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玻璃杯的沖泡方法

  玻璃杯泡法盛行於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下游的江浙地區,足龍井、碧落螺春等著名綠茶的產地,那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茶藝館中經常可以見到這種沖泡技藝。1990年秋天,杭州“茶人之家基全會”成立大會上,舉行了“龍井茶宴”,其中的龍井綠茶沖泡程式為:泡茶師鞠躬就座,進行泡茶操作,先請奉茶小姐用茶盤託著茶樣送至客人面前,請客人鑑賞。然後泡茶師用無蓋玻璃杯沖泡,每杯投入二、三克茶葉,遂衝入少量開水 ***約相當於茶杯的四分之一容量***,浸潤茶葉,使幹茶吸水舒展,稍候片刻再加水,即奉茶請嘉賓 品嚐。

  浙江大學童啟慶教授曾將玻璃杯沖泡綠茶的技藝概括為8道程式:備具、賞茶、置茶、浸潤泡、沖泡、奉茶、品嚐、收具。

  上海天天旺茶宴館劉秋萍女士也將用玻璃杯沖泡名優綠茶的技藝歸納為下面幾個要點:賞茶、溫杯、投茶、沖泡、奉茶、品嚐。與前者相比,多了一道“溫杯”程式,而且要求頗為嚴格:“在150毫升的杯中注入三分之一的沸水。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杯的下端,中指、無名指、小指自然向外,左手的中指輕托杯底。將水沿杯口藉助手腕的自然動作,旋轉一週,但必須滴水不漏。”這種燙杯手法,動作輕緩柔和,具有一定的觀賞性,給客人一種順其自然、恬淡寧靜的感覺,使浮躁的心情得以緩解。”

  生活現實表明,傳統茶藝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古董,而是隨著時代的前進、生活的變遷而不斷更新、發展、豐富、完善,否則就會死板、僵化,就會被歷史和生活所淘汰。

  歷史告訴我們, 古老的泡茶技藝一直在變化著,唐代的煮茶、宋代的點茶早在元未明初就被淘汰了,明代盛行的葉茶撮泡法雖然流傳至今,但已演變為上述三大流派,就是各個流派自身也在不斷變化發展,即以工夫茶來說,過去南制水壺***玉書碌***已被不鏽鋼壺或石英壺所代替,泥爐木炭也被電爐和酒精燈所代替。臺灣茶人們在工夫茶沖泡技藝中增加了一道聞香程式,創造了均勻茶湯 的“公道杯”和專門聞香的“聞香杯”。

  上海的茶人則更加以改造,而自稱為“海派工夫茶”。跟隨時代的步伐,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這樣,中華茶藝才會具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茶道玻璃杯的喝茶技巧

  泡飲之前,先欣賞幹綠茶的色、香、形。取一杯之量的茶葉,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綠茶製作工藝,察看綠茶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幹嗅綠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沖泡。

  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綠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綠茶舞”。泡綠茶的具體操作,可視綠茶條的鬆緊不同,分別採用兩種沖泡法,一是沖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如龍並綠茶、碧螺春綠茶、都勻毛尖綠茶、蒙頂甘露綠茶、廬山雲霧綠茶、福建蓮芯綠茶、凌雲白毫綠茶、湧溪火青綠茶、高橋銀峰綠茶、蒼山雪綠綠茶等,可用“綠茶上投法”。即洗淨茶杯後,先將85—90℃開水衝入杯中,然後取綠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綠茶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幹綠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游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綠茶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綠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溼看欣賞。

  待綠茶茶湯涼至適口,品嚐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嚥,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綠茶的風韻。此時舌與鼻並用,可從茶湯中品出綠茶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嚐茶的頭開鮮味與綠茶茶香,飲至杯中綠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幹***,再續加開水,謂之二開綠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綠茶,二開綠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二是泡飲茶條鬆展的名綠茶茶,如六安瓜片綠茶、黃山毛峰綠茶、太平猴魁綠茶、舒城蘭花綠茶等,如用“上投法”,綠茶茶葉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幹綠茶欣賞以後,取綠茶入杯,衝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幹茶吸水伸展後再衝水至滿,此時綠茶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遊移於沉浮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

  泡飲細嫩名綠茶茶,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綠茶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綠茶湯中茶趣,是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