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鴨子的具體飼養方法

  小鴨子肉質鮮嫩,味美可口,脂肪較少,是傳統的滋補食品和野味佳餚。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雛鴨選擇

  育雛的季節須仔細考慮,特別是稻鴨共棲模式,應選擇最佳的育雛季節,以取得最好的生產效果和經濟效益。稻鴨共棲的鴨苗主要是春雛和夏雛,秋雛和冬雛不作選擇。

  ①春雛

  指3-5月份孵出的雛鴨。春季氣候逐漸回暖,陽光充足,對雛鴨生長有利,成活率和強健率高,到中鴨階段,由於氣溫適宜,舍外活動時間長,體質好,生長增重快。稻鴨共棲的鴨苗應選擇春雛,育雛結束正好與水稻栽插相銜接。不過春雛須注意做好保溫工作,而且春季多雨高溼,氣候多變,疾病容易入侵,處於炎熱夏季的育成期要做好防暑遮蔭等工作,所以管理須仔細認真,把各方面的工作都做得充分和完善。

  ②夏雛

  指6-8月份孵出的雛鴨。此時高溫高溼,雛鴨食慾差,生長髮育受影響,成禽的生產力較低,且防暑降溼工作量大。不過,夏雛一般不需供熱保溫,作肉用商品鴨時只要適當做好防暑工作,飼養成本不會很高。

  ③秋雛、冬雛

  秋雛是指9-10月份孵出的雛鴨。冬雛是指11-12月份孵出的雛鴨。與水稻種植在季節上不相適應。

  2、育雛方式

  根據現有鴨舍的具體情況,可採取多種育雛方式。針對稻田養鴨的具體情況,應集中育雛後,再分散下田放牧。介紹其中幾種方式:

  ①平面地面育雛

  即直接在鴨舍地面上鋪厚墊料,如刨花、粗木削、幹禾草、幹砂等,在其上育雛,定期清理更換墊料,使之保持清潔乾燥,此法簡單易行,成本不高,但不易控制疾病,育雛效果一般。

  ②半地半網育雛

  即鴨舍1/3地面鋪設離地網面,另外地面不鋪網,只鋪墊料。飲水全部放置在網上,這樣舍內地面保持乾燥。注意斜面坡度須小於250。此法成本適中,且利於清潔工作,效果較理想,所以比較常用。

  ③紙箱育雛

  利用普通大一點的硬紙箱,將雛鴨養於其中。此法在暖和天氣時不用熱源供溫,可自溫育雛,大大降低保溫費用,且簡單易行,投資小。但須注意保持乾燥、衛生和通風,常在紙壁鑿孔以通氣,需適時分群轉移,隨著雛鴨逐漸長大,逐步將部分鴨移出至其它紙箱或育雛舍,使其飼養密度適中並逐漸脫溫。因此法受天氣影響較大,工作繁雜,育雛數量有限,適合小規模養殖。

  3、飲水和飼料

  ①飲水

  雛鴨出殼後24小時內一定要飲到水,一般做法是,將雛鴨放入1釐米深的淺水盆中幾分鐘,讓雛鴨溼腳和飲水,即通常所說的“點水”。水質必須新鮮、清潔、水溫接近室溫,隨著日齡的增加,雛鴨的飲水量加大,經常清洗飲水用具和換掉髒的飲水,裝入新鮮的水。

  ②開食

  在雛鴨出殼後24-28小時內,當全部雛鴨飲到水後,讓雛鴨開食。最遲也不能超過36小時。雛鴨開食後的最初幾天,應採用“少喂多餐”制,即每天喂7-8次不等,每次喂量很少,但須保證雛鴨吃飽。以後讓雛鴨自由採食,自由飲水,晚上不設人工光照。

  ③飼料飼餵

  雛鴨飼料宜新鮮、清潔、營養、顆粒大小適中、適口性好、易於消化的飼料。雛鴨在10-15天期間,每羽鴨用全價飼料500克分供食,在飼餵過程中拌加少量米飯。然後,用米飯加稻穀、碎玉米等穀物類飼料喂到體重75克以上,可放入大田。

  4、一般管理

  ①通風 絕大多數開放式鴨舍是以調節舍內的溫度和溼度為主要標準來進行通風換氣的,靠開閉門窗的多少和開閉時間的長短來控制通風。窗戶應設在高處,即使風吹不到鴨身,又利於排除較熱較輕的廢氣。同時,防止賊風和溫度波動引起雛鴨感冒和生長不良。

  ②密度

  通常雛鴨群以400-1000只為宜,地面平養時,第一週齡每平方米20只左右,第二週齡14只左右,第三週齡以後不應多於10只;網面平養和地網結合飼養時密度可大些,最多可多養1/3。

  ③溫度

  雛鴨生長鬚適宜的溫度,要避免室內溫度大幅度升降。1-3日齡,溫度為28-30Cº;4-6日齡,溫度為24-26Cº;7-10日齡,溫度為20-23Cº;11天以後類推。前期當室內溫度低於20Cº時,可用紅外線燈或電熱板供暖。注意防止鴨子堆集,並及時疏散。

  ④溼度

  充雛時適宜的相對溼度為56-70%,這和雛鴨出孵時機器內溼度接近,可避免雛鴨因呼吸乾燥空氣而散發體內大量水分,影響機體正常功能。

  ⑤光照

  雛鴨開食後,採食量小,採食速度慢,為了保證雛鴨有足夠的採食和飲水時間,一般在最初3天採用全天24小時光照,即晚上增加人工光照,光線強度以雛鴨能看見飼料和飲水為宜。

  ⑥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的程式和種類在各地區是不同的,這取決於當地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狀況。最好由禽病專家進行調查,制定好免疫接種計劃並嚴格執行。

  ⑦適時淘汰

  由於稻田養鴨主要在自然的粗放條件下進行,鴨群必須健康。應當適時淘汰健康狀況差、生長不良的鴨。

  小鴨子的飼養要點

  一、營造適宜的野生環境

  建造野鴨場舍,必須符合野鴨的野生習性,應一半搭棚作休息室,一半作露天活動場地。活動場地應是池塘或人工水池。活動場上可栽些樹木、草叢,在池塘中培植些藻類,營造一個適宜的野生環境。如果採用養放結合的飼養方法,飼養場地必須選在河道、湖泊旁等水域開闊、草木茂盛的地方。同時,要建造圍網和天網。天網高度距水面2米左右,周圍加圍網至水底,與天網聯成封閉體,以防飛逃。天網與圍網孔眼3釐米×3釐米,用尼龍網或繩網均可。一般每100只野鴨飼養面積為60平方米左右。

  二、滿足野生食性需要

  雛野鴨開食時,須在飼料中加入少量魚粉,幾天後可飼餵配合飼料,同時加入適量青綠飼料和小魚蝦、蚌肉、蚯蚓等鮮活動物。飼餵1個月後,要將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降到10%,適當減少魚粉、豆餅的比例,逐漸增加粗飼料,比例可達20%。同時,每天喂足100克菜葉、苜蓿、青草等青綠飼料,促使野鴨生長骨架,推遲發育。兩個月後,須減少粗飼料,將蛋白質飼料提高到18%。並繼續增加青綠飼料。

  三、加強馴化管理

  1、精心飼餵雛鴨。

  1~30日齡的雛鴨要嚴格控溫,1~3日齡27℃~29℃;4~6日齡25℃~26℃;7~10日齡24℃~25℃;11日齡以後17℃~19℃。同時,地面要鋪鬆軟稻草,並隔欄餵養。雛鴨有堆睡習性,須日夜值班,防止壓死、悶死。開食時,要先飲水,保證足夠的飲水。每天飲水5~7次。

  2、馴化管理成鴨。

  31~70日齡,飼養密度每平方米為10~15只,50天后開始學飛,需嚴格防逃。要安排水盆,提供活動場地和野性棲息物。60~70日齡,要防止野鴨吵棚。野鴨由於體內脂肪增加和生理變化,野性發作,激發飛翔。這時,鴨群表現騷動不安,採食銳減,體重下降,須限制飼餵,增加粗飼料比重,飼養員要穿素色衣服,忌穿鮮亮衣服。同時,要避免外人進入鴨舍驚擾群鴨。馴化半個月後,均會轉入正常。

 

相關文章:​

1.飼養小鴨子的方法

2.飼養鴨子的方法是什麼

3.鴨子怎麼養 鴨子放養方法

4.寵物小鴨子的飼養

5.肉食鴨子的養殖方法有哪些

6.飼養鴨子的週期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