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生豬怎樣飼養管理

    冬季生豬怎麼飼養與管理?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冬季生豬飼養管理,一起來看看。

  冬季生豬飼養管理

  1、飼餵營養完善的全價日糧 :促進豬群對日糧消化和吸收,冰冷的飼料在冬季對豬群的影響很大,儘量飼餵乾粉料,或採用溫熱水拌料飼餵,有條件的應提供清潔的溫水,供豬自由飲用。

  2、調整飼餵制度,增加喂料次數:增加喂料次數的目的是相對增加採食量,以填補由於溫度低造成豬體內脂肪、肌內代謝產熱造成的體重虧空。有條件的豬場,最好採取自由採食。冬季夜晚時間長,飼餵時間應安排提前早飼和延後晚飼或增加夜飼。

  3、提高飼料能量水平:冬季因機體維持需要增加,可適當提高飼糧的能量水平,可在原來飼料能量水平的基礎上提高10%左右。大豬低點,小豬高點。小豬可新增油脂類高能飼料,大豬可加大玉米等普通能量飼料在配合料中的數量。

  4、保證飼料的質和量:不喂發黴、變質、腐敗、冰凍、有毒等飼料,冬季要儘量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溫”飼餵。

  5、母豬實施分階段飼餵:在保證母豬不同生理階段對營養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增減營養和採食量,提高母豬冬季的繁殖力。

  豬的簡介

  豬,雜食類動物。豬一般多指家畜。豬是十二生肖之末,也稱制為亥。哺乳動物,身體肥壯,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較長.肉可食用,皮可製革,體肥肢短,性溫馴,適應力強,易飼養,繁殖快,有黑、白、醬紅或黑白花等色。豬出生後5-12個月可以配種,妊娠期約為4個月。豬的平均壽命為20年。一種家養的肥胖的用以食用的動物,小時候很可愛,長大很恐怖,大鼻子,大耳朵,吃的多,胖的快。 我國養豬至少也有5600-6080年的歷史。豬的脖子很短。豬其實不笨,事實上是種很聰明的動物,看似憨厚,其實很有點小脾氣。豬又名“烏金”、“黑麵郎”及“黑爺”。《朝野僉載》說,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稱豬為“烏金”。唐代《雲仙雜記》引《承平舊纂》:“黑麵郎,謂豬也。”在華夏的土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開始飼養豬、狗等家畜。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徒刑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哺乳綱偶蹄目豬科豬屬雜食性肉用家畜。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具有繁殖力強、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食性廣等特點。豬肉細嫩味美 ,營養豐富 ,是人類主要肉食品之一。除以鮮肉供食用外,還適於加工成火腿、醃肉、香腸和肉鬆等製品。豬皮、豬鬃和豬腸衣可作工業原料。豬血和豬骨可分別製成血粉和骨粉作飼料用。豬的內臟和腺體可以提製多種醫療藥品。豬本身還是很好的實驗動物。中國農民素有養豬積肥、以豬糞肥田的習慣,養豬已成為中國農業生產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家豬的馴化並非集中於某一個地區,而是各地居民分別馴化了當地野豬的結果。 家豬的體軀豐滿,四肢短小,鼻面短凹或平直,耳下垂或豎立,被毛較粗,有黑、白、棕、紅、黑白花等色。豬的鼻吻靈活,有用鼻端拱土覓食地下草根、塊莖和其他食物的本能。足有四趾,但僅第3、4趾著地。 成年豬有 44 顆牙齒,獠牙尖短而彎曲,門齒、犬齒和臼齒都很發達。視覺和觸覺遲鈍,而聽覺和嗅覺敏銳。雜食,能利用各種動、植物性飼料。但有擇食性,消化粗纖維的能力不及草食動物。汗腺機能不發達,皮下脂肪層,在高溫時散熱困難,故耐熱性較差。在炎熱環境中,喜在水塘裡打滾以助散熱。愛清潔,不在採食和睡臥的地方排便。性成熟較早,妊娠期短產仔數多,因此世代間隔短,週轉快,增殖容易。生長迅速。壽命約20年。 豬的型別缺乏統一的劃分標準。通常是根據體型結構和主要用途分為脂肪型、醃肉型、鮮肉型或瘦肉型。豬的品種全世界約有300多個。其中中國約佔1/3 ,是世界上豬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