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茶文化的飲茶方式

  唐代是茶文化發展的第一高峰期,那麼唐代茶文化有什麼飲茶方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中國先民喝茶的起緣可以追溯到漢代,有關茶具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之於西漢王褒的《僮約》,其中有“烹茶盡具”的文字。長沙西漢馬王堆墓出土的貯茶器具“貫 筒”,也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茶才真正以文化面貌出現。雖然出現的時間很長,但在唐代以前,先民們喝茶也只不過是將鮮葉投入水中做 羹飲,用飯碗、酒爵之類的器皿代用即可,對於茶具並不講究。

  自唐代開始,隨著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茶葉種植面積擴大,茶葉產量大幅度提高,茶葉消費也與日俱增。茶葉消費推動了茶器的生產和發展,並出現了專用茶器。如湖南出土一件長沙窯唐代青釉瓷碗,碗內底有一“茶”字,陝西西安出土青釉瓷壺,上有“老尋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茶具的設定因茶事的興盛而日漸完善。

  中 唐時,不但茶具門類齊全,而且講究茶具質地,注意因茶擇具。但唐代的飲茶方式與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許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見到過的。這些器具陸羽曾在 《茶經·四之器》中作了詳盡記述,其中包括了風爐、笤、炭撾、竹夾、紙囊、碾、羅合等整套共28件茶具。除此之外,唐代封演編撰的小說集《封氏聞見記》也 曾描述道:“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這證明唐代都市多有茶肆,可見唐代飲茶的興盛之況。

  唐代,尤其是陸羽的《茶經》問世之前人們的飲茶方式 通常是煮茶,它的大概步驟是這樣的:把茶葉***主要是茶餅***掰碎然後拿到火上去烤,烤到茶葉幹了、紅了之後磨碎倒進瓷瓶裡,接下來燒水,並在水開之前往鍋裡 加入蔥、姜、大棗、橘皮、鹽等各色神奇佐料,水開後,把茶末倒進水裡,跟佐料一起煮,名曰“茗粥”。

  而到了陸羽的時候,他認為這種方法煮出 的茶“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他提倡茶的原味,因此改良後的煎茶道***更講究茶自身的風味,也更講究技巧***流行開來,煮茗粥的方法逐漸被取代,現代 民間喜愛的打油茶、擂茶等則為原始煮茶遺風。煎茶法的用茶是餅茶。餅茶經過炙、碾、羅三道工序,將餅茶加工成細末狀顆粒的茶末,再進行煎茶。先將茶餅復烘 乾燥,謂之“炙茶”。等茶葉冷後,再取出打碎,碾成粉末狀,再羅細,篩下茶即成待烹的茶末。

  唐代飲茶除煮茶和煎茶法外,還有庵茶。將茶葉先碾碎,再煎熬、烤乾、舂搗,然後放在瓶子或細口瓦器中,灌上沸水浸泡後飲用的,稱庵茶。在唐代,庵茶不僅在民間流傳,在宮廷中也用此法飲茶。唐佚名的《宮茶圖》就描繪了宮廷中用庵茶法衝飲的畫面。

  唐代茶文化的茶具介紹

  1987 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了一套大唐系列茶器,做工精細,造型優美,質地細膩,佼佼者就是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堪稱是茶器中的國寶,集中表現了唐代 茶器的興盛。事實上,唐代的茶具從質地看,可分為金銀瓷石玻璃等多種,甚至出現了以器具質地為茶湯命名的講究,金銀為器的稱為“富貴湯”,琢玉為器的稱為 “碧秀湯”,瓷器飲茶稱為“壓一湯”,其中以瓷器茶器最為盛行。

  在唐代,茶盞的,為時人所常用。特別是邢窯白瓷碗,然而陸羽認為越窯茶碗最 好,最適合飲茶。他認為:“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做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 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陸羽在書中還曾為我們描述了唐代茶碗的標準,即“口脣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以下”。唐代半 升約為我們現在的270毫升。除了越窯和邢窯茶器,值得一提的還有湖南嶽州窯。嶽州窯自南北朝到盛唐一直以燒製青瓷聞名,晚唐在其影響下出現了燒製釉下紅 綠彩瓷器的長沙窯,主要以出口中東地區為主。

  唐朝的茶文化介紹

  大唐君臣清平茶說的是唐明皇李隆基邀請大學士李白品嚐全國各地進貢的新茶貢品之事。李白詩性大發,揮毫寫下了千古名篇《清平調三首》。大唐君臣清平茶程式繁多,分為備器、鑑賞茶餅、炙茶、碾茶、篩茶、候湯、投鹽、舀湯、置茶兌湯、分茶、敬茶、聞茶、觀色、品茶、謝茶等十六個步驟,是盛唐時期的宮廷茶藝。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相關。唐朝疆域廣闊,注重對外交往,長安是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國茶文化正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還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學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有關。陸羽的《茶經》就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茶經》非僅述茶,而是把諸家精華及詩人的氣質和藝術思想滲透其中,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

  唐代禪宗就十分興盛,茶與佛門之間的關係也就更加密切了。禪宗重視“坐禪修行”,要求排除所有的雜念,專注於一境,以達到身心“輕安”、觀照“明淨”的狀態。所以要求參禪的僧人要“跏趺而坐”、“過午不食”。而茶則有提禪養心之用,又可使飢餓感減輕,所以就選茶作為其飲料。如,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六:

  “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效仿,遂成風俗。”

  唐代僧人所飲的茶有“茶蘇”之稱。《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傳》,僧人單道開在臨漳照德寺修行,“時復飲茶蘇一二升。”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為主的茶文化。長安匯萃了大唐的茶界名流文人雅士,他們辦茶會、寫茶詩、著茶文、品茶論道、以茶會友。高僧皎然在《飲茶歌誚崔世使君》一詩中就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唐代飲茶詩中最著名的要算是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中所論述的七碗茶了:“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腑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喝了七碗茶就能變成神仙。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大唐宮廷茶具,證明唐代佛門禪茶已經非常興旺。錢易曾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唐宣宗曾問一位130多歲老僧,吃了什麼藥能這麼長壽?老僧說沒吃什麼藥,惟一的嗜好是飲茶。

  法門禪茶是佛教中的一種茶道,是禪師茶藝、佛門品茗的高雅藝術。茶道程式繁多,分為禮佛、淨手、焚香、備器、放鹽、置料、投茶、煮茶、分茶、敬茶、聞茶、吃茶、謝茶等。

  所謂“吃茶”是將茶與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吃,在唐代已經非常流行。陸羽在《茶經》中就記載了這種吃法。

  大唐時期茶道的出現表明,飲茶已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