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維的三種形式_如何培養理性
理性思維是個人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性思維則主要是通過已經掌握的科學知識與方法,去歸納和總結。理性思維的形式有哪些的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理性思維的形式的資料,僅供參考。
什麼是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就是人們藉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於事物的本質的、全體內部聯絡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在感性思維的基礎上,把所獲得的感覺材料,經過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斷、推理.理性思維是感性思維的飛躍,它反映事物的全體、本質和內部聯絡.
人們憑藉抽象思維把握到的關於事物的本質、內部聯絡的認識.理性思維以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為特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物件和內容.
理性思維的形式
1、概念:人們在實踐中對客觀事物的感性認識大量積累的基礎上,抓住事物的本質屬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質、全體和內部聯絡,用一定的物質外殼語詞把它標誌起來,這就產生了概念***以歸納性、總結性為手段***;
2、判斷:判斷是展開了的概念,是對某一事物內部聯絡作出肯定與否定的論斷的思維形式.***以性質判斷為手段***;
3、推理:推理是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的思維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以內在聯絡推導發展趨勢為手段***;
感性思維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各種感官產生的感覺在頭腦中產生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現象有了初步認識.它只反映事物的現象和外部聯絡,尚未達到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絡.
在感性思維的基礎上,經過思考的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改造製作過程,就會產生一個飛躍,變成由概念、判斷和推理階段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部聯絡的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有性質的不同,但又互相連貫,二者在實踐的基礎上聯絡起來.理性思維必須依賴於感性思維,否則就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而感性思維必須發展到理性思維,才能更深刻、更正確、更全面地反映客觀事物.
如何培養理性思維
理性是人類的的一種心理活動或一種心理過程,這種心理活動起源於生活實踐中的挫折、失敗經歷,在這些經歷的反覆刺激下人類的意識中留下了心靈傷痕,此後每逢這些挫折、失敗的表徵出現時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人們就會自覺地採取規避的行為,以避免重滔失敗的覆轍。這種規避挫折與失敗的心理活動即所謂的“理性”;
——培養自身理性思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人生目標使個體在規劃人生的同時可以更為理性的設計思考自己的未來,初步嘗試性的選擇未來適合自己從事的事業和生活,及早***以學生時代為起點***開始培養自己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最終實現自己想成為的那一個人***理想形象***;
——2、建立良好的個人風險管理機制
——個人風險管理是指對個體對自身的人際交往和置身環境的風險進行主動識別、評估的基礎上,對潛在風險的人事關係、環境作出預防性的安排措施,以應對潛在風險的發生,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的結果,以便於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實現自身的權益保障。從置身的人事環境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發現自身行為與環境的內在聯絡、效果及執行機制,對自身行為風險的管理達成預見性的、有效的應對和管控,從根本上杜絕盲目的言行和衝動,從而避免由於不當言行對自身目的的實現所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3、工作和生活擁有明晰的行動規劃
——行動規劃是將“理念”從“靜態”轉變為“動態”,將具體的工作或事務按照事理邏輯聯絡形成一個個可執行的工作細節與措施,並在實際的工作中按照排序逐一執行。已達成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目標管理原則;
——4、行為處事擁有條理分明的層次感
——在人們的日常事務中有些事情必須及時辦理,有的則事情不那麼急,可以緩辦,所以人們在日常事物的處理過程應當根據事務的輕、重、緩、急狀況加以區別對待,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這種處理事務方式就是條理性。
——在對待同類事務上採取輕重不同的處置分量,使著力正好達到預期的不偏不倚效果,這種分寸拿捏得當的處理事務程度就是層次感;
——5、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藉助於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能動地反映客觀現實的理性認識過程,又稱抽象思維。通俗地來說“邏輯思維”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人們在遵守自然規律與社會法則的前提下運用能夠識別、判斷、評估實際理由,並使人的行為符合特定目的智慧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素質能力。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認識只有藉助邏輯思維特有的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才能達到對具體物件本質規律的把握,進而認識客觀世界。它是人類認識的高階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
——6、最後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機制
——情緒管理是指用心理科學的方法有意識地調適、緩解、激發情緒,以保持適當的情緒體驗與行為反應,避免或緩解不當情緒與行為反應的實踐活動。包括認知調適、合理宣洩、積極防禦、理智控制、及時求助等方式。通俗地來說情緒管理就是使個人冷靜、喜怒不行於色。
——因此,理性的人首先是具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因而其行為是經過理性規劃的。所以是很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外界事物只要是與他的人生目標、具體生活沒有必然聯絡自然就不會浪費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理性的意義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挫折、失敗與追求時間效率。
理性思維的基本特徵--概念與邏輯
一般思維,習慣並滿足於對現象的描述,因為處理現象,是思維最輕鬆最簡單的方式,其思維過程只是將一列現象排列起來而已。而“排列”反映的,是世界中最直接最簡單的,幾乎可以用眼睛就能看出的一種關係。所以,對現象的描述,無需思維的特別訓練,是每個人都可以進行的思索。
我們卻天真地認為,停留在這種思維的描述階段,就可以認識所有的真理。而世界上,在這種思維所表達出不同的思想,只是對現象次序的排列不同而已,而這種“排列”依據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尤其在中國文化的氛圍內,又只是我們的一種情緒或道德。
所以,我們辨別一種“排列”的真假標準,就成了藏於我們心中的激情。因此,我們擁護什麼或反對什麼,一種表達意願式的口號語言,就足以讓我們停止對某一問題的思考了,比如個體與社會誰更重要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自信而武斷地下出任何自己願意接受的結論。
可見,我們的這種思維方式,讓我們面對任何問題,都可以無休止的爭論而永無結果。而真理所表達的,應當是事物深層的比之現象或機械的外在“排列”更為恆定的規律。因此,對人類認識來說,世界的真理,不是對一種對繁雜的現象世界的描述,以及對這種描述所做的簡單的外在整理。而道德思維,在人類智慧發展過程中,恰停留在對繁雜世界的外在整理階段,沒有能力深入到世界本性之中,只是用“應該”和“不應該”,去外在地規劃世界,這種思維的興趣是世界的“高尚”,而不是世界的“真相”。道德思維,總立腳於他的習慣和他熟知的方式。因而,他所接受的知識,也總是基於他的心理願意或者能夠接受的東西。這種封閉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一個人的一生,都對與他心理“不符”的東西視而不見。
道德思維將自己的熱情,投入到一種高尚的激情中,於是一種在先的意願,就無法不成為思索的方向,因此,這種思維就成了一種自我封閉,對世界沒有認知功能的思索。或者說,這種思索產生的只是一種徒有其名的思想,面對世界只是表達了自己的一種情緒,將人類的智慧降低到了它最原始的狀態--猶如對圖騰的堅信與膜拜。
理性思維的情趣,不是自我心理的意向,而是客觀物件的內在規則,哪怕是對“人”的理解,這種思維也會將“人”放到一個客觀的位置之上,對人的各種慾望也要作出一種合乎客觀規則的解釋。理性思維這種對客觀真實的興趣,使它很難將自己的思索,封閉在自己的主觀意願之中。因此,對世界客觀性的認知趨向,是理性思維有別於道德思維的最基本方向。
所以,闡述理性思維,應當從“真實”開始。智慧的本質就是求真,而最真實的莫過於這個世界的規則。
人的認識,之所以困難,就在於對人來說,世界是以直接性和間接性的方式存在的,而首先展示在人們面前的就是它的直接性。直接性的存在,是呈現於人的感覺面前的表象,因而它完全侷限於具體環境的不確定之中。這些感性之物,在人類心靈上的投射是雜亂的隨機的,其存在自身固定的屬性或本質,在人類感官所接受的資訊之中也無法直接凸現出來。從而,對存在本質的認識,就需要一個思索的過程。思索,就是對那些看上去孤立的感性之物,尋求一種存在的更加堅固和持久的客觀屬性。這種尋求是艱難的,需要一種反反覆覆的過程,因此有的哲學家將思索,形象地稱之為“反思”。
反思的過程,就是在事物變幻不停的表象背後,尋找其固定不變的屬性。而一切存在的屬性只有在同其它存在的關聯中,才能呈現出來,因此事物的屬性本質上表現的是一種關係,因而也是一種規則。反思的最初結晶,就是形成新的概念,也就是說思索的過程就是孕育概念的過程,而概念本質上又是用一種詞彙對事物屬性的一種定義,因此概念包含的就是事物本身的一種“關係”特徵。對一系列感念的綜合思索,也就必然是對概念進行一種合乎它們自身“關係”的一種聯結,這種由事物自身屬性所表達出的聯結之網,就是我們常說的存在“邏輯”,因此概念是邏輯思維的根基,邏輯思維又是 理性概念思索的必然結果。可見,真正的“邏輯”,不是一種主觀技巧,而是客觀存在的根本屬性。理性思維的一切祕密,全部包含於這依據客觀邏輯的思索之中。它包括了對事實或真實的熱愛和以及對概念和邏輯關係的不停的深化和修正。
但道德思維懼怕“反思”,便用“神聖”去禁錮人們的思想,讓人的思維在一股強大的情感面前,止而怯步。所以,中國人如果對一些問題膽敢產生什麼想法,就會在心中產生“大逆不道”的感覺。所以,在中國人的大腦中,很難形成面對現實的概念,我們的思維也就難以是一種客觀邏輯的表達。我們的思維能滿足於口號式的方式***比如,我們的思索和論文,總是缺少一種推論的過程,只是一堆並列的結論,將這些結論聯結起來的又只是一種願望或激情。因此,我們的思想永遠可以隨意的聽取各種各樣的“號召”***,就是因為我們缺少邏輯思維。所以直到今天,我們的大腦,依然可以令人驚異地容忍各種“思想”中的邏輯混亂。
理性思維有兩大特點,一個是它對真實***世界真相***的熱情,另一個就是它運用的是邏輯方式。
當然,在理性思維中,並不能保證“概念”和“邏輯”永遠是健康的。西方的哲學史告訴我們,邏輯的理性思維,其承載的內容同樣可以是虛幻的。
我們已經知道,概念,就是對感覺之物所形成的一系列表象的一種反思,它的內容因而不是對錶象的直接陳述,而是表象“背後”的規則,也就瞬間萬變的表象中較為持久乃至“永恆”的東西。因此,每一個概念,本質上反映了人們對存在認識的某一階段或某一種程度。所以,每一種概念,對人的認識來說,都不是最後的固定的,而是開放的和發展的,人們依據概念對事物的邏輯思維,因而也需要隨著人們對事物的不斷認識加以調整和發展的。一種封閉的邏輯推論,不管多麼完美,其結果也可能是錯誤的,因為這種邏輯思維所依據的概念,由於自身的封閉性,不能準確地表達出發展中的現實,其結論也就失去了現實的真實性。比如,馬克思依據他的“剩餘價值”這一概念,推論出了資本主義經濟與政治的必然崩潰,就是因為他將“剩餘價值”封閉成為一種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的概念,並按照這一概念自身單一的邏輯,推論出資本主義資本運轉的一種滅亡趨勢。然而,“剩餘價值”所表達的邏輯趨勢,還要受到社會發展和人性的影響,因而他的目的和趨向,就越來越無法再表現為一種單純的,“資本”向少數人的瘋狂積累和增加。所以,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剩餘價值”與“資本的積累”,也越來越具有全社會的特徵,併為全民所享用,因此,馬克思說表達出的“剩餘價值”的內在矛盾,也就大大地緩解了甚至消失了。所以,人類在認識世界中,概念面對現實的開放性,比邏輯上的完美還要重要。因此,理性思維中的“概念”,一旦封閉起來,不再從現實的歷史中汲取營養,“概念”就會成為一種虛幻的詞彙,這些“概念”之間的邏輯關係,也就不再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比如黑格爾式的“絕對精神”***,其隨意性同樣可以達到道德思維的程度***黑格爾用他的“絕對精神”,就很容易又很“邏輯”地推匯出專制的“合理性”***。
另外,一種道德思維在接受理性思想的時候,首先就會本能地將理性概念封閉成一種“名詞”性的詞彙,遮蔽掉理性思想中的客觀邏輯,使那些本來包含著世界確定資訊的概念,變成了一種情感性的符號,然後隨意地將其編織成一句句神聖的口號。隨之一種理性思想所承載的一個客觀世界的邏輯資訊,就被道德思維清除地無影無蹤。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不管是“接受”還是“拒絕”,採用的都是這種方法,就是先將對方僵化成和自己一樣的模式,就開始再“自然”不過對其表示“歌頌”或“反對”。可見,一種開放的客觀性概念,才是一種健康的理性思維得以存在的根基。
所以,理性思維,雖然以邏輯為其根本手段,但千萬別忘記,概念面向現實的開放性,才是理性思維最大的祕密。迄今為止,對理性思維最有力的批判,可能都源於理性思維極易產生的這種“忘記”,比如對邏輯主義和決定論的指責***實際上是對一種不健康的理性思維的指責***。理性思維,也應當是一種謙虛的思維,因為它應當懂得,沒有任何概念是可以固定而不發展的,基於這些概念的邏輯思維,也永遠不可能得出最後的真理。另外,如果說真理是對現實規則的一種準確反映的話,我們也應當注意到,在這個宇宙中,存在的規則也是不斷被創造和發展而出的,宇宙的演化,就是不斷創造出新的存在、新的規則的過程,只是因為這“新”與“舊”都無法超脫這個整體宇宙的本性,進而任何有限的存在,都無法避免地有著這個宇宙的烙印。因此,在人類有限的真理中,同樣蘊含著永恆的真理,理性思維不僅要謙虛還要有自信,即使那有侷限性的邏輯思索,同樣包含有這個宇宙中最堅實的成分。比如,牛頓力學比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更大的侷限性,但在地球上,牛頓力學仍然表達出了一種堅實的現實邏輯,依然不愧為真理的稱號。所以,理性思維認為人類認識每一步結果,都可以稱之為真理,只是永遠不是最後的真理,再比如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不會因為我們今天可以對它做出更加全面更加豐富的解釋,就徹底放棄馬克思所揭示出的“剩餘價值”在資本運作中的基本邏輯,相反我們之所以有比馬克思更豐富的認識,正是基於馬克思最初對這一問題的現實探索。真理的發展,在理性思維中,不是推翻前者,而是在不斷納入現實的新鮮血液中,調整和豐富前者。
所以,真理就是一種不斷前行的階梯,即使較低的階梯也奠基於現實的土壤之上,只是更高的階梯在展望現實的大地時,有著更遼闊的視野,也有著更明晰和準確的預見性,這也就是我們要對真理進行不斷探索和不斷髮展的意義。那些迷戀於傳統和舊有思想的思維,無異於將自己的生存,羈絆於一種面對世界不再發展和提高的視野之中,其面對的真實也只是一片狹小的空間。有時,落後之所以可以讓人容忍,是因為落後並不是 讓人生存於虛幻之中,它同樣給人一種真實感,只是這種真實展示出的是一種狹小時空中的真實,而身居於這種落後境遇中的人們,由於心靈只能接受這種狹小時空中的資訊,因而也無法感受到這一環境的侷限,所以落後的民族落後的社會,也可以非常“充實”的生存著,而且也不缺少激動人心的激情,表達的當然不是體現人類更高智慧的價值,可能只是原始宗教般的“犧牲”和“奉獻”而已。理性思維徹底解放了人類的智慧,它讓人類永遠不再滿足和停留在一種有侷限的真實之上,它的開放性,又讓人類永遠無法忽略自己 面前的侷限,因而,“超越”是理性之人最基本的衝動,這同中國文化中的“守護”本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我們也感受到了中國思維中的非理性特徵。因為,中國式的道德思維不懂得,真正的人類思想,正是基於一種客觀的、開放的並蘊涵著一種邏輯關係的理性概念。中國的道德“概念”,如果一開始,多少還起源於一點客觀性的話,那麼它始終缺少的就是“開放性”和“邏輯性”。所以,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念,很快就從閃爍著人類智慧的燦爛之光中,墜入固執而愚昧的長夜裡。其結症就在於,中國人的思想,不能隨著現實的發展而發展。
理性思維是有內容的思維,它必須依據事物的內在規則進行,因而,它就是一系列邏輯的推導過程,這一推導過程的單元,就是依據現實而形成的概念。與此相比,道德卻可以隨意無束,因為它沒有內在的邏輯關係,只需要像狂奔的海浪一樣,一個激情推出一個激情就足夠了。所以,道德辯護士們,總是不覺地用一種嗓門越來越高的方式,來對付他的“敵對者”,因為他的情趣不是說服對方,而是要在激情上壓倒對方。
然而,任何存在都是有內容的,理性思維就是對這些內容的意識,並按照內容的自身規則去理解物件。現實的內容,在理性思維中進一步的表現就是概念,對概念的進一步思索,就是探究感念之間的關係,對這些關係的表達,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為的一種“邏輯”。所以,邏輯不管表面上帶有多麼濃厚的主觀色彩,它本質上表達得都只是一種客觀規則。沒有理性邏輯思維,也就等於沒有存在內容的思維。凡是沒有對其內容進行思維的存在,就是我們沒有理解的存在。沒有理解的存在,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在我們“視線”以外的存在,因此這種存在對我們有什麼結果,是我們無法預知的。我們與這種存在的關係,也就會處於被動之中。比如,我們不能對“國家”和“道德”進行客觀的邏輯思索,那麼他們就會成為一種巨大的讓我們無法抗拒的外在力量,就如面臨一種無法阻擋而闖入我們心靈的東西,我們只能用戰慄和習慣來接受它們對我們的控制。我們之所以在現實中對這些“控制者”,並沒有感到多大的恐懼,是因為“闖入者”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成了我們心靈的“霸主”,改變了我們心靈的自然結構。就像一種昆蟲在另一隻昆蟲身上強行而巧妙產下了自己的卵,而揹著別人卵的昆蟲,只會更加拼命地採集食物,因為別人的孩子也在汲取它體內的營養,它會一直如此昂奮的生存,直到寄生在它身上的別人的孩子變大而將它殺死,吸進它最後的體液,讓它像一張紙一樣飄失在風中,它感受到的都只是一種生命的“自然”終結。所以,我們也會為我們根本不理解的“價值”奔波一生。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對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生存意義,進行思考,就像那種昆蟲一樣,無法鑑別哪是自己的身體哪是別人的卵,那麼,奔波了一生,也可能只是別人的機器。因此,凡是沒有經過我們思考的東西,我們都有權拒絕。而那些“神聖”之物,之所以能毫無顧忌地控制我們,憑藉的就是我們無法對它們進行理性思考。
當然,我們要為此找到一種可以洞察真實的思維方式。因而我們要研究人類的各種思維方式,以及他們把各自的人們引向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比如,只是一種想象的世界,還是一種可以驗證的世界。面對世界,一種可以驗證的思維,才會是一種趨向世界真實的思維。驗證思維,依據於兩點,一是現實的結果,一是邏輯的推導。這種思維,雖然依然存在侷限,但他是人類迄今為止探索世界的最好方法了,它至少讓人類的智慧,不再停留或滿足於一種主觀幻想之中。邏輯思維的特徵,體現為兩個“驗證”,一個是自身的“自圓其說”,另一個是與現實的符合,而這兩種“驗證”,都源於將思維規則客觀化的過程,也就是說思維的規則,反映的必須是客觀世界的原則。因此,在西方哲學史中,即使是一位唯心主義哲學家,如果習慣於或尊重邏輯思維,都會本能地將唯心主義客觀化,由此產生了大批的所謂客觀唯心主義哲學家。反之,在中國,由於不尊重理性邏輯,即使那些尊重“實際”的思想家,最後也擺脫不了過於“主觀”地看待人生和世界。這就在人類思想史上,形成了一種奇特的現象,西方的“唯心”主義,總比中國的“唯物”主義,更加註重世界的客觀規則,比如,他們的“上帝”竟說出了人類生命最根本的規則:人人平等,而我們那位看上去更尊重實際的孔子,卻將人主觀地禁錮在違揹人性的不平等之中。中國的道德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感性思維,而感性思維面對的是世界的一種直接的存在,因而它的思維結構是直觀的、非邏輯的,其表達方式必然是情緒的,因此一個以感性思維為特徵的民族,常常會以情感上的神聖性,作為思維判斷的最終基礎。所以能讓這個民族昂奮起來的,常常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而是幾個充滿感情的口號。因此,倫理道德,就成了感性思維的最高情趣。世界的真實,就是世界的規則,所以只有重視世界規則的邏輯思維,才有可能理解世界的真實。
正是邏輯的理性思維所具有的這種特徵,才讓西方文化同中國文化有著截然相反的命運。理性思維無論從內容上***面向現實開放的概念***還是從形式上***對概念之關係的聯結,即邏輯***,都蘊含著對世界規則***真實***的關注。因此,理性思維雖然經歷了巨大的波折,但它在面對世界中,總有巨大的調整能力,它讓人類的智慧不停地從一個階段走向一個新的階段。因為,趨向於世界秩序的邏輯思維,只有在現實中尋找依託,於是發展的現實與人類的智慧,在西方歷史中,越來越走向一種良性的共同向前邁進的迴圈。中國的道德思維,由於以“神聖”為依託,而“神聖”的根本特點就是凝固不變,因而中國人的思維便以“尊古”和“堅持”為根本特徵,中國人面對世界的智慧,也由此幾千年都沒有絲毫的進展,進而中國的社會結構憑藉自身文化的力量,也不可能有絲毫的進步。
因此,理性思維最偉大的意義,就在於它讓人類的智慧,開放於世界之中。可見,在人類智慧的歷史中,所產生的最大愚蠢,也莫過於對人類的思維加上各種各樣的限制了。假如在人類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依然可以毫無羞色的提出,什麼不可以討論,什麼不可以討論,簡直就是對人類智慧的羞辱。在世界文明中,由於中國文化對開放性智慧的藐視,使它顯得異乎尋常的愚蠢,也使得它的國民心智,依然遊離於世界秩序或規律***真實***之外。
非理性思維的特徵是什麼
主要特徵:
1.絕對化要求:
是指個體以自己的主觀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一事物必定會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信念.必須、完全、應該、理應,務必、完全、絕對;情態動詞
2.過分概括化:
以偏概全.一旦轉向他人就一味責備,併產生憤怒和敵意,與表白型多話同時出現.從不、總是、老是、無法、非常、永遠、幾乎沒、毫無價值、一無是處、一點也不;副詞
3.糟糕至極:
是一種對事物的可能後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種災難性預期的非理性觀念.不容易、一團糟、毫無希望、困難重重;形容詞
理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