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相對於財政自動穩定器而言的,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選擇不同型別的反經濟週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執行行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相對於財政自動穩定器而言的,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選擇不同型別的反經濟週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執行行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美國實施的羅斯福-霍普金斯計劃***1929-1933***、日本實施的時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相機抉擇財政政策選擇的範例。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具體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經濟蕭條時期進行公共投資,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使經濟恢復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三個特點:第一,它是以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發機制為前提,是一種誘導經濟恢復的政策;第二,它以擴大公共投資規模為手段,啟動和活躍社會投資;第三,財政投資規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會投資恢復活力,經濟實現自主增長,政府就不再投資或縮小投資規模。補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的從當時經濟狀況反方向上調節經濟景氣變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在經濟蕭條時期,為緩解通貨緊縮影響,政府通過增加支出,減少收入政策來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反之,經濟繁榮時期,為抑制通貨膨脹,政府通過財政增加收入、減少支出等政策來抑制和減少社會過剩需求,穩定經濟波動。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主要內容是:當總需求小於總供給時,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總需求,反經濟衰退;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採用緊縮性財政政策,抑制總需求,反通貨膨脹;在總供求基本平衡時,實行中性財政政策,主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財政政策相機抉擇,改變支出和收入,調節社會總需求,從而影響經濟增長,其理論基礎在於凱恩斯主義的乘數原理。所謂乘數,是指財政改變支出和稅收引起國民收入變動的倍數效應。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的財政政策乘數效應可以通過IS-LM模型進行分析。

  從財政政策相機抉擇的實踐來看,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各國政府都根據客觀經濟環境和經濟形勢的變化,相機實施不同的財政政策,並不斷完善其對經濟執行的調節機制。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與完善,以及經濟形勢發展變化,財政政策先後經歷過適度從緊和積極擴張兩次重要的相機抉擇實踐。為了進一步適應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我國政府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適時轉向穩健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的基本取向趨於中性,既防止通貨膨脹苗頭繼續擴大,又防止通貨緊縮趨勢重新出現;既堅決控制投資需求膨脹,又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既對投資過熱的行業降溫,又著力支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穩健財政政策是又一次重要的相機抉擇實踐,旨在深化各項改革,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及時消除經濟執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財稅環境和體制條件。

  通過財政政策相機抉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基本結論:第一,財政政策是政府實施巨集觀調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和經濟手段,對“熨平”經濟週期有著重要影響,在巨集觀調控的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財政政策相機抉擇屬於一種反週期調節的短期性措施,必須隨著作用環境與物件的變化而適時適度進行調整,相機抉擇是財政政策的關鍵所在。第三,財政政策相機抉擇以正確把握經濟形勢變化為前提,判斷越準確,決策越果斷,調控越及時,成效越顯著。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也有其侷限性

  首先,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具有時滯性,因為一個政策的制定以及實施是需要時間的,而現實的經濟卻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然後,相機抉擇具有不可確定性,一來乘數不好控制;二來難以確定要使經濟達到預期的程度需要多少時間以及需要什麼程度的政策。

  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的不同功能來劃分的.

  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規範具有三個特點

  ***1***貨幣政策本身屬於一種能動性的短期經濟穩定政策,貨幣當局之所以要根據經濟執行態勢相機抉擇,其目的是要用貨幣政策所造成的能動性名義國民收入波動來抵消因總需求擾亂所導致的自發性名義國民收入波動,藉以調節經濟週期,穩定經濟執行。

  ***2***貨幣政策對因總需求擾亂所導致的自發性波動的能動抵制作用,從而是對經濟執行的穩定作用,是通過"逆對經濟風向行事"的"反經濟週期"的具體操作方式而實現的。

  ***3***在"逆對經濟風向行事"的"反經濟週期"的貨幣政策的具體操作過程中,貨幣當局被賦予廣泛的權力,它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權衡取捨,從而扮演了一個"貨幣列車"的"駕駛員"角色。

  實行相機抉擇貨幣政策的三個主要工具

  1.公開市場業務,這是聯邦政府對貨幣實行逐日管理的工具。所謂公開市場業務,就是在公開市場上,通過中央銀行買賣政府金融債券以調整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一種措施。

  當中央銀行買進商業銀行或非銀行公眾手中持有的債券時,就將增加強力貨幣H的數量,從而按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的倍增;當中央銀行出售債券給商業銀行或非銀行公眾時,就將減少強力貨幣H的數量,從而按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的倍減。

  當然,聯邦政府除了從事這種積極的調節貨幣供給的公開市場行動外,還有另外一種防禦性的公開市場行動,這就是政府通過中央銀行買進或售出政府債券是為了抵消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用以平衡多餘準備金以及非銀行公眾手中持有的現金等過多或過少的不良運動,以穩定貨幣的供給。

  2.改變法定準備率。聯邦儲備系統可以通過法律改變其成員銀行的法定準備率,以影響貨幣乘數,最終影響貨幣供給量。例如:在強力貨幣水平給定的情況下,提高法定準備率會減少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量的減少;降低法定準備率會增加貨幣乘數,引起貨幣供給量的增加。這是因為提高法定準備率,要求商業銀行系統增加法定準備金,從而導致了信貸收縮,貨幣供給減少;而降低法定準備串,商業銀行系統將出現多餘準備金,銀行為獲利必然增加信貸以減少多餘準備金,這就增加了貨幣供給。

  由上分析可知,改變法定準備率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縱使很小的改變也可能引起貨幣供給的劇烈變動。但是,因為實際應用上的問題,這一工具很少使用。首先,改變法定難備率的行動是通過法律一次性完成的,不象一般公開市場業務那樣具有政策的靈活可變性。其次,降低法定準備率可能要比提高法定準備率容易實行。因為,提高法定準備率可能會由於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限制客觀上無法很快實現,也可能會由於作為聯邦儲備系統成員的商業銀行會因此相對於其他非聯邦儲備系統成員的銀行而處於不利功競爭地位,主觀上妨礙它的實現。

  3.改變貼現率。通過改變中央銀行貸款給它的成員銀行的貼現率,可以起到調整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作用。中央銀行降低貼現率,會鼓勵商業銀行借錢,增加高能貨幣的數量,這樣在貨幣乘數不變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反之;.中央銀行提高貼現率,會限制商業銀行借錢,因為此時借錢需要文付較高的利息,如果商業銀行不能保證所借到的錢能以更高的利率貸出,就會減少借款,從而使得高能貨幣減少,在貨幣乘數不變的情況下,將會導致貨幣供給的減少。

  由於改變貼現率的政策效果取決於商業銀行的行動。所以,在這裡政府的作用是被動的,僅僅通過改變貼現率的政策往往很難使得貼現控制在理想的水平。此外,貼現率還可能產生政府所希望的和不希望的各種心理效應,例如,貼現率的提高,人們可能會認為貨幣政策略會緊縮,銀行將更謹慎地放款,這顯然是政府在試圖緊縮貨幣政策時所希望的。但是,貼現率的提高,也可能使得潛在的貸款者覺得以後貼現串會更高,從而增加借款,這顯然與政府提高貼現率以減少貨幣供給的意圖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