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當好一個語文老師

  “語文是什麼?”、“語文怎麼學?”、“怎麼當好語文老師?”,我相信是一直困擾很多語文老師的問題,小編在此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把語文當成一門單純的課程,是捨本逐末”

  語文是什麼?我覺得語文首先是一種能力。現在社會上對教育批評很多,對語文教學批評尤其多,我覺得對一些問題展開討論是好事,但是討論當中需要真知灼見。我認為,語文是一種能力,是通過表達能力、交流能力、獲取資訊能力等體現出來的生存能力;是通過概念表達、是非判斷、邏輯推理等思維能力體現出來的發展能力。語文也是一種素養,是一種通過詩、詞、歌賦、小說、散文等語言形式的創作、欣賞和傳承體現出來的藝術素養、文化素養。人類正是通過這樣的素養,使得人類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傳。

  其次,語文才是一門知識,一門關於語言和文字、文章的知識課程。因此,把語文作為一門單純的知識課程,圍繞著百十個所謂核心知識點講來講去,考來考去,那是捨本逐末。

  ◆怎樣才是一名好的語文老師?

  圝圝如果能把各種理論流派和考試分數放在一邊,我認為,能夠讓學生熱愛語文的老師,就是一個好語文老師。勤勞為益友,熱愛是良師。要學生學好語文,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學生熱愛語文。當然,讓學生懂得語文的重要性,自覺學習誠然好,但也難;讓學生通過嘗試,對語文產生濃厚興趣,喜歡語文,並進而養成日積月累、樂此不疲的學習習慣,則更為重要,是更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這大概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道理吧!

  語文既然是一種能力,就要討論一下什麼是能力。所謂能力就是指完成某項任務,解決某個問題,實現某專案標的一種能量,一種本領。這種能量或本領,是實踐主體***指學習者***在實踐過程中從對課題的重複接觸、多次嘗試和反覆聯絡之中獲得的。語文既然是一種能力,那麼語文課就應當按照能力培養的模式去運作,即語文能力要在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獲得,要在學習者聽、說、讀、寫的實踐過程中提高。聽、說、讀、寫互為依存,互為助力,是一個整體。所以,要強調多聽,多說,多讀,多寫。

  為什麼要強調“多”?因為能力也好,記憶也好,是依靠多次重複才能夠獲得的,所以把要求學生背誦一首詩詞、背誦一篇課文說成是讀死書,這是錯誤的。多次重複可以使生疏演變為熟練,多次重複可以從熟練中產生技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然後創新能力、其他的修養也就在其中了。我想這就是德國哲學家、教育家狄慈根所說的“重複是學習之母”這樣一個道理。

  ◆“讀”出語文能力和素養

  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靠批評、訓責不是好辦法,靠考試施壓不是好辦法,靠詳細分析、講解也不是好辦法。有沒有好辦法呢?我覺得有,這就是一個字:讀!兩個字:熟讀!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之下,選可讀之文章,選精美之文章,這不但是一個好的途徑,而且是學語文的好辦法、大辦法,最根本的辦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些已經被千百年歷史證明是真理性認識的慧語哲言,一到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怎麼就被拋到腦後去了呢!

  怎麼讀?我贊成出我之口,發而為聲,入人之耳,激越有神的朗讀;主張要放開喉嚨讀,要口、耳、心、腦全面投入,全神貫注地讀;尤其欣賞讀得出神入化,搖頭晃腦,陶醉於自我朗讀之中的境界。

  在這方面,古人的經驗是值得重視的。宋代學者朱熹就說過:“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當代作家夏丏尊也強調:“朝夕誦讀,讀到後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瞭解了。”晚清重臣曾國藩強調發聲朗讀和動情吟詠。他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他對讀出氣概、誦出神韻的方法的有效性,體會是很真切的。

  在初中階段,尤其要重視讀,讀是更為基本的技能,多讀、多誦,體驗就在其中;多讀、多誦,感悟就在其中。因誦成好,因誦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語文素養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昇華的。所以,誦讀是語文能力獲得的重要基礎。把誦讀說成是死記硬背,加以貶低,我覺得是非常荒謬的。針對當前科目講得多讀得少、實效低的狀況,我贊成提“返璞歸真”這個口號。

  這裡必須說明,有些人把語文教學中的熟讀和背誦說成是“讀死書”,這是極其錯誤的。如非誤解,就屬偏見。要知道,有時候偏見是比無知更可怕的。“書到精絕潛心讀,文窮情理放聲吟”,這是語文教學應追求的一種境界,現在的問題是有這種追求的人太少了。誦讀經典,吟詠美文,傳承文明,提高語文素養,豐富精神世界,也可以融思考於其中,蓄能力於其中,寓創造於其中。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這不正是學習主體主動的、生動活潑的語言習得的實踐活動嗎?

  我以為,語文課應當重視背誦。國家頒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對名家名篇一貫要求背誦,只是這項十分重要的原則在許多地方、許多學校、許多教師那裡被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據統計,中小學語文教材中要求學生背誦的有192篇課文、106個段落,總計近300篇***段***。這一數字在語文課內是否還是少了些,可以討論。如果課內課外加起來算,相對於12年的時間來說,顯然是少了。

  如果每年能背30到40首詩詞,20至30篇美文,整個中小學階段有六七百篇詩書***或者更多***裝在肚子裡,那就會如伯洛所言,在今後的生活裡,“決不會缺乏真實的朋友、有益的顧問和愉快的伴侶”了。做學問、寫文章,就可以體會到朱夫子“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境界了。誦讀工作做好了、做實了,學生因誦讀而抑揚頓挫,因誦讀而慷慨入神,因誦讀而興趣盎然,因誦讀而一往情深,熱愛母語之情油然而生,中華文化之根悠然深遠,這不正是國民素質提升的重要展現嗎?

  兒童少年正處於腦子好,思維活躍,記憶力強的最佳年華,在這階段多背誦點詩詞和文章,不僅是在人生旅途中處處用得著,可以終身受益,而且“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幸福人生的一大要素。

  怎麼學好語文

  1.預習新知

  預習,並不僅僅意味著假期報一個輔導班。提前學新學期的知識。養成主動預習的習慣,開學後也要堅持下來。這才是預習的意義所在。

  學習語文的第一步就是預習。預習的好處很多。你養成預習的習慣以後,不但能更好地學習新課,而且還能提高自學語文的能力。有人作過這樣的比喻:掌握好預習的方法,就像獲得一把“金鑰匙”一樣重要。在這裡,“金鑰匙”就是指自學能力。

  怎樣做好預讀課文呢?

  小語教給你一個有趣的口訣:一畫段兒,二畫圈兒,三畫需認字,四畫疑難處,五畫好詞句。

  一、畫段兒

  在讀一篇課文前,先用筆在課文每個自然段前用數字寫出序號。認清一篇文章由幾個自然段組成,對這篇文章就先有了大概的認識。

  二、畫圈兒

  看看課文生字表中要求“學會”的生字,在課文中把生字圈出來。這樣,在讀課文時就會明確哪是要求“學會”的,就會對自己畫出的需“學會”的字有所重視,印象也比較深刻。

  三、畫需認字

  就是畫完要求“學會”的生字後,再對照課後要求“會認”的生字,用“▲”在課文中畫出,以區別要求“學會”的字。這樣更明確了“會認”的要求,以便按要求去做。

  四、畫疑難處

  在完成上面的畫法之後,再讀讀課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就用“?”在上面標出。讀完課文後對疑難問題或查字典,或問同學老師,或交流討論解決。長此以往,真正養成“一邊讀一邊想”的好習慣。

  五、畫好詞句

  弄清課文的疑難問題後,再認真讀一遍文章。把文中的妙詞佳句用 “~~~~~~”畫出來。在讀書時也要注意重點理解、記憶這些句子,增強我們的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簡單的五句口訣包含了具體的預習任務,好記又實用,在圈圈畫畫中就可以將預習搞定。

  2. 大量閱讀

  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博締教育養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是特別喜歡課外書。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傑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總之,他們由於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低年級,推薦給他們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來讀;在中高年級,推薦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報刊雜誌,科幻漫畫,歷史名著博締教育,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等不同型別、不同內容的多種書籍來讀,並且取消種種人為的限制,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理解能力是一種語文素養,它不會像識記能力那樣易於形成,需要耐心長期積累。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美、氣魄巨集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

  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

  Tips:

  這裡需要強調一點:孩子在博締教育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

  譬如,在小學階段可以讓孩子閱讀根據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小學高年級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專門給少年兒童看的名著簡寫版。進入初中,就應該接觸原著。我們建議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畢業閱讀的課外書最低應該在500本之上,最好在1000本以上。其中包括100本以上各行各業的人物傳記,來奠定孩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

  同時要注意不但要閱讀,而且要寫讀書筆記或者書評。

  3. 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博締教育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麼,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造性的現代人。

  4. 勤寫日記

  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

  寫日記的好博締教育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象。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

  內容也不拘格,什麼都可以寫,想象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5.體驗社會生活

  要孩子懂得: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語文學習應該在課堂上,但絕對不是隻靠課堂就能學好的,生活也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還要在廣闊的天地中,引博締教育導孩子睜開驚奇的眼睛面對世界,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

  去逛書店、旅遊、看展覽、做採訪、搞調查;討論社會熱點問題……讓孩子在豐富多彩的世界裡,懂得我們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裡,感受真實的情感,更加親近生活。

  就這五件事情,每天兩小時,足以紮實語文學習,成績還不賴!關鍵在於,你要去做,每天堅持。

  學習不在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有效。真堅持了,一定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