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頭菇怎麼栽培能高產

  猴頭菇在種植的時候我們要怎樣種植管理才會使其更加高產呢?具體也是要掌握其中的技術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猴頭菇高產培育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選擇良種猴頭菇

  首先,生產用母種應性狀優良,表現為生長快,均勻整齊,在適溫下兩星期內長滿斜面。冰箱保藏時常形成原基,鏡檢有少量厚垣孢子,若孢子過多則產量偏低。若菌絲髮黃、細弱、稀疏,表明菌種退化。生長不均、不齊,或有拮抗現象,說明菌種不純,均不可採用。

  所有原種應緻密潔白,上下均勻,無菌絲間斷,表面菌絲旺盛。若基質幹縮,料壁脫離,顏色發暗,說明菌種老化。壁周出現各色條紋、斑點,表明菌種有雜,不能使用。其次,菌種的菌齡要適宜,一般冰箱保藏的母種、原種不超過3個月,常溫***20℃***下不超過20天。若菌齡過長,則活力下降,不僅生長慢、產量低,而且抗逆性差,極易染雜。此外,還要選用適宜當地生產的優良品種。

  適時栽培猴頭菇

  猴頭菌絲體最適溫度24℃左右,子實體適宜溫度18~20℃。該菌對環境條件十分敏感,尤以子實體階段對溫度敏感,當氣溫高於25℃或低於12℃均不能形成正常子實體,表現為無刺、發黃、叢生、畸形或變紅,生長停止。北方栽培以2月或9月接種,3~4月或10~11月出菇最好,南方春秋栽培可分別提前或推遲20~30天。實踐證明,北方春栽不宜遲於3月中旬出菇,以免菇期遇25℃以上高溫導致減產,降低品質。秋栽若氣溫偏低***30℃以下***,可儘量提前接種,以便在氣溫降至12℃以下前結束出菇。

  原料配置:原料配置是獲得穩產高產的基礎。原種、栽培種培養料可就地取材,常用配方:棉子殼87%,麥麩10%,蔗糖1%,石膏1%,木屑1%。研究表明,在一定範圍內,培養基中麥麩新增量增加,產量提高,但要有限度。棉子殼栽培,麥麩量不宜超過15%,否則不僅增加成本,而且子實體分枝鬆散,呈菜花狀或珊瑚狀,降低品質。為提高產量質量,拌料時在允許範圍可儘量多加水,料水比1∶1.5~1.6較好,這樣頭潮菇朵大球重,色白味佳,商品質量好。

  小袋栽培:實踐證明,猴頭菇小袋***14釐米×30釐米***加套環栽培,兩端接種,出菇早、產量高。一般頭潮提前2~5天,球徑達8~9釐米。裝袋時要外緊內鬆,以防基質失水影響正常出菇。此外料要裝滿,少留空間,以免柄過長,多耗營養。

  徹底滅菌:徹底滅菌是保證制袋成品率的關鍵。高壓滅菌小袋要求在14.7×104帕壓力下保持1.5~1.8小時,大袋保持1.8~2.4小時;常壓滅菌以100℃保持4小時,再保溫4小時為宜,若溫度不夠,須延長滅菌時間。高壓滅菌還須防止菌袋脹氣破裂,故裝料扎口不必過緊,滅菌時採用開閥加熱,文火升溫,緩慢排氣,自然降壓的方法來控制脹氣。為防止袋面破洞,滅菌後將料袋趁熱浸沾pH值為13的濃石灰水,這可明顯提高菌袋成品率。

  菇期通風保溼:猴頭菇栽培管理的重點在菇期,菇期管理的關鍵是控溫、通風、保溼。小袋栽培19~24天開始形成原基,此時應移入菇房,及時開口通風,以防原基萎縮,推遲出菇。筒栽可在菌絲扭結處用小刀開1~2釐米的十字口,以增加氧氣,促進子實體分化。開口後要增大溼度,噴霧化水,使空氣相對溼度達到80%~90%。

  猴頭菇出菇後管理

  出菇後切不可向幼蕾噴水,否則水滲入袋中會造成幼菇萎縮,進而變質腐爛,要少噴勤噴,隨菇體生長加快,水量增加。若溫度高、通風差,要少噴或不噴,通風好、溫度適宜,可多噴勤噴。子實體對二氧化碳極敏感,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0.1%,會刺激菇柄不斷分化,形成菜花狀、珊瑚狀子實體,降低適口性。因此,必須加強通風,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亦可常開窗扇,確保空氣清新,但不可直吹菇體,以防變色萎縮。

  及時採收補水:猴頭菇自現蕾到成熟一般約10天。因用途不同,採收標準不一。若鮮食、制罐或鹽漬,以菌刺長0.3~0.5釐米採收最好,此時菇體內實朵重,適口性強。若刺長1釐米以上,則開始散發孢子,必然降低營養,同時菇體變軟,口味下降。採時用小刀割下,留l~2釐米菇柄。為提高產量,採收第一潮菇後停水3日,通風1日,使割後菇根表面收縮,隨後用竹筷在袋端打2個8~10釐米深的洞,視菌袋大小,各補水50~100毫升。24小時後控出多餘水分,在適溫下培養7~10天可出二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