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美學的表現法則

  茶道源於中國卻發展於日本,形成日本茶道“美的宗教”。那麼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神定氣朗

  中國茶道認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國茶藝以藝示道,在茶藝中首先要表現的正是茶人的形體美、儀態美、神韻美和心靈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現茶人神定氣朗的神韻美。茶人們在長期的、經常性的茶藝修習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眠,來修煉自己。

  調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項頸都要挺直,筋脈肌肉要放鬆,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舉止要從容,待人要謙和。茶藝表演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舉止是他的內心情感和內在素質的表露,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應嚴格要求。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適,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亂。

  調心:要去除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事無關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達到虛靜空靈,閒適安詳。

  調食:注意飲食適度、適時,吃有吃相,不失飢,也不過飽。

  調睡眠:做到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表現為目定意閒、神玄氣朗、舉止從容、超脫豁達、風采秀逸。

  二、對稱與不均齊

  對稱與不均齊相結合。“對稱”是人類認識較早,也較普遍重視的形式美法則。從物質形體上看,對稱是指以一條線為中軸,中軸線的兩側均等。對稱具有比較安靜、穩定性強等美學特性,而且可以襯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齊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學法則,用禪語可解釋為無法,即沒有規律。日本茶道界認為正圓、正方以及一切對稱的形體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齊的東西才能給人以無窮的想象。

  中國茶藝強調對稱美,但不排斥不均齊美。相反,中國茶人認為,從對稱美中可以表現出大自然的規律,而從不均齊美中,人們可以發揮更多的美學聯想,這兩種美學法則結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選用千年古樹樹根做成的,保持樹根自然形態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輪構成天章雲錦般妙不可言的圖案,茶桌的形狀和桌面的圖案都是不均齊美。而在茶桌上擺放著精巧的茶杯和茶壺則表現出對稱美。茶桌上幾何形狀的花瓶是對稱美,而花瓶中錯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齊美。這些對稱美與不均齊美的結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變化無窮,又有中心,不會顯得過分零亂。對稱照應,體現協調統一的整體美;陰陽動靜,成為共藝變化的節奏美,調和對比,多樣統一,茶道中的辯證思想包羅永珍,俯拾皆是。

  三、照應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這裡的“應”原本是響應、共鳴的意思。後來中國古典美學把“應”也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則,通常稱之為“呼應”或“照應”。“照應”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具有協調、統一的功能。即通過照應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個要素,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美。例如在茶藝中插花、掛畫、楹聯與整體環境的照應;背景音樂、解說詞與表演動作的照應;茶藝程式編排的前後照應等。照應應用得當,有利於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顯得紊亂的整體美。

  四、反覆

  反覆這一美學表現的基本法則也是源於《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陰爻”和“陽爻”這兩個基本元素構成。陰爻和陽爻的反覆出現構成了六十四卦,而這六十四卦的卦象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反覆美。

  如乾、坤、震、巽、坎、離、良、兌等。從審美角度看,反覆的整體性強,給人整齊一律的美感。面對結構精美的藝術品,一個完整的審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覆觀察,反覆體驗。

  每一次總有新發現,反覆不是簡單的重複,反覆的巧妙應用還可以深化主題,給人層層遞進的美感。

  茶藝表演時在背景音樂、圖案裝飾、程式編排、茶藝動作、文字解說等方面合理地應用反覆,不僅不會使人感到單調、枯燥、乏味,相反可增進茶藝的整體美感和節奏感。

  五、節奏

  節奏作為一個美學的表現法則源於宇宙的運動變化以及生命的成長髮育。美學大師宗白華認為,“節奏”是貫通了中國人的生活、人格、社會制度、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基本象徵。這顯然是對民族心靈和命運的想象,從而賦予“節奏”一項特殊的使命,即表現中國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最後根據。音樂家用長短音交替和強弱音的反覆來創造節奏。書法家、畫家用線條和形象排列組織的動勢去表現節奏。

  在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講解、動作都應當富有節奏感。例如,茶人們通過陰陽、剛柔、動靜、開合、往來、盈虛、順逆、輕重、濃淡、快慢等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以及連續、間斷、反覆等的變化來表現動作的節奏。用語音語調的高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表達講解的節奏。

  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調色彩便形成的律。韻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更能打動人心,滿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國茶藝特別注重韻律,認為者,美之極,並通過氣韻生動來充分展示茶道的內在美和茶藝的藝術美。

  六、簡素

  《周易繫辭》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老莊美學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陸羽在《茶經》中也強調:“茶之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行於簡易閒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的美才是至美,這便是儒家美學認為的“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中國自古就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說法。中國人“有無形勝有形”的審美情結,精簡素潔不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美的追求。清代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嗜茶善畫,他畫的竹子枝枝挺拔,風格朗秀,簡索無雜,極具神韻,被後人視為一絕。冗繁削盡留清瘦即是鄭板橋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簡素美的深刻體會。

  中國茶藝特別強調簡素美。簡在中國茶藝中表現為不擺設多餘的陳設,不佩帶多餘的飾品,不做多餘的動作,不講多餘的話。素表現為不濃妝豔抹,不鏤金錯彩,而足清麗脫俗,樸素儒雅,淡然無極。

  七、調和與對比

  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兩種狀態。

  調和是求同,對比是存異。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併列、相聯絡在茶藝表演中調和與對比的應用不僅限於色彩,而且還表現於聲音、質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上放置一個竹製茶盤,木與竹是質地上的調和;在竹茶盤中擺放著一把粗獷古樸的紫砂壺並配有幾個精細的白瓷茶杯。壺與杯以及壺與茶盤之間都是質地和形象的對比。如果沒有調和,則一切都顯得雜亂刺眼。相反,如果沒有對比,則一切又顯得枯燥單調缺少活力,所以,調和與對比都是中國茶藝美學表現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國茶藝追求的意境美。我國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氣質上迫求清逸,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茶藝中註定追求以清和幽為特點的美學表現形式。

  以清為美,在茶藝中常表現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潔、境的清雅、心的清閒。在茶事活動中,茶人們以詩畫助茶,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輔琴棋書畫,為的是添茶人的清興。以茶諷世,為的是顯茶人之清傲。以茶會友,為的是表平淡脫俗之情誼。

  “幽玄”用禪語解釋稱為“無底”,即高深莫測之意,表現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與佛教禪宗精神有著深刻的聯絡,帶有神祕主義的色彩,很難表現,也很難描述,必須用心去體會。

  九、多樣統一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的這一宇宙生髮論是多樣統一這一美學法則的理論基礎。“三生萬物”是多樣,“衝氣以為和”是統一。多樣統一是中國茶道形式美的高階法則,同時也是茶藝美的綜合表現。

  中國古典美學認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裡的“一”是指單一或單調,單一的聲音不可能具有音樂的美感,自然“無聽”***不好聽***。單一的物體,不可能引起視覺的美感,自然無文***不好看***。中國古典美學在強調美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強調美的統一性,提出“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樣性應和諧而不顯得雷同。在中國茶道美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宜興所制的紫砂壺表現出的“圓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壺藝大師的手下,圓與方這樣簡單的幾何形狀卻有著千變萬化,他們所製出的圓形壺和方形壺千姿百態,各有特色,讓人百看不厭。“違而不犯”是指多樣性在變化中應統一而不顯得雜亂。要達到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在多樣統一中應注意兩個關係:一是主從關係;二是生髮關係。主從關係是指茶藝美學要求的所表現的眾多因素中,必須有一箇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髮關係是指在茶藝表現出的眾多美的因素應當像一棵樹一樣,樹根、樹幹、樹葉是從同一根生長出來的,有美的必然的內在聯絡。

  中國茶道美學的要求

  中國茶道發展到今天,如果從唐陸羽《茶經》刻印開始計算***約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已有1200多年曆史,其中興衰成壞,發展式微,不勝列舉。有關茶的著作、論述很多,《茶譜》、《茶錄》、《茶箋》、《茶史》、《茶論》、《茶述》等均見於歷代茶文化典籍,而有關茶的詩詞文章等就更多了,如唐詩、宋詞以及明清筆記中有關茶的資料就頗為豐瞻,流佈也很廣泛,影響深遠。而一些有關茶道禮法、清規、烹茶技藝、茶法、茶訣等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在唐宋以來的禪宗典籍中,仍然保留了不少,譬如《百丈清規》、《禪苑清規》、《五燈會元》等多有有關茶事、茶禮的記述。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無疑為我們探討中國茶道美學命題和範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茶道”一詞最早見於唐代詩僧皎然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一詩,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條中也有記載,可見早在我國唐代,就已經飲茶有“道”了。

  自唐以來,出現了許多熱衷於品茗藝術的文人雅士,如唐代的皎然、陸羽、盧仝、魯龜蒙、皮日休、白居易,宋代的蔡襄、歐陽修、蘇軾、黃庭堅、陸游,以及明清時期的朱權、陸樹聲、許次紓、張源、張岱、羅稟、冒襄、袁枚等。甚至連一些帝王貴胄也加入到茶人行列,為茶事推波助瀾。如宋徽宗以帝王之尊,曾親自碾茶、點茶、布茶,並寫有一部茶學專著《大觀茶論》。再如清代的乾隆皇帝,也以善飲茶而聞名天下。他們或以語言文字入茶,或以藝術修養入茶,或以佛法禪機入茶,或以自我人格及大自然的真情入茶,使中國品茗藝術真正從日常煎點提升到精神品飲的境界上來,使中國“茶道”漸次形成。他們中許多人都是茶道實踐的先行者,如陸羽、皎然、蘇軾、趙佶、朱權、張源等。在這種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歷史程序中,茶道實踐過程中所獨有的雅潔、清靜、空靈、平和、率真的精神追求也逐步完善,中國茶道美學實質也漸次顯露。

  一般認為,茶文化是一種“中介”文化,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和豐富的審美內容,是古老的中華文明貢獻給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我個人還以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澱,融匯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華,摻揉著大自然的真意,是東方文化藝術殿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體的茶事實踐過程,同時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認識的過程。茶人通過品飲而悟道,這種過程就稱作茶道。或者簡單的講,品飲者對茶的覺悟,稱作茶道。由此可見,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屬於修證範疇,是要實修實證的,不僅要在“理”上認知,更要在“事”上修證,我們要探討中國茶道美學實質,就應該從茶道實踐過程著手,而非僅僅停留在認知或研究的層面上。也即是說,中國茶道美學不僅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它研究人們在茶道實踐過程中對美的認識和創造,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審美趣味和精神追求等。

  中國茶道的美學特徵可以用四句話、八個字來概括:大雅、大美、大悲、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