主閱讀,找出相關動物,把它們的頭像貼在黑板上,並找出和比賽專案相關的詞語。“長、短、好像一把傘、寬、扁、最好看”,引導學生讀準、識記專案名稱裡的相關生字。

  然後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理解意思。如“為什麼把‘好像一把傘”的獎牌頒給松鼠?”理解這裡的“傘”,指的不是“雨傘”,而是“降落傘”,再理解松鼠尾巴和降落傘之間的相似之處。結合理解,引導學生讀準、識記“傘、最”等和獎項相關的生字。

  這樣的環節設計,有效地避免了教學的零碎煩瑣,保障了學生“學”的主動性,也保證了“學”充分展開的可能性。

  從文章結構脈絡設計主問題

  作者寫作的思路會體現在文章的結構脈絡中。循著作者的寫作思路設計教學問題, 也是常用的問題設計方法。

  舉個例子

  一年級上冊《小蝸牛》,小蝸牛出門一趟,就要爬一個季節,它從春爬到夏,從夏爬到秋,從秋爬到冬,最後待在家裡過冬了。

  課文裡有一句話反反覆覆出現,就是“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

  這句話就是《小蝸牛》文章結構的脈絡, 不但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還把小蝸牛爬得慢的特點寫得淋漓盡致。

  教學時,就可在理解這個關鍵句的基礎上,設計一個主問題:你從哪裡看出,小蝸牛實在爬得太慢了?

  學生在反反覆覆的閱讀中,感受到小蝸牛春天“小樹發芽”時爬出去,到夏天“小樹長滿了葉子,碧綠碧綠的”才爬回來;夏天“地上長著草莓”爬出去,到秋天“草莓沒有了”爬回來;秋天“地上長著蘑菇,樹葉變黃了爬出去”,到冬天“蘑菇沒有了,地上蓋著雪,樹葉全掉了”才爬回來,小蝸牛爬得實在太慢了!

  當然,主問題的設計還有很多思路,只要教師精心閱讀文字,提供核心主線,學生的課堂閱讀就會積極主動,充滿生機。

  策略三:教學活動操作化

  許先文教授在《語言具身認知研究》一書裡,給語言認知活動中的身體定義如下:“語言認知活動中的身體必定是融入特定情境之中的身體,是被語言環境包裹之下的身體。”

  低年級兒童的學習,是動作、形象優先的。教學活動的設計,只有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因而,科學地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通過學生的多器官、全方位的參與,積極開展言語實踐,引導他們建構起有意義的知識體系,也是讓閱讀煥發生命之光的一大策略。

  舉個例子

  第三冊中的《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故事, 是根據《莊子·秋水》改寫的。故事主要圍繞青蛙與小鳥的三組對話展開。

  第一組對話寫了青蛙和小鳥生活環境的不同;第二組對話寫了它們在爭論天的大小;第三組對話寫出導致它們說法不一的原因,作者並未直接寫明寓意。

  這個寓言故事沒有生僻字,語言也淺顯易懂,讀通並不難,難就難在道理的領悟上。有些教師為了方便,直接把寓意打在 PPT 上,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可是,道理如果僅停留在“知道”層面,是不可能真正指導行動的。只有自己“悟到”了,才會在生活中產生作用。

  為了促進學生對寓意的理解,就可設計如下學習活動:

  1. 讀

  讀好人物對話,讀出不同的語氣。

  2. 思

  小鳥和青蛙的說法為什麼不一樣?青蛙和小鳥都笑了,它們為什麼都要笑?

  3. 做

  學生可走出教室看天,再用練習本等捲成圓圈遮住部分視線看天,藉助身體學習體會青蛙和小鳥看到的天為什麼會不一樣。

  4. 議

  四人小組討論故事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在討論分享中明晰: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站得高,視野要開闊,如此才能看得全面;眼界狹窄,所見就有限。

  5. 聯

  聯絡生活,看看身邊有沒有像井底之蛙這樣的人,他們的表現是怎樣的。在交流中,學生感受到如果見識狹窄、短淺,又盲目自大、不接受新事物,那就認識有限,就是“坐井觀天”了。

  策略四:教學設計板塊化

  “教”與“學”,不是“授”與“受”的單一關係,而是雙邊互動的辯證關係。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化,“教”與“學”內在的關係,也在不斷推進中。

  教師的“教”,不是單項的全盤授予,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主的“學”;學生的“學”,也在推動著教師調整、改進“教”的內容與方式。因而,教學設計必然由以往線條狀的“劇本式”設計走向開放靈動的“板塊式”設計。

  “板塊式教學設計”:

  也可叫作“分步組合式教學設計”,就是將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 內容及教學過程分為幾個明顯的、彼此之間又 有密切關聯的教學板塊。板塊裡的內容,可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進行“移動”,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板塊式”教學設計,有利於凸顯教學內容,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決長期困擾閱讀課堂教學繁雜無序的問題;有利於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狀態,自由組合,成就不同的課堂精彩;有利於學生進行更高層次的知識建構,突破單一線性設計的由甲 到乙、由乙到丙的累積式的知識學習,而把甲、 乙、丙知識進行多種組合後,進行思維碰撞, 促進新的認知與發展。

  舉個例子

  教學一年級下冊《一個接一個》一課, 可將設計分為三大板塊,即“讀中識字、積累 遷移、書寫指導”。現以第一板塊“讀中識字” 板塊的設計加以說明。

  01

  教師範讀課文,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情緒變化。

  如“聲音好聽、讀出人物的不同語氣”等,教師小結本課朗讀的小祕訣:有的地方開心,有的地方不開心,不同的地方要讀得不一樣。

  02

  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小作者做了哪些好玩的事情。

  可讓學生自己大聲讀一遍,組員合作讀一遍,再交流小作者做過的好玩的事情,例如踩影子、做美夢、上學校、跳房子、 聽老師講故事等。

  初步感受到做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帶來的快樂也是一份接一份。結合學習“接、做、夢”等和事情相關的生字。

  03

  聚焦最感興趣的事情,細緻感悟情緒的變化。

  以聚焦“踩影子”為例。先請學生觀察課文插圖,說一說小作者這時候心情怎麼樣。從插圖上看出,小作者是“開心、快樂”的,教師相機板畫笑臉,讓學生讀好詩歌第一句。

  接著,大人喊“快回家睡覺!”讓學生結合生活印象喊一喊,再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怎麼樣,聯絡自己,是“不開心、不高興”的,相機板畫沮喪的臉,讀出不開心的心情。結合學習“覺、再”字。

  不過,轉念一想:回家睡著了,倒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夢呢!聯絡生活,說一說“各種各樣的夢”可能夢到什麼;想到這些,猜一猜,小作者的心情又會怎樣。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畫笑臉,讓學生再用開心的語氣讀好句子, 並結合學習“做、各、種、樣”等生字。

  04

  迴歸整體,把握情緒讀好詩歌。

  這裡的朗讀板塊設計,要求具體,層次分明,既有朗讀方式的要求,又有對內容把握的要求,遵循了“總體感知—細節理解—總體把握”螺旋式上升的文字閱讀的思維認知規律。

  學生也在多次進出文字的過程中,體味到詩歌表達的情緒,用自己的朗讀將其表達出來。如此,就能比較有效地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既長知識,又學方法;既能保證主體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又能集中精力,實現核心教學目標。

  低年級閱讀教學設計策略還有很多,比如引導學生啟動先備知識、找準學生學習起點等。

  總之,要讓學生對一堂課始終有興趣,把握好知識體系,設計好環節問題,採用大板塊教學。讓學生的眼、耳、口、手、腦都協調起來,使學生在有限的 40 分鐘時間裡,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與技能,發展言語智慧,獲取學習的愉悅情感,從而保持對語文學習的長久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