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曆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緣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寒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

  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茶人。漢代文人倡飲茶之舉為茶進入文化領域開了個頭。而到南北朝時,幾乎每一個文化、思想領域都與茶套上了關係。在政治家那裡,茶是提倡廉潔、對抗奢侈之風的工具;在詞賦家那裡,茶是引發思維以助清興的手段;在佛家看來,茶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這樣,茶的文化、社會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國茶文化初現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有關。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則進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宮廷茶文化的出現,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間鬥茶之風的興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並講究色香味的統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簡易化開闢了道路。宋代飲茶技藝是相當精緻的,但很難溶進思想感情。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數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的過程。像徐鉉、王禹、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黃庭堅、梅堯臣等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連部分。

  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飲茶作為增進友誼、社會交際的手段,***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進新居,左右鄰居要彼此"獻茶";鄰居間請喝茶叫"支茶"。***這時,茶已成為民間禮節。宋朝人拓寬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時,北方民族雖嗜茶,但對宋人繁瑣的茶藝不耐煩。文人也無心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在茶中表現自己的清節,磨練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這兩種思潮卻暗暗契合,即茶藝簡約,返樸歸真。在由元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藝簡約化;二是茶文化精神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製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繁瑣,但茶風趨向纖弱,不少茶人甚至終身生泡在茶裡,出現了玩物喪志的傾向。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檟,是神農嘗百草而得之,故先為藥用。經過多少人的演化、改進,去粗取精,終於形成了茶。中國唐朝是茶文化的發端,期間不但有陸羽的《茶經》問世和禪宗'吃茶去'公案的誕生,中國茶還漂洋過海到達日本,這也為以後日本茶道的演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種說法可能和風行宋朝的'鬥茶'有關,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也記載著宋代對茶之產地、茶季、採茶、蒸壓、製造、品質鑑評等發展情況。

  在公元4-5世紀,中國茶最早傳到了朝鮮***古高麗國***。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曉寫就的一本《中國茶摘記》裡有詳盡的說明。明代萬曆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沙俄。明崇禎年間,英國威特斯船長專程率船從中國購買茶葉。到了清代順治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到德國。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茶葉、茶樹、茶種又先後傳入了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烏干達、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謂遍地開放,在世界各地顯示出不同的文化風采。於是中國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變成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沒有不飲茶的國家,沒有不飲茶的民族'了。

  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茶葉的本身,而在於茶文化的內涵上。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其'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範疇,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發,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禪宗開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

  茶文化由於有了中國儒、釋、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完全是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兩者相結合。先前,中國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為每天要飲茶,方知青、紅、黃、綠茶之類,這多半是和自己的飲茶習慣有關。

  但是,真正喜愛和關心茶文化的人,並不注重茶類之分,茶品之分。茶類、茶品他們早已爛熟於心中了。比如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君山銀針、毛尖、毛峰、雲霧等,誰人不知?而是注重著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興著一種民族的審美趣尚,浸潤著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圍,涵養著一個廉淨的精神境界,充溢著一縷優美茵蘊詩意,提升著一種道德的精神素質。所以我說,茶文化精神層面上的一切是關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道體現的較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