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茶藝的四大特點

  中國的茶文化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的茶道茶藝也具有自己的特點,具體的特點有什麼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文質並重,尤重意境

  孔子有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也就是說,沒有合乎禮儀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飾***,就像個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禮”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種符合進退俯仰的,給人以莊嚴肅穆的美感的動作***包括特裝禮儀***,而缺乏“仁”的品質,那麼包括服飾在內的任何外在虛飾,都只能使人感到其為人的浮誇。這點,恰於茶藝的內涵不謀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質的茶藝,應該在各個方面都是優秀的。這包括茶、水、境、器、人、藝與禮儀規範等等,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殘缺,便稱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質的茶藝活動。而意境又尤為關鍵,以茶會意,情景交融,將茶藝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學境界,達到心會神合。

  百花齊放,不拘一格

  隨著歷史發展,茶藝演變出不同的型別。

  宮廷茶藝是帝王將相為敬神祭祖或宴賜百官進行的茶藝。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點是場面巨集大、禮儀繁瑣、氣氛莊嚴、器具奢華、等級森嚴。

  儒士茶藝是歷代文人雅士在品君鬥茶中形成的茶藝,如顏真卿等名士月下連茶聯、宋代文人鬥茶時的點茶法等,其特點是文化厚重、意境獨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樣、氣氛愉悅,常與賞花、玩月、撫琴、吟詩、聯句、敘談、踏青、題字、作畫等相結合。

  民族茶藝是各民族在長期茶事活動中創造的,富有鄉土氣息和民族韻味的茶藝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

  宗教茶藝是僧人羽士在以茶禮佛、祭神、修道、待客、養性等過程中形成的多種茶藝形式,如禪茶茶藝、佛教茶藝、觀音茶茶藝、太極茶藝等。

  這些不同的加工工藝和沖泡方式,無疑更為中國茶藝增添了生動別緻的一筆。

  而現今按照茶品分的話,我國茶品有八個大類,其中名品更是數不勝數,每種茶都有自己獨特的氣味與芳香,這就更需要不同的茶藝手法才能將其更好地展現出來。

  道法自然,崇靜尚簡

  中國茶道經歷漫長歲月之後歸於自然質樸,力求物我合一。

  茶人在飲茶、製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範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噪雜的喧譁,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昇華,這一點恰與茶藝中的“境之美”相符合。以“自然”之境,來襯托“道”之所終。而這“自然”也不僅僅是指代自然環境,也有隨心而至,隨性而至,無繁縟復節的意思,保持純良的心性,自然超脫的態度,才是“道”之所在。

  陸羽在《茶經》中為飲茶提倡“精行簡德”,在品味茶韻時自我修養,磨練心性,陶冶情操。茶具的樸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中國茶道是一種藝***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融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注重內省,追求怡真

  “內省”:即為在內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無過火。儒家自孔子開始便很注重這種內心的道德修養。孔子要求人們“內省”、“自論”。孟子的“內省”修養名為“存心”,也叫“求放心”。茶飲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靜心、靜神,有助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俗的“內省修行”思想。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梢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

  “真”:真理,真知,真實之意,至善即是真理與眾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之真諦,在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中國的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製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為美,以樸實為美,動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絕無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瀰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昇華到“無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