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母羊的飼養管理

  羊又稱為綿羊或白羊。有毛的四腿反芻動物。原為北半球山地的產物,與山羊有親緣關係;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配種前期母羊的飼養。這個時期主要保證母羊有一個良好的體況,能正常發情、排卵和受孕。營養條件好壞是影響母羊正常發情和受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配種前1~1.5個月就開始給予短期優飼,使母羊獲得足夠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以保持良好的體況。這樣可以使母羊早發情、多排卵,發情整齊,產羔期集中,提高受胎率和多羔率。在配種前補飼,對營養狀況差的母羊提早發情尤為重要。***英美爾母羊專用預混料4%羔多旺產羔多 效益旺***

  二、懷孕前期母羊的飼養。母羊的懷孕期為5個月,前3個月稱為懷孕前期,這一時期,懷孕母羊除滿足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外,還要滿足胎兒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物質,要加強補飼工作。

  三、懷孕後期母羊的飼養。即母羊臨產前2個月。這個時期胎兒在母體內生長髮育迅速,胎兒重量的90%是在這一時期增長的,胎兒的骨骼、肌肉、面板和內臟各種器官生長越來越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多,而且質量高。應該補喂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豐富的飼料,例如青乾草、豆餅、骨粉、食鹽等。每天每隻羊補喂混合飼料0.25~0.5公斤。如果母羊懷孕後期營養不足,胎兒發育就會受到很大影響,造成初生重小、抵抗力差、成活率低。應使用英美爾羔多旺母羊專用複合預混料。飼養管理應注意:不要喂發黴、變質、腐爛的飼料,防止流產;臨產前三天,做好接羔準備工作。

  四、哺乳期母羊的飼養。母羊剛生下小羊後身份虛弱,應加強餵養。補喂的飼料要營養價值高、易消化,使母羊恢復健康和有充足的乳汁。泌乳初期主要保證泌乳機能正常,細心觀察和護理母羊及羔羊。對產羔多的母羊更要加強護理,多喂些優質青乾草和混合飼料。泌乳盛期一般在產後30~45天,在泌乳量不斷上升階段,體內貯存的各種養分不斷減少,體重也有所下降。在這個階段,飼養條件對泌乳量有很大影響,應該給予母羊最優越的飼料條件,配合最好的日糧。日糧水平的高低可根據泌乳量多少而調整,一般說來,每天每隻羊補喂多汁飼料2公斤,混合飼料0.25公斤。泌乳後期要逐漸降低營養水平,控制混合飼料的用量。羔羊哺乳到一定時間後及時斷奶,羔羊斷奶時間一般為兩個月,羔羊斷奶後,母羊進入空懷期,這一時期主要做好日常飼養管理工作。

  羊的營養成分

  羊是人們熟悉的家畜之一,其飼養在我國已有5000餘年的歷史。羊全身是寶,其毛皮可製成多種毛織品和皮革製品。在醫療保健方面,羊更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羊肉、羊血、羊骨、羊肝、羊奶、羊膽等等可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羊肉

  羊肉營養豐富,歷來被用做壯陽的佳品。它富含優質蛋白質12.3%,脂肪28.8%,為豬肉的一半。另外含礦物質磷、鐵以及維生素B、維生素A等營養素。《本草綱目》載其功用“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力,治虛勞

  惡冷、五勞七傷。”金人李果說:羊肉有型之物。 能補有形肌肉之氣,故曰“補可去弱。人蔘羊肉之屬人蔘補氣,羊肉補形。凡味同羊肉者,皆補血虛益陽生則陰長也。”隋朝名醫巢元方診治麻大總管只病曰“風入腠理,病有胸臆,須羊肉蒸熟摻藥之則愈。”祖國醫學認為其性味甘溫,入脾腎經,有益補氣補虛、溫中暖下之功效,因而可用於虛癆羸瘦、腰膝痠痛、產後虛冷、腹痛、寒疝、中虛反胃等病症的治療,有三高症的人應注意不可多食。

  羊血

  羊血含蛋白質1***%,主要為血紅蛋白,其次為血清蛋白,血清球蛋白和少量纖維蛋白。性味鹹平有止血、祛淤之功效,可用於吐血、血、腸風痔血、婦女崩漏、產後出血暈、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等症的治療故《隨息居飲食譜》中有‘生飲止諸血,解諸素。熟食但止血,患腸風痔血者宜之“的記載。臨床上若遇外傷上出血,取羊血炭十分,混勻敷於患部,再用紗布加壓包紮,血即可止。

  羊肝

  羊肝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維生素C、鈣、磷等成分。其中維生素A的含量較高,每克肝含維生素A為29900國際單位。羊肝性味甘涼,入肝經,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凡血虛羸瘦、婦人產後貧血、肺結核、夜盲症、白內障者,用羊肝200克,谷精草、杭白菊各30克,煮服,每日一劑。羊肝若於菟絲子、車前子、枸杞子、決明子等19味中藥配合,即為名方“羊肝丸”,可治青光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