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比較分析
不同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應針對經濟執行具體情況,審時度勢,靈活適當地相機抉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財政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過改變財政收入和支出來影響社會總需求,以便最終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財政政策的目標是要實現充分就業、經濟穩定增長、物價穩定,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綜合目標。
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財政收入的政策工具有稅收和公債等;財政支出的政策工具有政府購買、轉移支付和政府投資。這些財政收支的政策工具作為財政政策手段,對社會總需求乃至國民收入的調節作用,不僅是數量上的簡單增減,它們還會通過乘數發揮更大的作用。
財政乘數主要包括政府購買支出乘數、轉移支付乘數、稅收乘數和平衡預算乘數。這些乘數反映了國民收入變動量與引起這種變化量的最初政府購買支出變動量、轉移支付變動量、稅收變動量和政府收支變動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或者說國民收入變動量與促成這種量變的這些變數的變動量之間的比例。通俗地講,這些變數的變動在連鎖反映下,將引起國民收入成倍的變動。
財政政策的調控力度反映為財政政策效應,取決於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擠出效應是由擴張性財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資減少,總需求減少,導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擠出效應大,政策效應小,調控力度就小;擠出效應小,政策效應大,調控力度就大。影響政策效應和擠出效應的主要因素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即:
LM曲線斜率不變,IS曲線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從而擠出效應大,政策效應就小;IS曲線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從而擠出效應小,政策效應就大。IS曲線斜率不變,LM曲線斜率小***平坦***,利率提高幅度小,從而擠出效應小,政策效應就大;LM曲線斜率大***陡峭***,利率提高幅度大,從而擠出效應大,政策效應就小。
貨幣政策一般是指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調節貨幣供給量以實現經濟發展既定目標的經濟政策手段的總和。貨幣政策目標是貨幣政策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一般是指經濟發展的目標。如一定的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失業率和國際收支平衡等。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代表中央政府通過銀行體系實施。
貨幣政策工具是指要實現貨幣政策目標所採取的政策手段,一般包括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和法定準備率等。
由於銀行之間的存貸款活動將會產生存款乘數;由基礎貨幣創造的貨幣供給將會產生貨幣乘數,又叫貨幣創造乘數。
貨幣政策調控力度反映為貨幣政策效應,就是貨幣政策工具的變化影響國民收入和利率的變化程度。一般講,貨幣供給的增加,可使利率下降、國民收入增加;貨幣供給量的減少,能使利率提高、國民收入減少,這就是貨幣政策的效應。影響貨幣政策效應的主要因素也是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即:
LM曲線斜率不變,IS曲線斜率小***平坦***,貨幣政策效應大,對國民收入影響就大;IS曲線斜率大***陡峭***,貨幣政策效應小,對國民收入影響就小。IS曲線斜率不變,LM曲線斜率小***平坦***,貨幣政策效應小,對國民收入影響就小;LM曲線斜率大***陡峭***,貨幣政策效應大,對國民收入影響就大。
由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各有其侷限性,以及各自所採用的各種手段的特點、對國民收入產生的影響不同,因此,在進行巨集觀調控時,必須將二者有機地協調起來,搭配運用,才能有效實現預期政策目標。兩種政策的搭配方式,主要有三種協調配合模式:
1、雙擴張政策。經濟產重衰退時,同時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和擴張性貨幣政策。例如在政府增加支出或減少稅率的同時,抑制利率上升,擴大信貸,刺激企業投資,從而擴大總需求,增加國民收入,在保持利率不變的條件下,緩和衰退、刺激經濟。這種雙擴張政策會在短期內增加社會需求,見效迅速,但配合如果不妥當,則可能帶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在運用時應慎重,其適用條件是:大部分企業開工不足,裝置閒置;勞動力就業不足;大量資源有待開發;市場疲軟。
2、雙緊縮政策。經濟過熱,發生通貨膨脹時期,配合運用緊縮性財政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例如在減少政府支出,提高稅率的同時,減少貨幣供應量,從而壓縮總需求,抑制通貨膨脹,減少國民收入,減緩物價上漲。這種雙緊縮政策對經濟起到緊縮作用,不過若長期使用,將會帶來經濟衰退,增加失業。因此,應謹慎使用作用幅度較大的雙緊政策,它的適用條件是:需求膨脹,物價迅速上漲;瓶頸產業對經濟起嚴重製約作用;經濟秩序混亂。
3、鬆緊搭配政策。某些特定條件下,可以根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特點,按照相反方向配合使用這兩種政策。具體搭配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搭配。擴張性財政政策有助於通過減稅和增加支出,克服總需求不足和經濟蕭條。緊縮性貨幣政策,則可以控制貨幣供給量的增長,從而減輕擴張性財政策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但這種配合也有侷限性,即擴大政府支出和減稅,並未足夠地刺激總需求增加,卻使利率上升,國民收入下降,最終導致赤字居高不下。其適用條件是:財政收支狀況良好,財政支出有充足的財源;私人儲蓄率下降;物價呈上漲趨勢。
另一種是緊縮性財政政策與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搭配。緊縮性財政政策可以減少赤字,而擴張性貨幣政策則使利率下降,在緊縮預算的同時,鬆弛銀根,刺激投資帶動經濟發展。但這種配合模式運用不當會使經濟陷入滯脹。其適用條件是:財力不足,赤字嚴重;儲蓄率高;市場疲軟。
總之,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各有利弊,應針對經濟執行具體情況,審時度勢,靈活適當地相機抉擇。一般來說,一種政策搭配運用一段時間後,應選用另一種政策搭配取而代之,形成交替運用的政策格局,這也是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運用的重要形式。
以上分析沒考慮其他一些因素,如果考慮了,進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使用將會更加複雜。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
經濟學家認為,良好的經濟政策不僅是單純的政策配合問題,還要把握住運用政策的時機。因此,政府在利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來解決經濟問題時,應當考慮到時滯***time lag***問題。
從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來說,財政政策的實施一般會產生下列五種時滯,依次為:認識時滯、行政時滯、決策時滯、執行時滯以及效果時滯。認識時滯是指從經濟現象發生變化到決策者對這種需要調整的變化有所認識所經過的時間,這段延遲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於行政部門掌握經濟資訊和準確預測的能力。行政時滯也稱為行動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在制定採取何種政策之前對經濟問題調查研究所耗費的時間。這兩種時滯只涉及行政單位而與立法機構無關,也就是說,這兩種時滯只屬於研究過程,與決策單位沒有直接關係,經濟學稱之為內在時滯。內在時滯的長短,一方面取決於財政當局收集資料、研究情況所佔用的時間以及採取行動的效率;另一方面取決於當時的政治與經濟目的,尤其是在希望實現的目標較多的情況下,必須對政策目標的優先順序進行選擇。
與內在時滯相對應的是外在時滯。外在時滯是指從財政當局採取措施到這些措施對經濟體系產生影響的這一段時間。主要包括三種時滯:***1***決策時滯是指財政當局將分析的結果提交給立法機構審議通過所佔用的時間;***2***執行時滯是指政策議案在立法機構通過後交付有關單位付諸實施所經歷的時間;***3***效果時滯是指政策正式實施到已對經濟產生影響所需要的時間。這三種時滯與決策單位發生直接關係,而且直接影響社會的經濟活動,故稱為外在時滯。由於經濟結構和經濟主體的行為具有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因此,外在時滯可能會更長。圖14—4表明了財政政策時滯的先後次序及其內容。
實際上,貨幣政策的操作或多或少地也存在著上述五種時滯。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時滯長短比較而言,內在時滯只涉及經濟問題的發現與對策研究,這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說,大體一致。因此,就內在時滯而言,無法確定這兩種政策孰優孰劣。
但是,就外在時滯來說,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優勢比較就較為容易。一般而言,財政政策的決策時滯較長,因為財政政策措施要通過立法機構,經過立法程式,比較費時;相比之下,貨幣政策可由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直接影響貨幣數量,時滯比較短。就執行時滯來看,財政政策措施在通過立法之後,還要交付給有關執行單位具體實施,而貨幣政策在中央銀行決策之後,可以立即付諸實施。所以,財政政策的執行時滯一般比貨幣政策要長。但是,從效果時滯來看,財政政策就可能優於貨幣政策。由於財政政策的工具直接影響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使經濟活動發生有力的反應;而貨幣政策主要是影響利率水乎的變化,通過利率水平變化引導經濟活動的改變,不會直接影響社會有效需求。因此,財政政策的效果時滯比貨幣政策要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