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學習方法

  八年級進入九年級的學生,大多整天忙於應付數理化題目,忙於應付各種大小測試,忙於應付一個又一個活動,於是,很多學生感慨進入九年級後想提高學習水平就比較困難了。所以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一

  專注就是要把心靜下來

  上了初三,我給自己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競賽獲獎,另一個是中考取得好成績。有了目標,我就腳踏實地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我初一開始就參加學科競賽培訓,上初三時,我共參加了數、理、化、計算機4門學科的競賽培訓。到了初三,競賽培訓的時間更長、難度也加大了。在初三的前段時間,我既要抓競賽,又不能放鬆課內知識,似乎不能兩全其美。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慢慢找到了競賽和課內知識相通的地方,在競賽的學習過程中對課內知識又有了更深的領悟,同時自己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鍛鍊。

  還是老師說得好,競賽和課內知識並非完全分離,學習在於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其實,與初一初二相比,初三的課業要繁重得多,因此,初三特別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提高學習效率,而提高效率的關鍵在於“專注”。專注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把心靜下來,摒棄浮躁。做作業時,看到題目太長,或者看起來感覺有些彆扭,有人想都不想就問別人,這就是浮躁的表現。浮躁是初三學習的大敵。

  在初三,要減少“三閒”,即減少閒話、閒事、閒思。不要讀一會書就抬頭看看窗外,或者忍不住和別人說起無關緊要的話題就沒完沒了;也不要盲目去湊熱鬧,不要過分關注和自己無關的事情、過分沉迷與學習無關的事,比如遊戲、上網;更不要天馬行空,人在課堂,心在操場。

  當然,適當的玩樂等放鬆還是必要的,但要有自控能力,不要寫作業寫到一半就忍不住去動滑鼠。

  歸納總結避免打疲勞仗

  我取得好成績和歸納總結的習慣分不開。感謝數學老師,是他教會了我和同學們這種習慣。他讓我們在錯題、難題、重點題旁邊做點評,這種習慣讓我受益匪淺。我還把這種習慣從數學輻射到語文等其它學科。

  比如,對語文錯題,我也歸納總結為什麼錯、要怎樣做、有什麼規律。正是因為這樣的歸納總結,我初三語文有了明顯的進步。

  歸納總結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100道題只停留在會做,倒不如10道題進行細緻的歸納總結。100道題做完沒有總結,101道還是 歸納總結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100道題只停留在會做,倒不如10道題進行細緻的歸納總結。100道題做完沒有總結,101道還是不會做。因為不會有兩道題完全相同。歸納總結避免了打疲勞仗的“題海戰術”。

  而學習中的勤學好問也是必不可少的。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同學、問老師。不過,問問題之前千萬別忘了自己先經過獨立思考。而在初三,更是要認真對待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儘量穩定自己的位置,不偏科,不短腿。

  “沉穩而有激情”,這是我們班主任的話。我的理解是:樂觀但也不能太樂觀。初三可能還會分化,大進步不要喜,大退步不要急。初三要儘量穩定,不過失敗了千萬不能沉淪,要及時找原因。

  二

  經驗一:如何進行功課複習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幹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儘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複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複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經驗二:如何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裡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鐘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複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皁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呼叫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鬆,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鬆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經驗三:如何進行日常學習安排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鍊。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鍊,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幹淨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係,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擁有較高的學習效率,對人一生的發展都大有益處。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鑑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三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在學習上有了困難,馬上想到的就是趕快給孩子請家教,上補習班,千萬不能讓孩子把功課落下。但殊不知這其實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家長此時更應該幫助孩子養成最佳學習習慣。

  一位同事的女兒從重點中學又考入了重點大學,而且學習一直名列前茅。問她有什麼訣竅,同事卻說:“孩子特省心,就是從小學習習慣好唄!”可是,我的兒子已經上了中學,作為家長我們每天工作之餘還得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看來應該著手培養孩子獨立的學習習慣,以此來提高他的學習質量了。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只有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習慣成自然”,一輩子受用不盡。

  家長在指導中學孩子學習習慣上,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預習的習慣

  預習能夠讓孩子聯絡以前的知識,發現新問題,思考怎樣解決問題,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問題帶到課堂上更好地聽老師講解。這樣既能培養孩子的自學能力,又能提高孩子聽講的興趣和效果。

  2。記筆記並事後整理的習慣

  隨著中學課程內容的增多和複雜化,記筆記有助於抓住重點。如果因時間限制,當堂記的東西較零亂,那麼課後還要進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條理。整理的過程是一個很有效的過程,而且還能鍛鍊自己分析、歸納的能力,一舉多得。所以應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

  3。課後複習的習慣

  複習的目的是“溫故而知新”。複習要與遺忘作鬥爭,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創制的“遺忘速度曲線”表明遺忘是有規律的,即先快後慢,剛記住的東西最初幾小時內遺忘速度最快,兩天後就較緩慢。因此,要鞏固所學知識,必須及時複習,加以強化,並養成習慣。

  4。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

  孩子學習上有困難請求家長幫助時,家長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應用熱情的語言鼓勵孩子自己“試一試”。孩子實在無法獨立解決時,也不能包辦代替,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啟發,使他能在你機智而不露痕跡的引導下,覺得是靠他自己的力量完成的,讓他嚐到勝利的甘甜,對自己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個問題的挑戰。

  5。及時改錯的習慣

  讓孩子準備一支紅筆。隨時改正自己練習本、試卷上面的錯誤,以鮮豔的紅色加深錯誤在腦海中的印象,然後用一個本子,將這些錯誤收集起來,用“錯別字舉例”、“錯題彙編”等形式分類記載,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現類似錯誤。

  6。認真書寫的習慣

  相當一部分孩子和家長不重視書寫,認為它只是形式,對學習沒有多大影響,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書寫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們對書寫者學習態度、學習質量甚至個人的素質的評價,卷面就是學生呈現在老師面前的面孔,老師就常常自覺不自覺地據此來打“印象分”。從另一個方面看;一個能夠認真對待書寫的孩子,往往也能認真對待學習及其他許多事情。相反,一個連字都不願好好寫的孩子,很難做好別的事情。因此,重視並及早提出對孩子書寫方面的要求,不僅能提高書寫質量,得到眾多良好評價,而且還能促使其養成凡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提高孩子的整體素質。

  7。認真觀察、思索的習慣

  進人中學後,每門學科都要求學生具備觀察力。語文的寫作訓練就不用說了;數學的能力培養要以學生對自然界數量關係與圖形關係的觀察為基礎;物理的實驗和化學的演示都離不開精確的觀察;生物則要求學生對生命現象和動植物進行持久的觀察。這些觀察要求學生不僅能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徵,還要能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徵。光看不想難以得出結論,因此,還需要養成邊觀察邊思索的習慣,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勤于思考。家長要引導孩子從身邊的生活小事開始觀察,經常向孩子提出問題並與之討論,促使他去觀察思索,並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8。積極閱讀、寫作的習慣

  閱讀是孩子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應鼓勵孩子在反覆閱讀課本內容的基礎上,廣泛吸收課外的知識和資訊,養成積極閱讀的習慣。家長要為他們的閱讀創造物質條件,積極購買有關書籍和訂報刊雜誌。讀和寫是互相促進的,寫作過程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也是一種嚴格的觀察、思維和想象等認識能力的訓練。在養成觀察、思索、閱讀習慣的同時,要養成勤於寫作的習慣。家長可要求孩子勤寫讀書筆記、讀後感、觀後感和日記。

  9。養成有條理的習慣

  學習用具的收拾要有規律,書本存放在書包或書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做各科作業要預先安排好時間等等。東西存放無規律,要用時東尋西找,心煩意亂,極易影響學習情緒;做作業不講條理,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學習效率就低。

  另外,還要培養孩子主動學習的習慣。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長的耐心培養,要訂計劃訂要求,勤檢查嚴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習慣漸漸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