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大全
秋天一向是風大幹燥,雖然今年遇上了罕見的連陰雨,氣候比較溼潤,但是雨水過後還是乾燥。天干就容易上火,寶寶秋季上火怎麼辦?怎麼應對寶寶秋季上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秋季上火
1.大便乾結
秋季乾燥的氣候會導致寶寶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因此就會導致因缺水而出現大便乾結的情況,並且還會使體內毒素大量沉積。在這種情況下,就會促使寶寶的免疫力大幅度下降,從而誘發感冒、消化不良等病症。
要想緩解這一情況,家長們不妨給寶寶配置一些重於清熱潤腸型的飲食,例如蜂蜜決明飲,可幫助寶寶有效的還擊便祕情況。
2.口舌生瘡
秋季多變的氣候很容易讓寶寶的身體機能失調,再加上民間傳統的貼秋膘,寶寶很有可能會由於過量的攝入一些溫熱性食物從而引起口舌生瘡的上火現象。如果不及時治療的話,很有可能會因為延誤時間從而影響到寶寶的聲帶的發育。
在發現寶寶患有口瘡時,家長千萬不要自行盲目用藥,應該為寶寶選擇能夠對腸道、脾胃起到綜合調理功效的兒童藥物。
3.口角炎
所謂的口角炎就是我們民間常說的“爛嘴角”,大部分原因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2以及鋅所引起,如果伴有細菌或真菌感染時更易出現嘴角乾裂、糜爛、疼痛。
家長如果發現寶寶患有口角炎,可塗嬰兒脣膏,保持脣部黏膜的溼潤。並且要讓寶寶儘量不去舔嘴脣,更不能用髒手搔抓。同時還可以適量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綠葉蔬菜、蛋黃、動物肝臟等食物,來補充缺乏的維生素b2以鋅。
4.百日咳
由於上火寶寶還會出現百日咳的情況,多半是由於上火後咽喉幹痛,呼吸道黏膜易受到百日咳桿菌的入侵而發病。
如果寶寶有百日咳的傾向,應該立即給寶寶接種“白百破”疫苗。並且在患病期間要儘量減少寶寶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的機會。
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孩子抽動症的症狀
孩子抽動症是什麼症狀,很多父母可能不是很瞭解。爸爸媽媽看著孩子一天天的成長,有的孩子可以健健康康,有的孩子卻要忍受疾病的困擾比如:抽動症。所以瞭解孩子抽動症的發作,這是家長必須要知道的。那麼,抽動症會表現出哪些症狀呢?
我女兒今年年初開始,每天晚上在入睡前,都會不自覺地聳動肩胛骨,而且比較頻繁,除此之外,平時偶爾也會有撅嘴現象。為此,我曾帶女兒跑了多家的神經內科,做過頭部CT、腦電圖及微量元素檢查,都未顯示異常。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認為小孩之症狀與抽動症非常相似。兒童抽動症一般多在少年期發病,90%在10歲以前第1次發病,男孩多於女孩。主要表現為短暫、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隨意運動,開始為頻繁的眨眼、擠眉、吸鼻、撅嘴、伸舌、點頭等。隨著病情進展,抽動逐漸多樣化,輪替出現如聳肩、扭頸、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動等,常在情緒緊張或焦慮時症狀更明顯。
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度、責備過多、家庭不和、感情上受到忽視或環境中出現緊張氣氛等,這些因素均可使孩子產生矛盾心理,抽動行為即是心理上矛盾衝突的外在表現。另外,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也可能會誘發此病。
有些抽動行為可短時間內自愈或經治療而痊癒,頑固者可延續數年,甚至一直到成人。由於抽動症症狀的表現常被小朋友們嘲笑,使孩子產生自卑,性格變得內向,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願與人接觸,甚至對嘲笑者產生報復、敵視心理,進而可能出現傷害別人的行為。
抽動症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少見於成人。晚至成人發病的病例報道很少。父母對待孩子的抽動症狀,家長一定要仔細辨別輕重,如果症狀嚴重,還得送孩子去醫院諮詢醫生,嚴重者還需要藥物治療,由於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
秋季中班幼兒育兒知識:疫苗打多的問題
疫苗是兒童提高免疫力,抵禦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1歲以前孩子的免疫力還不夠強,需要接種的疫苗就有10多種。有父母就有些擔心:孩子真需要打那麼多疫苗?打得過多疫苗會不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力?二類疫苗有必要打嗎?……下面讓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解釋。
疫苗打多了不會降低免疫力
美國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的專家們做了關於疫苗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嬰兒免疫系統安全應對多種免疫接種的專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從出生時候起,嬰兒就能夠應對免疫系統的諸多挑戰,包括多種疫苗。嬰兒的免疫系統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弱,足以安全有效地應付疫苗對免疫系統構成的挑戰。總體而言,疫苗根本不會削弱正常嬰兒的免疫系統,反而會增強嬰兒防範嚴重疾病的能力。
閆濱指出,計劃免疫程式是通過大量科學試驗而制定的,不能隨意更改,既不要漏打、少打,也不可重打、多打。只要按照程式執行,完全可以保護孩子免受疾病傳染。
二類疫苗最好多打
疫苗分為兩類。一類是計劃內的,由政府免費提供,為強制性接種;一類是計劃外的,由公民自費且自願受種。不少家長認為,二類疫苗接不接種無所謂,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其實,一類苗與二類苗是相對的,在國家財政允許、並且疫苗可以足夠供應的情況下,二類苗也將會變為一類苗;同時,二類苗又是對一類苗的重要補充,許多二類苗針對的疾病發病率很高,危害很大。
家長只要能負擔,應根據當地傳染病流行情況、孩子體質、疫苗作用等儘量給孩子接種更多的二類疫苗。比如說,目前水痘還處於流行狀態,接種相應疫苗還是很有必要的。
正常反應和不良反應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接種疫苗是很安全的,可以有效預防疾病。。不少家長對此有誤解,覺得孩子接種疫苗後出現發燒、食慾不振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進而產生不信任。實際上,因為疫苗對機體而言屬於“外來入侵者”,會激發免疫功能起反應,因此,在接種後24小時之內發熱低於38.5℃,孩子精神好,沒有其他情況,一兩天後就退燒,是接種疫苗的正常反應,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影響。類似的還包括皮疹、嘔吐、四肢乏力、腹瀉以及接種部位紅腫、疼痛、硬結等,多在1~2天內自行恢復,通常不需要做任何處理。適當休息,多喝開水,注意保暖,防止繼發其他疾病就可以了。
不過,也有少數孩子接種疫苗後出現持續高熱、驚厥、嘔吐、皮疹難以消退的症狀,此時應立即就診。
疫苗效果“打折”有因可循
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相應傳染病,但並不是所有打了疫苗以後的人,100%都能有抗體,由於個體的差異等因素,少數人接種後不產生相應的抗體,因此也就得不到保護。研究發現,正常健康人群接種乙肝疫苗後大約有5%~10%的人不能產生保護性抗體,成為無或弱應答者。
另外,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也與注射部位與途徑、接種程式等很多因素有關。所以,家長要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疫苗可以提高兒童免疫力,抵禦病毒感染。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接種過很多疫苗。但並不是所有的疫苗都有效果,這與個人差異有很大關係。所以,父母不能盲目樂觀,認為接種過疫苗就能抵禦相應的傳染病。在注射疫苗一段時間後,應帶孩子去醫院進一步檢查是否產生了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