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創業者故事分享

  創業越來越被認為是生產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越來越多人加入創業的大軍。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創業者故事,歡迎大家前來閱讀!

  成功創業者故事篇1:關於一塊錢的創業故事

  1從推銷飲茶杯做起

  程剛下崗後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專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了“一次性飲茶杯”。他通過調查發現,目前使用的一次性紙杯缺少杯蓋,茶葉很難泡開,茶杯上漂浮的茶葉極不美觀,有的紙杯質量不好的話,還容易滲水。

  飲茶者在飲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滿嘴茶葉末的麻煩和尷尬。由於儲藏不便,一些單位和家庭僅存放一兩種茶葉,遠遠滿足不了客人的不同口感和品位需求。

  通過網際網路的查詢,程剛發現,紙杯的質量很差,有的開水一倒進去,底部的薄膜紙層就被沖壞了,茶葉還是冒了出來。有的底部薄膜很厚,可是茶葉沒有被泡開,喝起來沒有茶味,或者茶葉味很淡。

  程剛思前想後決定和幾十個加工廠家聯絡,先索取他們的樣品,然後把感覺好一些的篩選出來。兩個月後,他經過上門洽談、觀察、仔細對比,選定一家作為加工點加工了一批。

  2咖啡代替茶出現轉機

  一個月下來,程剛推銷得並不順利。在政府部門,人人手裡都有一隻自己的茶杯,對於這種紙茶杯根本不屑一顧,認為這麼便宜的杯子裡能有什麼好茶葉,和他們手裡半杯都是茶葉的杯子比起來還不如喝白開水。

  在飯店,大多數老闆對待客人還是不捨得多付出一些,認為他們那淡淡一壺茶就能應付滿桌子的客人。接著他又跑了一些私人公司,可是大多數也認為沒有必要,招待客戶只要一杯礦泉水而已,還說人家是來談生意的,並不是來品茶的,倒杯水只是禮貌客氣一下。

  程剛的一個搞市場的朋友分析說,紙茶杯是在一次性杯子上的深加工,但它並不像一次性杯子,人人必須使用。要想喝茶的一般對茶葉還是有要求的,對茶葉沒有要求的就是可喝可不喝,這就是你的誤區。

  程剛猛然想起,在一家廣告公司推銷時,那位公司經理只是對紙杯咖啡感興趣,品嚐後說味道太淡了,不夠香濃。

  3一杯咖啡賺取0.44元利潤

  程剛決定購買一臺機器自己先生產除錯配方,在網上和咖啡銷售商聯絡購買樣品並請教,還在超市購買各種牌子的咖啡,併到咖啡館品嚐,最後選中一款價格比較適中且味道口感都不錯的速溶咖啡進行紙杯加工。

  可是成品出來後還是不理想,因為咖啡量放的少,口味感覺還是比較淡,加大劑量試驗後,口味上達到滿意了,不過成本已經達到了0.26元一杯。

  程剛拿著成品來到那家廣告公司請經理品嚐,他說感覺不錯,當程剛告訴他成本有所增加,他也表示認可,結果他以每杯0.4元的價格要了500杯,還笑著說給他們的員工喝了就有精神工作了。

  程剛把紙杯咖啡推廣到了網咖,採取聯合經營。熱咖啡一元一杯,每杯給網咖提取0.3元,除去成本,自己能獲取0.44元的利潤。目前一元咖啡銷量穩步上升,程剛每月可以達到4000多元的盈利了。他想把“一元咖啡”推銷到寫字樓、社群等更多場所。

  4一句話建議:

  隨著整個社會資訊化程度的提高,創業的人越來越多,現在一般意義上的市場空白點已經很難找到了。

  所以要開始創業,尤其是小成本創業,必須從常人不注意的地方挖掘需求,另闢蹊徑,找出自己的創業藍海,才有可能承受較小的風險而取得成功。

  不論社會如何發展,高性價比的東西總是有最廣泛的市場空間,文中的“一元咖啡”就是從高性價比的角度,滿足了目標客戶的需求,從而快速打開了市場,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但僅僅有好的開始是不夠的,因為現在的低成本是依靠創業者自己的親力親為和超常付出換來的,並沒有把正常的管理和營銷成本考慮進去,要想取得長遠的發展,還需要在銷售規模擴大、收入和成本的精細核算、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下工夫,取得持續經營的成功。

  成功創業者故事篇2:逆襲的青年創業故事

  “壞小子”醒悟打工歷練

  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李明波在中學時進入了叛逆期成了“壞小子”。他經常進網咖、打架,甚至夜不歸宿,並和家人鬧矛盾。一天,李明波突然醒悟:“我還年輕,為什麼要過這樣的日子,我要混出個人樣”。

  2010年,16歲的李明波來到青島,找到做餐飲業的親戚,這成為李明波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那裡,我學到了很多餐飲行業的知識,為我今後的創業打下了基礎。”李明波說。2012年,父母給他找了一份酒廠的工作,烤酒對體力要求頗高,為了不被人看輕,一干就是3年多。“雖然一個月能拿兩三千元,但這不是我想要的。”創業的念頭在李明波心中萌生。”

  餐廳服務員成銷售明星

  創業之初,他開過網店,做過微店,但都失敗了,許是看多了青年創業故事之路的不平坦,以至心底也有了不認輸的決心,李明波並沒有放棄創業的理想,“我還年輕,輸得起。”

  “自己做平臺很困難,不如藉助別人的平臺。”2014年,偶然的機會讓他找到了這樣一個平臺。當時他在一家火鍋店吃飯,李明波發現,很多顧客都會問餐桌上擺著的幾瓶酒是做什麼的。後來他了解到,這些酒是店家的推廣酒,可以給顧客做各種型別的定製酒,銷售直接通過萬人店在移動網際網路線上、線下三級分銷,每級都能拿到提成。李明波動了心,立即聯絡了商家。

  2015年初,李明波辭職來到這家火鍋店,當起了服務員推銷酒。“他很積極,只要有客人進店,就趕忙上前服務。”在餐廳經理王亮超眼中,李明波動作快、很有責任心。

  賣酒也不是一帆風順,李明波的推銷常常遭到拒絕,但他不氣餒,在不斷地的總結中,李明波漸漸找到銷售的竅門。

  如今,他服務過的一些客戶還成了他的銷售商,而且在微信、QQ朋友圈裡,也有不少人幫他推銷。現在,李明波月收入最高達七八萬元,今年,他還買了車。李明波說:“我能有今天,一是靠能吃苦、肯用心,二是要感謝黔商科技搭建的‘網際網路+’銷售平臺。”

  這位餐廳點菜員已成為草根創業學習的物件,有的還專門到遵義向他取經。

  成功創業者故事篇3:李嘉誠的勵志創業故事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鬥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併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併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併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併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

  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

  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

  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建立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併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蹟'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鬥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併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併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

  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髮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範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李嘉誠及其"長實"財團的事業走向世界,在亞洲、非洲、澳洲、歐洲和美洲,均有可觀的事業發展。

  在1997年7月17日的美國《福布斯》雜誌上,李嘉誠則排名第15位,並被列為"全球十大最具創意和成功商人"之一。據近期的美國《福布斯》雜誌公佈***1999年6月23***,"全球富豪榜"前100位中,李嘉誠位居第13位。

  目前,李嘉誠雖然已經讓其長子李澤鉅掌管"長實"、"和黃"集團的事務,宣稱自己不再問津商界之事,但是其在商界的影響猶存。2000年,旗下TOM.COM網站展開收購,一併收購羊城晚報、163電子郵局,以及在沃達豐收購曼內斯曼中賣掉Orange公司淨賺近100億美元,徒顯老當益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