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有關於茶道的論文

  茶道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我國傳統歲時食俗中的茶文化

  摘要:“茶”在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是一個重要的物象,以其用途可分為時令之茶、和睦之茶、祭祀之茶三種類型,它們具有保健強身、和睦親友、溝通天人等功能,兼具神聖性和世俗性。

  關鍵詞:歲時節日;飲食習俗;茶文化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是中國人日常生活所需品,不僅在日常飲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傳統歲時食俗中,無論是在春節,還是在端午、中秋等,都是一個重要的物象。茶,以其用途大致可歸納為時令之茶、和睦之茶、祭祀之茶三種類型,它們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1時令之茶

  茶,具有止渴、清神、消食、利便等保健功能,深得大眾喜歡。而在中國傳統歲時節令裡,不管是茶坊,還是一般的家庭都會提供一些合乎時令之需的茶。

  1.1茶坊的應時之供

  茶坊,又稱茶肆、茶邸、茶館,不僅是中國人社會飲食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集聚地。早在漢代,四川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茶市。中唐以後,茶坊遍佈於城鄉人口匯聚之處,且生意興隆,如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就記錄了當時茶坊的盛況。為了招攬顧客,茶坊會根據季節時令的變化,售賣時令之茶,宋代《夢粱錄》記載,茶坊“四時賣奇茶異湯,冬月添賣七寶擂茶、饊子、蔥茶,或賣鹽豉湯,暑天添賣雪泡梅花酒,或縮脾飲暑藥之屬”[1]130。到了清代,這一傳統仍存,《清嘉錄》記載三伏天的情形:“好施者於門首普送藥餌,廣結茶緣。街坊叫賣涼粉、鮮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茶坊以金銀花、菊花點湯,謂之‘雙花’。”同時,茶坊也注意營造不同時節的裝飾環境,烘托氛圍。“汴京熟食店,張掛名畫,所以勾引觀者,流連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130尤其在傳統歲時節令之時,茶坊根據歲時的特點進行裝飾。《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秋日家家勝栽黃菊,採自豐臺,品類極多。惟黃金帶、白玉團、舊朝衣、老僧衲為最雅。酒壚茶設,亦多栽黃菊,於街巷貼市招曰:某館肆新堆菊花山可觀。”一邊賞菊,一邊品茗,此乃人間一大樂事。茶坊應時之供的傳統延續至民國時期,如南京的著名茶樓魁光閣,主要供應紅茶、綠茶、花茶、烏龍茶、時令茶五大類。其中,春節之際則提供元寶茶,端午提供蓮子心茶,立夏則有青梅茶,中秋有桂花茶,重陽有菊花茶。泡製時令茶,講究三選,即選茶葉、選茶具、選飲水。如蓮子心茶,蓮子心應取於初夏新鮮蓮子肉,短期晒乾的那種,取8~10粒放在白瓷小蓋碗內,用***的泉水沖泡,湯色明亮呈綠色,有賞心悅目之感。而在紹興地區的茶坊,在大年初一之時,經常來光顧的老茶客總會得到元寶茶的優惠。所謂元寶茶,就是在茶中新增青橄欖或金橘,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

  1.2居家必備的時令之需

  中國是禮儀之邦,早在晉朝時期,南方已普遍栽種茶樹,飲茶風俗普及,“坐客競下飲”“以茶待客”就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待客禮儀。而在傳統歲時裡,作為款待客人的重要飲品,此時也會有相應的因時制宜之變,以更加合乎歲時節令的氛圍。

  1.2.1元寶茶大年初一,為一歲之首,舊稱“元旦”,如前文所述,一些地區的茶坊、茶肆會準備元寶茶以饗顧客,而南方一些地區的普通家庭也都要自制元寶茶以敬客人。“元寶”曾是中國古代的流通貨幣,南方常用橄欖代表元寶。正月初一每有客至,主人即在茶碗內放上兩顆青橄欖和一撮高階綠茶,沏上開水即成元寶茶,預祝一年之中都吉祥平安,回味甘甜,新年招財進寶。因其使用了橄欖,所以亦稱之為橄欖茶、青果茶。明代正德《建昌府志》言:“人最重年,親族裡鄰鹹衣冠交賀,稍疏者注籍投刺,至易市肆以青果遞茶為敬。”清代同治《廣昌縣誌》言:“***元旦***鄉鄰往來投刺,以青果遞茶為敬。”長輩們吃了元寶茶,就要包紅包給這家的小孩子,叫敬元寶茶。

  1.2.2清明茶中國的茶葉生產主要是以節氣為準則,一些早發品種在驚蟄和春分時節開始萌芽,清明前後就可採茶,稱為“清明茶”。清明茶色澤綠翠,葉質柔軟,香高味醇,奇特優雅,是一年之中的佳品。清明之前一日或二日是寒食,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而清明時家家開始乞新火,有條件者可以“出火煮新茶”。《歲時廣記》記載:“《玉燭寶典》:‘今人寒食悉為大麥粥,研杏仁為酪,引餳以沃之。’白樂天詩云:‘留餳和冷粥,出火煮新茶。’”這裡的新茶指的就是清明茶。《歲時廣記》“貢紫筍”條記載:“《蔡寬夫詩話》:唐茶品雖多,亦以蜀茶為重,惟湖州紫筍入貢。每歲以清明日貢到,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185《武林舊事》“進茶”雲:“仲春上旬,福建漕司進第一綱蠟茶,名‘北苑試新’。皆方寸小誇。進御止百誇,護以黃羅軟盝,藉以青箬,裹以黃羅夾復,臣封朱印,外用朱漆小匣,鍍金鎖,又以細竹絲織芨貯之,凡數重。此乃雀舌水芽所造,一誇之值四十萬,僅可供數甌之啜耳。”仲春上旬,即指清明時節,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能達到採摘標準的茶葉產量很少,又被稱為“明前茶”,尤為珍貴,因此要“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舊時北京每到清明,講究獻新茶。清代毛奇齡《西河詩話》記載:“燕京春詠有云:‘春店烹泉開錦棚,日斜宮樹散啼鶯。朝來慢點黃柑露,馬上新茶已到京。’故事茶綱入京,各衙門獻新茶,今尚循故事。每值清明節,競以小錫餅貯茶數兩,外貼紅印箋,曰‘馬上新茶’,時尚御皮衣啜之曰‘江南春色至矣’。”此情此景無異於給猶有春寒的北京帶來溫暖而清新的氣息。

  1.2.3端午茶中國傳統的端午節是一個強身健體、趨吉避害的日子,人們期望通過飲食活動來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如食用粽子、鹹鴨蛋、鴨肉等,而在飲品方面,除了菖蒲酒、雄黃酒等酒品,還有具有代表性的端午茶。在端午節這一天喝的茶,人們統稱之為“端午茶”,主要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濃茶。如在紹興地區,一般人口較多的家庭,端午節時總是泡一茶缸濃茶供家人飲用。過去紹興號稱錫半城,錫箔工人多達數萬人。端午節中午,箔坊主必置“五黃”***黃鱔、黃魚、黃瓜、鹹鴨蛋、雄黃酒***宴請工人,下午例行休息。錫箔師傅多善飲酒,往往雄黃酒喝得酩酊大醉。主人照例泡有濃茶供他們解醉,端午茶由此而成為不可缺少的“時令茶”,相沿成習。二是因地制宜的百草茶。如江西端午節時,民眾正午到野外採擷百草為茶,稱“午時茶”。一般傷風感冒等寒暑時疾,抓一把午時茶熬水喝莫不見效。而山西河東人在端午節日前便採集枸杞、果木、茶葉等,七蒸七晒後陰乾成為節日飲料,三是具有特定療效的藥茶。如江浙、福建、臺灣等地,選用蒼朮、柴胡、藿香、白芷、蘇葉、神曲、麥芽、紅茶等原料經壓制而成的藥茶,泡服或煎飲均可,具有祛風散寒、消食和胃的功能。舊時有錢人家專門製作施捨,財力不俗的人則集資制配儲備,藥店則向有交往的顧客免費贈送,以供人們在端午午時飲用。此後,此方被收入《經驗百病內外方》,發展為適用於傷風感冒、食積停滯、腹瀉腹痛等症的中成藥。

  1.3時令茶的功能

  除了茶坊的應時之供,以及居家必備的元寶茶、清明茶、端午茶之外,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常見的時令茶還有穀雨茶、伏茶等。這些時令茶不僅用以款待嘉賓,也用於自飲,它們大多所具有茶療、茶養的功效。重視時令茶對於身體的直接益處,這正是傳統歲時食俗中茶文化功能的世俗性質的重要表現。如元寶茶,中醫認為,橄欖性味甘、酸、平,入脾、胃、肺經,有清熱解毒之效。橄欖在剛開始咀嚼時,呈現澀味,但一會兒就轉為甘甜,潤舌生津,具有食療之效。元寶茶又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在元寶茶中新增青橄欖,象徵新年“元寶進門、發財致富”,其所蘊含的象徵意義正是傳統歲時食俗中茶文化功能的神聖性質的表現。因為這種神聖性,人們在正月初一飲用元寶茶時心中有所祈禱,行為更加謹慎,飲茶時必然也具有了一定的儀式感。而清明茶,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風味和營養價值極受人們的喜愛,人們飲用清明茶具有重要的嘗新意義,享受自然的恩賜。之外,清明茶更多地體現了“薦新”之義。薦新就是以時令新物祭祀祖先,這是歷代都十分重視的節儀。生者在享受自然饋贈的時候,也沒忘記已經逝去的祖先,人們用新的收穫物祭奠逝去的祖先,追思先人。而最珍貴的明前茶,古時要“先薦宗廟,然後分賜近臣”,人們希望通過獻新茶的儀式,溝通後人與祖先,期望獲得他們的庇護,清明茶以薦新體現出傳統歲時食俗中茶文化功能的神聖性質。

  2和睦之茶

  唐末劉貞亮在《茶十德》文中提出飲茶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在傳統歲時食俗的茶文化中,有部分茶俗很好地展示了“以茶利禮仁”的茶德,可以將其歸納為“和睦之茶”。

  2.1正月以茶會友

  正月尤其是正月十五之前,是傳統中國社會走親訪友的時間段。嘉賓臨門,好客的人們以茶會友。正月時節的以茶會友,比平日的以茶待客更顯隆重、熱鬧。雲南民國《巧家縣誌稿》記載,陰曆正月“元旦”,“爇香燭,供果餅祀祖先、拜天地,長幼以次稱壽,戚友往來賀歲,烹茗、陳糖食以待”。民國雲南《昆明縣誌》記載:“正月元日,族黨間往來賀年。客之至者,獻以果茗***瀹茗一杯,以胡桃、松子、蜜棗飣之***、檳榔***每檳榔一串,三二十枚不等,圓蟠之作餅形,剪紙為花綴其上,又疊紅紙為盒,其中實以蘆子十餘枚。於客將行,令子弟或僕從輩盤盛之以進。舉此禮者,惟姻戚始然,他客但以磁碟盛檳榔、蘆子各三五枚奉之耳***,閱旬有五日乃竣。”而在江西省貴溪縣婦女們在正月則有一種“傳茶會友”的聚會。每年正月初十以後,男人們在外做客,家中的女人們便由一家發起,邀請平日來往親密的姐妹和左鄰右舍的女賓來客吃茶。吃完一家,次日又換一家,少則一二桌,多則三五桌。婦女們聚在一起,邊吃邊聊,從村裡大事,到家庭隱私,天南地北,無所不談。往往從下午一點種左右開始,至夜方散。除了在家中以茶會友,閩西、粵東客家聚居區的人們還流行送茶料以示親近。茶料即佐茶之料,主要是橘餅、糖薑片、蘭花根、冬瓜條等茶點。用紙包好,然後貼上紅紙以示吉祥,在年關來臨或正月出門走親戚時送給長者,以表敬老之意。朋友之間也相互贈送,以謝平時獲得關照。

  2.2七家茶

  每年公曆五月六日前後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立夏”,我國傳統習慣以此時作為夏季的開始,一些地區有飲“七家茶”的習俗。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載:“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富室競侈。果皆雕刻,飾以金箔,而香湯名目若茉莉、林檎、薔薇、桂蕊、丁檀、蘇杏,盛以哥汝瓷甌,僅供一啜而已。”在立夏之日,家家戶戶煮新茶,再配以各色水果點心,送給親朋好友,此謂七家茶。有錢人家則頗為奢華,水果雕刻得很精美,果盤也裝飾得富麗堂皇,茶葉中還加入許多花草,如茉莉、林檎、薔薇、桂蕊、丁檀、蘇杏,再用貴重的哥、汝瓷甌盛著茶湯,十分講究。這是七家茶較早的記載,它主要是用來送給親朋好友之禮,可見七家茶具有濃郁的和親睦鄰的意味。《清嘉錄》說:“凡以魘注夏之疾者,則於立夏日,取隔歲撐門炭烹茶以飲,茶葉則索諸左右鄰舍,謂之七家茶。”[2]86貴州民國二十一年貴陽文通書局鉛印本《平壩縣誌》記載:立夏日,煮雞蛋,遍食家人,每人一枚,意取添氣,或各家互相索取茶葉和而烹飲,名曰“立夏茶”。喝了這“七家茶”,夏無酷熱,身體結實,不容易長痱子。為了平安度過炎夏,向鄰里多家索取茶葉和而烹飲,其顯性目的是平安度過炎熱的夏季,而其隱形目的是通過“索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鄰里關係。發展到後來,一些地區的七家茶逐漸具有了濃郁的女性特徵,成為女性專有的節令聚會,成為婦女間聯絡感情的一種方式。清代乾隆《南昌縣誌》雲:“立夏日,婦女聚七家茶,相約歡飲,曰‘立夏茶’。謂是日不飲茗,則一夏苦晝眠也。”這裡的“七家茶”指的是七家婦女相聚共飲茶。民國《昭萍志略》曾有《立夏茶詞》,描述這一風俗:“城中女兒無一事,四夏晝長愁午睡。家家買茶作茶會,一家茶會七家聚。風吹壁上織作筐,女兒數錢一日忙。煮茶須及立夏日,寒具薄持雜藜粟。君不見村女長夏踏紡車,一生不煮立夏茶。”

  2.3和睦之茶的功能

  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的“和睦之茶”還有立春煮茶共飲煨春、十月朝開爐燒茶為會等,它們都具有親朋好友圍坐飲啖、其樂融融的和諧美好意象,以達到和睦鄰里,增進感情,以利於構建溫情和諧的社會小環境的目的。不管是“正月傳茶會友”,還是“七家茶”,都是在某一特定場合的有組織的“共飲”,形式大於內容,人們並不一定特別在乎所飲之茶的質量、品種,人們更加在乎的是有飲茶相伴的這種固定的聚會,這種聚會具有很強的情感宣洩作用,給人們極大的心理慰藉。茶在聚會中也成為聯絡人們的黏合劑,鄰里關係得到了親近,鄰里感情得到了增進,鞏固了祥和穩定的民間社會秩序,而這些正是傳統歲時食俗中茶文化功能的世俗性質的重要表現。

  3祭祀之茶

  在中國民間習俗中有“無茶不成祭”的觀念,以茶為祭,可祭天、地、神、佛,也可祭鬼魂,各社會階層在祭祀活動中都離不開清香芬芳的茶。可以說,茶在祭祀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們認為茶是純潔吉祥之物,可以保佑平安,能表達人們對神靈的敬奉和真誠。

  3.1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祀灶

  舊俗,臘月二十四日夜送灶神上天,謂之祀灶。晉周處《風土記》又云:“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其日***臘日***,並以豬酒祭灶神。”東漢祭灶用黃羊即狗,南朝梁祭灶用豬***豬***和酒,宋代祭灶供品用酒果、蔬食、餳豆。祀灶的時間和祭品的種類各地有一些變異,但很多地區都要用到茶。《歲時廣記》“醉司命”引《東京夢華錄》雲:“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請僧道看經,備香茶酒送神,燒閤家替代紙錢,帖灶馬於灶上,以酒糟抹塗灶門,謂之醉司命。”431清宣統三年傅崇矩編《成都通覽》“臘月”雲:“二十三、二十四日,祭灶,拆祭灶用果品、白麻糖、茶酒、灶馬。”清嘉慶二十年《三臺縣志》記載:“十二月二十三日‘祀灶’,俗雲送灶神上天。獻雄雞及果食、茶酒各品物,以糖為餅,曰‘灶糖’,謂粘灶神齒,勿令說人間是非。又剪草和豆盛於旁,雲‘灶神’馬料,亦有次日‘祀灶’者。”清道光貴州《安平縣誌》記載:十二月二十三日夜,“用飴糖、谷、豆、鹽、茶、香、燭、炮仗祀灶神***相傳神於此時上天,言人家之善惡***,行跪拜,名曰‘敬灶’***一呼‘送灶’***”。民國貴州《八寨縣誌稿》則記載十二月二十四夜,“陳設餈餳茶酒,以祀灶神,謂之‘送灶’,然多於二十三夜行之”。其中,茶都是重要的祭祀物品。以茶、酒祭祀灶神,意為灶神潤口,其意在於祈求灶王爺上天多說好話,以保平安,這與“灶糖”之功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3.2除夕祀“床公”

  除夕又稱“大年三十”,中國人素來重視除夕之夜的禮數,守歲之俗至今仍存。周處在《風土記》中曾說,***除夕***各相饋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畢,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除夕民間家家戶戶要吃年飯,又稱年夜飯、宿歲飯、團圓飯。而在有些地區,在除夕接灶神後,還要繼續祭床神。古人認為床神是住宅神中的重要神靈之一,人們祭祀床神的風俗由來已久,宋人楊循吉《除夜雜詠》中就有對此風俗的描述。在浙江杭州一帶,人們在舊曆除夕祭祀“床神”之時要以茶祀“床公”,以酒祀“床母”,認為這樣可以求得一年之內臥榻安寢。《清嘉錄》“祭床神”言:“薦茶酒糕果於寢室以祀床神,雲祈終歲安寢。俗呼床神為床公床婆。……楊循吉《除夜雜詠》雲:‘酌水祀床公。’蓋今俗,猶以酒祀床母,而以茶祀床公,謂母嗜酒,公癖茶,謂之男茶女酒。而魏蠣《錢塘縣誌》亦載‘除夕,用茶酒果餅祀床神,以祈安寢’。”

  3.3祭祀之茶的功能

  除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祀灶和除夕祀“床公”之外,元宵節、乞巧節、中秋節等傳統歲時節日裡,都要用茶進行祭祀。如乞巧節時要設茶果於露臺乞巧。清道光安徽《繁昌縣誌書》曰:“閨秀設茶果於露臺乞巧,誇朝中有蛛絲羅其上者,謂之得巧。”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也要定期祭拜神靈,尤其是到了清代,祭神之禮更為繁雜。而在七月初七日祭牛女之時,用茶甚為繁雜。如乾隆朝時,寅正二刻在西峰秀色大亭內獻供一桌,西邊燈罩後設大如意茶盤一個,然後首領太監請供桌上大如意茶盤,盤上供茶一盅、酒一杯,跪進與佔禮官奠祭。卯初,乾隆在細樂聲中就位行三叩禮,又祝讚獻茶,首領太監用小如意茶盤請壽字黃盅。午初再獻寶供一桌,用大黃盅盛茶、果、茶七品***東邊四品,西邊三品***。供畢,獻菜、果、茶,乾隆就位行三叩禮。祭祀之茶,一般都有與之相對應的祭祀之禮,在科技較為落後的古代,人們敬畏天神,通過每年在固定時間的祭祀之禮,以茶為祭祀品和媒介,期望產生有效溝通神與人以祈福禳災的作用。可以說,以茶祭祀之禮儀是有程式的、嚴肅的、神聖的,但人們祭祀的目的卻是實際的、世俗的,甚至有“媚神”之嫌疑,而這看似矛盾的結合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歲時食俗中茶文化的功能兼具神聖性和世俗性。

  4結語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不僅是中國人的日常之需,更是傳統歲時節日食俗中的重要物象。人類的飲食不是簡單地滿足生物性需求,而是在生物需求之上負載了文化的品質。任何人的行為都是文化的行為,而且是在不同的文化模式指導下與眾不同的文化行為。飲食當然也是同一原則下的文化行為———積澱了特定文化價值的表述。在中國傳統歲時食俗的飲品中,如果說“酒”是一種相對熱烈的存在,那麼“茶”則是一種相對平和的存在。中國傳統歲時節日食俗中的時令之茶、和睦之茶、祭祀之茶,具有保健強身、和睦親友、溝通天人等功能。在中國人綜合思維模式的指導下,傳統歲時食俗茶文化的功能兼具世俗性和神聖性。神聖與世俗,看似二元對立,但在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它們並不形成絕對的二元對立關係,這也充分地體現了傳統中國文化的特點。

  參考文獻:

  [1]吳自牧.夢粱錄[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

  [2]顧祿.清嘉錄[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3]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32.

  [4]孔令仁,李德徵,蘇位智,等.中國老字號:飲食服務卷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51.

  [5]陳元靚.歲時廣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

  [6]周密.武林舊事[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40.

  [7]毛奇齡.西河詩話[M].世楷堂藏板:6.

  [8]屠國平.紹興方言語音特徵與越地語言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08.

  [9]徐海榮.中國飲食史:卷六[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88.

  [10]陳宗懋.中國茶葉大辭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572.

  [11]舒惠國,陳志勇,劉梅.茶享[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04.

  [12]傅崇矩.成都通覽[M].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97.

  [13]《大中國文化》叢書編委會.大中國茶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129.

  [14]彭兆榮.飲食人類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1.

  2

  茶文化與茶具設計關係研究

  摘要:陶瓷茶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本文通過對陶瓷茶具造型設計的發展研究,對中國的飲茶之風與茶具設計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論述,以期對我國的茶文化傳承發展產生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茶文化;陶瓷茶具;造型設計

  1茶文化發展概述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茶文化與歷史發展背景與風俗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以茶文化為代表的民俗民風也成為中華民族最亮麗的風景。陶瓷茶具是茶文化中的重要代表,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陶瓷茶具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同時也被賦予了深刻的精神內涵,充分展現了現代科學技術特性。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人類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陶瓷茶具也顯現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和特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徵。通過對茶文化習俗的介紹,以及陶瓷茶具造型設計的分析探索,能夠對中國傳統茶具設計有更深入的瞭解和認知。我國是茶的故鄉和發源地,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從種茶、製茶到飲茶,與茶相關的每個環節都展現了豐富的茶文化特色,體現著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和民俗特色。我國茶葉種植面廣,茶葉種類豐富,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烏龍茶和再加工的花茶、速溶茶、茶飲料、保健茶、花草茶等,不僅飲茶方式豐富多樣,而且不同茶類表現出不同的茶性特點,傳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茶葉有色澤翠綠、味道醇香等特點。在古代,人們最早將茶看作藥用材料,古籍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嚐遍百草,在遭遇七十二毒後以茶解毒。隨著人們對茶的研究範圍逐漸擴大,飲茶的好處也不斷被開發出來。茶也從最早的藥用逐漸轉變為飲用。茶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既能清熱化痰,提神醒腦,也可延年益壽。據研究證明,茶葉中含有五百多種對人體有益的成分,主要有氨基酸、維生素、茶多酚等物質,能夠起到降血脂、降血糖、抑制腫瘤的作用,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一些愛茶之人,更對茶葉愛不釋手。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我國茶葉種植面積較廣,因此,茶也帶有了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氣息。從古至今,歷代文人都與茶有著不可言說的微妙關係,對茶的喜愛不言自明。唐代李白、蘇軾等文學大家都是愛茶之人,他們將對茶的喜愛滲透到文學創作中,先後創作了大量關於茶的詩詞作品,為後人所傳誦。現代作家魯訊、郭沫若等大家也以茶為題創作了不少的文化佳品,為世人貢獻了大量的茶文化精品。此外,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豐富多彩的茶歌茶舞,使茶文化的表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閒活動之一,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民眾,都對飲茶十分喜愛。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有著不同的飲茶風俗和習慣,茶與茶具種類也各不相同。例如廣東福建地區喜歡飲功夫茶,即茶具較小,茶汁較濃,用小火烹製,慢慢品嚐,細細感受茶的清香以及茶具的精美,以感受飲茶的閒情逸致。功夫茶對於茶、水和茶具等都十分講究,飲茶不僅品的是茶,更是茶具及一種閒適的心情。功夫茶的水多選自山泉之水,茶具以紫砂陶瓷為主,更突出了功夫茶的高雅品質。四川、江蘇、北京等地區也各自有著獨特的茶文化特色。各類茶社、茶館等場所也成為人們休閒飲茶的好去處,人們在這裡可以獲得身心的放鬆,與好友溝通感情,互通訊息,加深友誼,使精神得到更大的滿足。豐富的飲茶形式也為人們的生活增添了無限樂趣和雅興,體現了人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從歷史的發展程序來看,茶與陶瓷之間的關係一直非常親密。飲茶之風的盛行有效地推動了陶瓷的應用與推廣。我國許多的陶瓷產區不僅有天然的原料和工藝,而且大都也是茶葉產區,這種天然的自然地理優勢,也使茶與陶瓷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產生了陶瓷茶具,不僅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觀賞性,而且散發出濃厚的茶文化氣息。例如越窯和浙江茶區、景德鎮陶瓷和婺源的茶等。在唐代以前,飲茶要放一些香料,例如鹽、姜等,將茶葉搗碎然後烹煮,叫茶粥,飲茶時將茶葉一起喝下去,茶香瀰漫。到了唐代,飲茶講究飲純茶。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對茶進行了十分詳細的分析介紹,其中提到“邢州瓷白,茶色紅;嶽州瓷青,茶作紅白之色;壽州瓷黃,茶色紫……”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對於陶瓷茶具與茶之間的對應性做了精闢分析。唐代的飲茶之風盛行,茶盞普及,而且還出現了盞託,使飲茶的工具更具專業性和實用性,有的茶具還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由此可以說明,唐代飲茶不只是飲,更在於品,品的也不僅僅是茶,還包括茶具的品評。景德鎮在唐代既是產茶區也是產瓷區,這裡的茶具既有越瓷、邢瓷,又有黑釉、彩釉等,不僅色彩豐富,而且造型多樣。到了宋代,開始流行鬥茶,茶盞也是鬥茶的專用茶具,是將半發酵的茶餅碾成茶末,沏入沸水,輕輕攪拌,茶葉則顯現泡沫。鬥茶是通過茶湯水痕及水溫耐久性的比較決出勝負。鬥茶講究茶的色、香、味、形,也講究茶具造型的藝術美觀性。宋代的飲茶法對今天的日本茶道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明代的飲茶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團茶改為散茶,煮茶改成沏茶。飲茶風俗也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茶具的需求也不斷增加,這也有力地推動了陶瓷茶具的發展,明代最流行的陶瓷茶具是宜興紫砂壺和景德鎮青花瓷。清代的茶具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完善,茶盞不僅有了托子和茶蓋,而且出現了茶碗套具。民國之初,飲茶開始流行蓋水杯,不僅相容了杯和壺的優點,而且容量適當,攜帶使用方便,一直應用至今。

  2陶瓷茶具造型設計分析

  茶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精華和縮影,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茶具也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陶瓷茶具為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展現出獨特的時代風貌,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對陶瓷茶具的設計就要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人們的消費喜愛和心理,豐富陶瓷產品的種類,從色彩、造型和材質等方面進行創新設計,使陶瓷茶具能夠適合不同的消費人群,擴大陶瓷茶具的使用範圍。茶具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首先要具備一定的實用功能和經濟功能,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藝術美感。設計師要以茶文化為基礎,充分把握好茶具的造型、功能、材質、審美等因素,使茶具體現出完美的比例和高雅的品質。其中,茶具的實用性是其基本要求。例如要喝功夫茶,則不能使用一般的茶具。由此,茶具的功能要與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相適合,當前茶具市場上有一種過濾套杯,功能齊全,十分適用。此外,茶具還要考慮拿放方便,壺把手與壺之間的距離要適當,同時壺嘴的設計要使倒水更流暢。公共所場的茶具也要考慮到其特殊的使用功能,結構、容量都應符合一定要求,可以設計出不同的造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消費需求。在茶具造型設計中,美觀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優雅美觀的茶具造型能夠給人愉悅的精神享受,人們可以通過直觀的視覺體驗,從茶具的色彩、工藝等外在形式來評判茶具,進而達到心理和情感上的溝通,以決定消費者是否購買。在茶具設計中,設計師要以傳統茶文化為基礎,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通過開闊的思路和方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形成更加美觀和諧的設計造型。陶瓷茶具造型設計是由不同元素構成,簡單的直線設計給人以簡潔明快的體驗;曲線造型更加流暢柔和。一般在古典造型中運用的曲線造型較多,以突出其工藝特性,在現代造型中運用的直線形設計較多,以突出其簡潔大方的特點。古典與現代造型的結合使線型更豐富,在不斷的長短、強弱變化中形成整體的統一,使茶具造型更加和諧含蓄。在茶具的裝飾中,詩詞繪畫和文字運用較為廣泛,這些傳統文化元素能夠充分展現茶文化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簡潔、流暢的茶具造型配以古色古香的詩詞裝飾,再運用細膩的陶瓷材質,堪稱成功的茶具設計。例如一款茶具套裝中,在茶具外層繪以梅、蘭、竹、菊的畫面,整個茶具造型小巧流暢,以玉青釉裝飾,人們在飲茶時不僅感受到濃濃的茶香韻味,同時也在茶具中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從中體會到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此外,在茶具造型設計時,還可以運用不同材質進行設計,例如在設計提樑茶壺時,可以選擇金屬、藤竹等作為主要材料,不僅色澤淡雅美觀,而且極具品味,提升了茶具的品質。如今的陶瓷茶具不僅造型多樣,而且功能也逐漸擴大,除了飲用功能外,更多的成為了人們室內的裝飾品,尤其是一些精美的陶瓷茶具,還有極高的收藏價值。陶瓷茶具的材質也在不斷拓寬,主要有骨瓷、白瓷、精陶等,其中的紫砂壺收藏價值較高,也是愛茶之人的必備茶具。對於茶具設計師來說,體現茶具的藝術美感是設計的最高境界。

  3結束語

  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對陶瓷茶具的產生髮展發揮了積極的影響作用。陶瓷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不僅是單純的飲茶器具,還具有獨特的藝術性。陶瓷茶具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與消費需求有著密切關係。陶瓷茶具設計師要根據市場發展需要以及消費者的喜愛及生活水平選擇合理的設計元素,既充分體現出陶瓷茶具的實用性與藝術性,同時也滿足了市場消費需求。陶瓷茶具造型設計是以茶文化為基礎和依託,通過現代理念與技術和傳統文化的融合,製造出更具時代特色的陶瓷茶具,以推動茶具設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寇丹.茶中的美與禪———應韓國《茶的世界》雜誌特約而作[J].農業考古,2004***4***:209-210+218.

  [2]***美***唐納德•A.諾曼.情感化設計.付秋芳,程進三,譯.電子工業出版社,2005.

  [3]李雨蒼、李兵.日用陶瓷造型設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何曉佑,謝雲峰.現代十大設計理念—人性化設計[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1,08

  [5]樊佳.傳統文化理念下茶的器具審美設計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09.

  [6]聶桂平,姜佳稚.後工業化時代陶瓷茶具造型語言的多元化[J].設計,2012***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