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葫蘆種植技術有哪些

  仙子有很多人在陽臺上栽種葫蘆,既實用,又能自成一道賞心悅目的風景。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盆栽葫蘆種植技術,一起來看看。

  盆栽葫蘆種植技術

  一是要及時追肥。生長期以發酵好的麻醬渣或豆餅為好,可以稀釋後和澆水同時進行。現蕾期要加施磷鉀肥,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實質量。二是要晒苗。葫蘆的生長最適溫度是30℃左右,喜歡多日照,所以要儘可能多地晒太陽。炎夏的中午,葉子會出現萎蔫,只要葉子不焦就不用管,這樣可以培養壯苗,控制瘋長。

  待蔓長到1米左右高時,從根部向上數在第3~4個葉處打頂。葫蘆有側枝結果的習性,這樣可使底部早生側枝早結果,並降低支架的高度,便於觀賞。側枝芽蔓長出後一般有3~4個葉即能現蕾,雌蕾形似兩個摞起的球。如無蕾,便是滑條。滑條長勢強盛,要及時掐掉,否則會爭奪植株養分,使其他果枝萎蔫回縮,變成死芽。也可在滑條的3~4個葉處再次打頂,使滑條變為結果枝。

  葫蘆是異花授粉植物,花期授粉是坐果的關鍵。盆栽葫蘆由於數量少,蜂源少,花期又很難相遇,必須人工授粉才行。葫蘆每天傍晚開花,次日上午10點前是最佳授粉期。授粉時用乾燥的毛巾或小棉團,從雄花中採取花粉,迅速接到雌花蕊裡,不可耽擱。如遇雨天,花朵不要受雨淋。

  盆栽葫蘆以一盆1株為好,但最好種兩盆,以便授粉。陽臺種植,也可用大盆種2株,於陽臺四周立豎杆,上方綁橫杆,構成棚架,將葫蘆牽引至棚架上,可為室內遮蔭降溫,讓人感覺愜意。

  葫蘆的主要病害是白粉病,主要害蟲是蚜蟲。 高溫多雨的夏季是白粉病高發期,盆栽葫蘆如放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最易染病。可用以下方法防治:

  ①儘可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施肥,增大磷鉀肥用量,不偏施氮肥,注意清潔衛生,發現病株病葉及時剪除。

  ②儘量不重複使用盆土。盆土最好用高溫消毒,用具也晒一晒為好。

  ③噴灑1∶1∶100的波爾多液保護,不使病害發生和發展。發病早期可噴50%的多菌靈等抗菌劑。 蚜蟲能使葫蘆葉片變形皺縮,並會傳播病毒,其分泌物還能誘發病害,因此必須注意防治。發現少量蚜蟲後可用手擠壓,再用水沖洗乾淨;也可連續數次塗抹肥皂水、麵湯或噴灑1∶50的菸草水,這些都是無毒無汙染的,適合家庭採用。

  盆土不要太乾也不要太溼,早晚兩次澆透就可以,一般澆一些茶葉水,洗牛奶瓶的水就可以了。切忌在烈日下澆水,強烈日光下,發現葉子掛下來,不是死了,而是植物自我保護,過後會自然恢復。

  盆栽小葫蘆種植技術

  葫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暖、溼潤,不耐寒冷,忌炎熱,栽培基質以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壤土為宜。適合盆栽的葫蘆品種為長勢弱、結果率高的小亞腰葫蘆。

  葫蘆播種以穀雨節前後為好,篩選顆粒飽滿的去年生種子,進行育苗。育苗時用30度的溫水浸泡種子12小時,然後倒淨水,蓋上溼潤紗布置於溫暖向陽處,七天即可生芽。將生芽的種子種芽向下栽入盆器中,上面覆一層薄細土,用透明薄膜蓋嚴,置於向陽處,約七天可破土,此時除去掩蓋物,晒苗。

  盆栽葫蘆需要陽光充足,日常要注意光照。葫蘆結果前需要將苗培壯,一方面要追肥及時,在生長期以發酵好的麻醬、豆餅稀釋後按澆水週期澆灌,到現蕾期要加施磷鉀肥;另一方面要晒苗適當,要儘可能地使植株多晒太陽,熱天的中午以葉蔫而不焦為好,這樣可控制瘋長、培養壯苗。

  打頂是盆栽葫蘆提高坐果率的關鍵。當藤蔓長到一米左右時,從根部上數到第3至4個葉子處打頂,這樣可促使底部生側枝早結果,提高觀賞性。在芽蔓長出3至4個葉子時,植株開始現蕾,雌蕾的形狀像兩個摞起的球體,無蕾的滑條應及時掐掉,或在滑條的第3至4個葉子處再次打頂,以使滑條變為結果枝。

  葫蘆是異花授粉植物,花期授粉是坐果的關鍵,盆栽葫蘆需要採取人工授粉。葫蘆開花後的次日上午10點前是最佳授粉時間點,授粉時用乾燥的小棉團,從雄花中將花粉接取到雌花蕊,接取轉放過程要快。

  葫蘆的主要病蟲害是白粉病和蚜蟲。防治白粉病,要儘可能使栽植環境通風、透光,增大磷鉀肥用量,不偏施氮肥,發現病株病葉及時剪除;發病早期可噴50%的多菌靈等抗菌劑進行治療。發現少數蚜蟲後可連續數次塗抹肥皂水或1比50的菸草水,蟲害嚴重時可用3%的除蟲菊酯或2000倍液的氧化樂果進行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