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魚類的方法有哪些

  養殖魚類的方法仍成為內陸地區水產養殖的主流,成熟的養殖技術是漁民增收的重要保證。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飼養魚類的方法,一起來看看。

  飼養魚類的方法

  1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1清塘

  池塘最好每年乾池1次,乾池後挖去過多的淤泥,宜保留底泥20cm左右,儘量把魚塘改造成能儲水1.5~2.5m的深水塘,乾池後,使用生石灰100~150kg/667m2發漿全池均勻潑灑進行徹底消毒。

  1.2底質改良

  對沒有條件乾池的池塘,可以首先使用“底質淨”改良池塘的底質,降低池塘的有毒物,然後1m水深用含量≥90%的強氯精1.5kg/667m2進行徹底的水體消毒,殺滅水體中的病原微生物。

  1.3進水

  乾池消毒的池塘在消毒4d後可以進水,進水時儘量採用尼龍網過濾,防止有害生物帶入養殖池塘。如果採用帶水清塘,可以根據水的深淺和水質情況適當增減池水。

  1.4培育水質

  魚塘注水後要用發醇過的糞便進行水質培育,在天氣正常的條件下,需10~14d後才能放苗,即待塘水變綠後,透明度在30~40cm之間,試水後方可放苗。

  2苗種的放養

  2.1魚種

  苗種規格整齊、健康活潑、頂水能力強、體表和鰓部無明顯的寄生蟲寄生現象。不要向有暴發性流行病發生過的地區購買苗種。

  2.2放養量

  科學搭配養殖魚類的品種和合理的放養密度是提高養殖效益和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飼料養殖已成為養殖的主流,應該儘量採取80:20的放養模式,即攝食顆粒飼料的養殖魚類佔80%的產量,20%的“服務性魚類”,如濾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各種混養魚類的放養量可參照以下公式來計算:

  N***放養尾數***=W1***收穫時期望的魚的總產量***

  W***收穫時預期的魚的平均體重***

  要根據養殖池塘的條件來決定具體的套養方式,養殖魚類的搭配要合理。

  2.3苗種的消毒、放養

  苗種下塘前要對其進行“藥浴”,草魚苗最好打疫苗,以防止和減少“四大病”的發生。具體藥浴時,可使用3%的NaCl溶液或10%的K2MnO4溶液進行浸洗10~15min,配製藥液時不要使用金屬容器,藥水應該現配現用。浸泡的時間要靈活掌握,先進行小批量實驗,浸泡後不要將魚苗帶藥液一同倒入池塘中,而是直接撈取魚苗放養,以免將在藥物浸泡過程中脫落而尚未死亡的病原體放入養殖水體中。放養時為了提高苗種成活率,防止應激性刺激,要求池塘水溫與苗種所處的水體的水溫基本達到一致後才能將苗種放入池塘中。

  3日常管理

  3.1巡塘

  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1次,觀察養殖魚體的活動,攝食情況及養殖設施是否完好,隨時除草去汙,保持池塘的環境衛生,及時消除病害。

  3.2水質調節

  調節好池塘的水質,保持池水的透明度在30~40mm之間,透明度小於20cm時,水質太肥,此時可換1/3左右的池水或用生石灰10~15kg/667m3發漿全池潑灑;透明度大於40cm時水太瘦,此時可施用經過發酵的糞便100~200kg/667m2或氮磷肥2.0kg/667m2。當水溫升高時,施肥的次數可多一些,水溫低時則適當減少一些,雨天或悶熱天應少施或不施肥,採用80:20的養殖模式的一般不用施肥。

  3.3投喂

  飼料的投喂,80:20的養魚模式是以投喂全價顆粒配合飼料為主,選擇飼料時要選擇知名度高、信譽好,質量穩定的大企業大廠家生產的飼料,不投餵過期變質或已被汙染過的飼料或食物。投料要定時、定質、定量、定位投喂,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3%左右,分早晚兩次投喂,要掌握在飽食量70%~80%,即大部分魚體不再爭食為止,投喂10min後檢查有無剩料。具體投喂量要視水溫、溶解氧、魚體大小和攝食情況靈活掌握。

  3.4增氧

  為了防止魚浮頭和泛塘,池塘水面超過2000m2時要配置增氧機,3000~4000m2水面配置1臺3kW左右的增氧機。平時早、晚各開機2h,預測可能有缺氧現象發生或實際缺氧與泛塘發生時,開動增氧機同時向池塘充注新水,沒有水源充注時可同時向池塘施用增氧劑,以便迅速提高水體的溶解氧達到解救的目的。

  4魚病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方針,從源頭抓起,清塘消毒要徹底,把好選擇魚種、操作運輸、控制溫差與溶解氧、放養密度、搭配比例、飼料投喂、日常管理等6個環節。

  4.1科學管理、細心觀察

  堅持每天早、中、晚都巡塘1次,及時清除池底雜物及水面漂浮物,保持池水衛生,發現攝食和活動異常的魚體要及時撈出檢查原因,對症治療。

  4.2食場消毒

  養殖池塘要設一個固定食場,視池塘面積大小來確定食場大小。在疾病流行季節,定期在食場周圍遍灑消毒藥物和殺蟲藥物,如強氯精、漂白粉、定性二氧化氯、殺蟲王、敵百蟲等,也可以將這些藥物用3~6個布袋分裝後掛在食場的周圍。一般需要連續掛藥3~4d,每20d左右掛藥1次。

  4.3投喂藥餌

  在疾病流行的季節,應將一些藥物拌在飼料中製成藥餌投喂,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如防治流行性出血病、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可投餵魚必康、大蒜素、魚血康寧、四病剋星等藥物,投喂藥餌一般連用2~3d,每14d左右投喂1次。

  4.4全池消毒

  在疾病高發季節5~8月份,需要定期進行池塘消毒和殺滅寄生蟲,如用生石灰、強氯精、漂白粉、定性二氧化氯、二溴海因、硫酸銅、敵百蟲、殺蟲王等藥物,具體用量按產品說明書上的用量使用,先殺蟲,後殺菌,殺蟲兩三天後再殺菌。

  4.5魚病治療

  平時勤巡塘,細心觀察,及早發現病情,及時治療。取樣進行鏡檢,準確判斷病情,對症下藥,堅持內服外用相結合。為了保證養殖魚類的成品魚質量,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要使用劇毒和易殘留的藥物。

  5成魚收捕

  養殖魚類要根據地方食用的規格要求,適時上市,進行輪捕輪放,捕大留小,每次捕魚銷售完畢後都要及時用除蟲、殺菌藥對整個池塘進行殺蟲、消毒處理。

  兔糞養魚的方法

  兔糞養魚是一項綠色開發利用目標,且已經為不少綜合 養殖場使用。通過幾年來的實踐,每年養魚增產達到20%以上,既獲得了經濟效益,又改良了土壤肥力,真可謂是一舉兩得。具體方法是:

  ***1***用新鮮兔糞餵魚。把清掃的兔糞,去掉雜質,濾幹兔尿後,直接用板鍬,將兔糞揚撒在魚池裡,密度可按每10平方米0.5公斤兔糞。可全部按水面撒,也可分片撒,5天至10天撒一次。

  ***2***用兔糞發酵生蛆和養蚯蚓餵魚。當自然氣溫在20℃以上,在池邊挖溝,寬30~50釐米,深40釐米,溝內鋪20釐米厚的兔糞,再蓋20釐米厚的土,用噴壺澆透水。15天至20天或更長的時間,當挖開兔糞溝發現兔糞生蛆或有蚯蚓時,將兔糞和蛆、蚯蚓一同揚進魚池裡。兔糞肥水,魚吃蛆和 蚯蚓,達到水肥魚壯的目的。

  ***3***魚池的泥土做肥上地。常用兔糞養魚,魚池裡的泥也肥,當水和泥的肥力標準過高時***即池水變成淡茶色***,就要挖出池泥,清理魚池,再換清水。清除的魚池汙泥用做稻田或旱地糞肥,提高作物產量,這叫做良性生態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