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博弈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巨集觀經濟調控的主要手段。面對如何把握財政支出擴張“度”的難題,有必要從全域性著眼,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及組合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組合的理論基礎

  作為凱恩斯主義巨集觀經濟學的核心,IS-LM模型能有效分析經濟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構成要素的相互關係。IS-LM模型最初是用來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聯絡的理論。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淨出口等構成的社會總支出,而這種總支出也是社會總需求水平的反映。社會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的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因此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IS-LM模型就是描述和分析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絡的理論工具。其中,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是IS-LM模型的基本要素,凱恩斯最早研究這些要素的關係,漢森、希克斯完成IS-LM模型,構成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分析研究IS-LM曲線的斜率及其決定因素,可以直觀反映哪些因素作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的機理,找出提高政策效應的方法。

  根據經濟學理論,在正常情況下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最佳組合是一鬆一緊或此鬆彼緊,以防止經濟的過分膨脹或者萎縮。在調控階段,LM曲線可能向左上方或右下方運動。在凱恩斯巨集觀經濟IS-LM簡單模型中,如果保持IS位置不變,通過緊縮貨幣使LM曲線向左上方移動,其結果是國民產值減少、利率上升。採取這樣措施的政策指向主要是抑制過熱經濟,防止經濟泡沫的過分滋生。當LM曲線在向左上方急劇運動時,比較適宜同時採取擴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推進利率進一步上升,依靠持續鉅額的財政支出支撐GDP回到原有的水平。

  但是這種組合政策的後果是更高的利率,將導致更加嚴峻的流動性危機,一旦政府支出停止,社會資金鍊會很快處於斷裂的邊緣。雙緊政策組合一般不可取是因為其對社會經濟總量的收縮效應太大,會導致經濟嚴重退步。緊縮的財政政策推動IS曲線向左下方移動,均衡點會沿著新的LM曲線繼續向左下方移動,利率會在原來高漲的情況下下調,理論上使資金鍊所承受的壓力得到一些緩解,經濟在進一步萎縮的同時可以為日後的復甦積蓄能量,在應對嚴重的經濟泡沫時,雙緊政策是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執行的基本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綜合實力大大提高。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民經濟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斷增強,政府對巨集觀經濟的管理由直接控制向間接控制逐步過渡,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逐漸成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組合的方式大致經歷了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9-1984年***。這一階段,總體上說執行的是“雙鬆”的政策搭配,即“鬆”的貨幣政策與“鬆”的財政政策的搭配。在“雙鬆”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降低存款準備率,降低利率,擴大貸款規模,增加貨幣供給。財政系統通過減少稅收,增加財政支出,擴大社會總需求。社會總需求因而能在短期內迅速擴張起來,對經濟的發展產生強烈的刺激作用。在改革初期,特別是1984年以前,在社會總需求嚴重不足、生產能力和生產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條件下,利用這種政策配合,能夠推動閒置資源的利用,刺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但是1984年以後,由於經濟中不存在足夠的閒置資源,“雙鬆”政策注入大量的貨幣則會導致通貨膨脹,對經濟產生不利的影響。

  第二階段***1985-1997年***。1985年後,一方面中央銀行體制的建立,確立了貨幣政策作為一項巨集觀經濟政策工具開始具有了特定的內涵和應有的作用,銀行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地位開始得到確立。另一方面過度投資、經濟過熱的症狀越來越明顯。在這一階段中執行的是“雙緊”的政策搭配,即“緊”的財政政策與“緊”的貨幣政策的搭配。在“雙緊”政策模式中,銀行系統通過收回貸款,壓縮新貸款,減少貨幣供給量,從而使社會總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收縮;財政系統通過增加稅收,削減財政開支,增加財政在中央銀行的存款,減少市場貨幣流通量,壓縮社會總需求。

  第三階段***1998-2002年***。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執行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告別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的短缺經濟,出現了物質產品的相對過剩和明顯的通貨緊縮,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由過去以治理通貨膨脹為主轉變為治理通貨緊縮。在政策取向上,由實施長達5年之久的“雙緊”過渡到“雙鬆”,即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著力防範金融風險,財政政策在支援發展、化解風險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四階段***2003-2005年***。2003年6月,我國經濟過熱的徵兆已經非常明顯。從2004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採取各種措施緊縮銀根,動用了包括提高基準利率、外幣存款利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利率,放開存貸款利率上下限,向發放貸款過猛的商業銀行定向發行央行票據等貨幣政策工具等措施。在緊縮銀根期間,相配套的財政政策是“積極的”或者說是擴張的: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財政支出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1.8%、15.6%和18.3%。

  第五階段***2006年至今***。進入2006年以來,巨集觀調控壓力並沒減少,只能繼續以更高的頻率推行更為嚴厲的銀根緊縮政策,多次提高法定準備金率以及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頻度較高。而財政預算支出,也表現出緊縮財政支出的意向。這是典型的雙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