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遠端教育發展烙上文化印記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作為技術(三種模式)支援下的改善和提高農村教育環境及質量的教育活動,筆者認為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基於資訊科技的相對農村教育的新生的文化現象。就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來說,其物質化的文化主要表現為基於“三種模式”的資訊工具、資訊產品和資訊環境,以及豐富的資訊資源環境等;其精神層面的文化主要是指師生對資訊科技的態度、意識、價值觀念以及必須遵循的資訊道德等;其行為文化主要體現為師生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應用資訊科技來獲取、處理、交流資訊以及解決資訊問題等活動過程中的行為及方式;其制度文化主要是有利於師生更好地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而建立的一系列評價制度和導向機制等。
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蘊含著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學手段,是農村基礎教育資訊化的排頭兵,是新課改的歷史推手,它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價值觀念的撞擊,這種撞擊使得傳統中的一些陳舊、沉重的惰性負荷開始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應用研究的不斷推進,原有的阻礙必然產生裂變,新的文化型別正在並必將形成。
筆者認為,文化融合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發展的新思路,這種融合是對農村教育傳統文化革新和辯證的否定過程,其過程可以理解為: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從外延上是技術支援下的改善和提高農村教育環境及質量的教育活動,其內在本質是在各種支援(行政支援、技術支援、智力支援等)下的資訊科技文化與農村和農村教育主體文化相互融合的動態發展過程,這種融合的過程有兩個顯著的特徵。
其一,表現在兩種文化的融合上。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作為技術文化,作為一種新生的文化現象有其正向和負向的價值負荷,應用於教育:要麼強化傳統教育,要麼革新傳統教育。而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傳統文化中既有許多優秀的積澱,同時也有一些陳舊、沉重的惰性負荷在阻礙著教育變革,這提示我們這種文化的融合應當是一種相互的融合,一種辯證的否定,一種哲學的揚棄,既有歷史的繼承也有現實中的超越、融合、創新。而在這一過程中,人始終是真正的“魔術師”。
其二,表現在文化形態的四個層面上。
1.物質層面的融合農
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三種模式”是一種技術平臺,這種硬體平臺是完全基於現實存在的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性以及我國農村和農村教育實際的。在實踐中逐步建立起來的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有效途徑和資訊傳輸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物質轉換關係,是符合當前農村客觀實際的;同時,“三種模式”是一種物化的知識力量,它是人們階段性認識的成果,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檢驗、改進、完善和更新,使之更加符合農村和農村教育的實際。
2.制度層面的融合首
先,制度層面的融合要求我們應當正視當前的考試文化,即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實施和發展不能繞開考試。對於未來中國教育資訊化將向什麼方向發展,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餘勝泉博士認為,應該是定位於“能夠使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增強,同時也能夠使學生的考試成績有所提高,這樣比較切合中國的實際”。
同樣,筆者認為,作為農村基礎教育資訊化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將城市裡的優質資源送向農村,正在改變著城鄉資源分佈的不均衡性,這種改變在當前應該更多地注重提高農村孩子的綜合素質和考試成績以及促進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比如,通過設計貼近農村學生生活、貼近學科知識的情景性資源,發揮資訊科技優勢,服務於農村學生課外學習,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此外,資源建設還要著眼於農村學生的課堂實際,經過良好的設計,增強教學效果和提升質量,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與此同時,應該通過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為農村教師的繼續教育提供良好的資源和平臺,使他們逐步從基於資源的教學轉向基於資源的學習,從而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一方面,使教師感受到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是“雪中送炭”,不是“錦上添花”,至少在目前有利於促使裝置能真正地利用起來;另一方面,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學校,配合科學的評價機制,從制度和政策上逐步地引導和推進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應用。
其次,制度層面的融合要求評價多元化、過程化,改革目前只以升學率為評價指標的體制,納入科學合理的資訊化教學評估新體系。遵循發展性教學評價新理念,教學評價體系應“提高教師參與資訊化教學實踐的積極性,注重對教師教學過程的評價和學生髮展的各方面的資訊收集,而不是單純依靠考量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定教師的工作業績。教學評估不僅是對教師工作狀況的鑑定,更重要的是要促進教師成長和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目的”。
再次,制度層面的融合要求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應植根於農村和農村教育實際,著眼於改革農村單一辦學形式的長遠發展,應該發揮農村遠端教育平臺對農村社會發展的綜合性服務作用。比如,可通過政策和技術相結合的手段,推動農村九年義務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教師繼續教育等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傳統教育不能提供或難以提供的服務,努力使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成為農村知識分子服務於農村發展的有效平臺。
同時,資源建設應該植根於農村實際,從政策上予以引導和支援,廣泛聯合如農業、科技、衛生等實踐機構,將農村中小學辦成當地的文化科技中心、資訊傳播中心、黨員教育中心和衛生知識普及中心等,這樣也有利於贏得他們在資源建設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援;另外,應積極聯合研究“三農”問題的學術力量,共同開展基於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實踐的專案研究,對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發展予以智力支援。
3.精神層面的融合基
於資訊科技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其資訊文化的開放、民主、多元、個性和人本的精神價值是對應試性、唯城市性的農村課堂文化的撞擊和革新,從而構建出一種符合資訊時代特徵、資訊科技支援下的,以主動探究和問題解決為核心的師生平等、合作、民主、開放的課堂文化氛圍。這就要求中小學教師逐步轉變教育觀念,反思和認識傳統教學方法的陳舊、教學手段的落後以及教學模式的侷限,以全新的視野審視當前教育技術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趨勢,認識到提高自身教育技術能力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具備積極的教育技術意識和態度。
4.行為層面的融合行
為層面的融合是教師通過積極地、經常性地利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裝置和資源,逐步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主動完成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課堂全方位的控制者向指導者、組織者和學習夥伴的行為轉變;學生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充分利用“三種模式”提供的環境平臺,更多地體現出主動探究、積極合作、廣泛參與的主體地位,實現由傳統的書本知識學習向資訊社會環境下問題解決學習的實質性轉變,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上述四個層面的融合並非是同步的,而是物質層面的融合先於制度、精神和行為層面的融合,制度、精神和行為層面的融合的相對滯後就決定了這種融合是一個長期的階段性發展過程。這是由於技術等物質文化屬於顯型文化,在新技術被傳入或引進後比較容易實現融合,而觀念等非物質文化則屬於隱型文化,變化較慢,常常滯後,即所謂“文化滯後”。這樣,兩種文化的滯差就形成了社會對技術傳播的阻力。
符合農村客觀實際的“三種模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鄉村向城市輸送人才的模式,無疑是歷史性的創舉和進步,這種物質層面融合的基本實現,為進一步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技術的發展,它將會實現更大層面的互動和融合。但由於“文化滯後”
現象的普遍存在,再加之我國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獨特的背景,這無不告訴我們: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發展道路將是曲折、複雜的長期過程,我們的努力正是要立足於縮短價值觀念等非物質文化對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適應過程,弱化“文化滯後”而加強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端教育的應用推進和效益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