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成功祕訣

  巴菲特美國投資家、企業家、慈善家,從事股票、電子現貨、基金行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巴菲特沒有教會我們任何可以複製的方法,他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身體力行的價值觀,價值投資則是他的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方式而已。所以,我現在感覺價值投資不是一種致富方法,而是一種人生修行。在一個投機取巧盛行的文化裡,投資人和上市公司始終是處在一個相互欺騙和相互背叛的遊戲中,這場遊戲始終需要吸引新的無辜的人加入,這必然伴隨著許多人的血淚,終結一定是一批人的倒下而個別人暴富,既無法進化出一個好公司,也不會進化出好投資人。

  我怎麼也沒有想到,當年那麼如飢似渴地追求金融學,人到中年後卻不再對估值模型、交易策略和市場指標感興趣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漫長的熊市中,我苦讀維特根斯坦,現在回頭再去看巴菲特,竟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過去我總想從巴菲特的隻言片語中找到市場方向,現在想起來,巴菲特沒有教會我任何可以複製的方法,他真正偉大之處在於他身體力行的價值觀,價值投資則是他的價值觀的一種體現方式而已。所以,我現在感覺價值投資不是一種致富方法,而是一種人生修行。

  我現在更注意那些原本被我忽略的巴菲特言行,我將其歸結於一種美德。比如:他熱愛生活,熱愛工作,年過80還繼續從事他熱愛的事業;他忠於愛情和友誼,沒有因財富和分歧而拋棄髮妻和老友;他生活樸素,住老房子開舊車,穿件老套頭西裝;他樂善好施,決意將大部分財產捐給慈善事業用於人類的進步;他教子有方,真誠坦率,他意志堅定,篤信自己的判斷,從不考慮在華爾街擁有辦公室,因為“那裡的訊息太多了”;他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買入一個公司前會和管理者推心置腹交談,內容往往不涉及估值和業務,而是“要看他是否是一個能和你一起喝一杯啤酒的人”;他絕不隨波逐流,追漲殺跌極少與他有關,他只買他能理解的股票。所有這些美德散落在各種有關巴菲特的書籍和報道的角落裡,以前從未引起我的注意,直到在滬深股市起伏那麼多年之後,我才發現這些美德,而且這些並沒有超出常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唯一重要而可貴的是,他把上述美德堅持了幾十年。

  我認為巴菲特的財富是他的美德正好體現了進化的要求,大自然和造物主賦予了他的財富成功,不是希望我們去複製他的技術和方法,而是樹立了一個美德楷模,並賦予了激勵我們的動機。堅持上述美德的人獲得了巨大的財富,遠遠超過了個人的財務自由之後,他幾乎幫助了他的早期股東全部實現了財務自由。想通這一點後,我覺得我應效法他的美德,而不是學習他的方法。而效法美德本身應該是無目的的,不能以財務自由為目的去效法這種美德。康德說“人就是目的”;維特根斯坦說,“人的一生是一場道德的拼爭,要拆毀驕傲的大廈,去做一個更好的人。”

  維特根斯坦傳記中有關他放棄全部財產的那一段我曾不太理解。維特根斯坦是原奧匈帝國首富家庭僅有的身體無殘缺的男性繼承人,他繼承遺產後,將其全部轉贈給了兩個姐姐。許多人質疑他的慈善動機,為何不捐給更需幫助的窮人?他迴應:突然把一大筆錢分給窮人只會讓他們墮落。直到我讀了威爾遜的《地球的社會征服》後,我才理解了他的動機***或按維氏的話應該這樣說:我才不再對他的動機感到困惑了,並將這種困惑的消失視作是一種理解的結果***。在最近一次冰河到來之前時期的化石發掘來看,當時最小的蝙蝠軀體也比現在你用的臉盆大,而最大的海洋動物則能長到130噸。威爾遜說,很難找到環境或基因突變的證據來解釋為什麼動物們會進化得這麼大,只能從結果反過來去理解他們,只能依靠比拼個體來獲得生存空間,因為當時地球上大多數物種都還沒有進化出社會化的生存能力。

  站在今天,反過來看待過去的歷史,似乎就容易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動機。窮人的窘境是競爭的結果,你只能致力於維持一個公平的社會,鼓勵所有人去參與競爭,並接受這個結果,而不是用你的錢和同情心去改變結果本身。不斷地把ST型別的垃圾股繼續重組,可能會使得市場無法培養和鼓勵投資人買藍籌股的習慣;不斷地兜底和剛性兌付,可能會使得市場無法讓投資人建立一種正常的風險預期,並最終提升了全體參與者的融資成本,從而無法實現優勝劣汰的進化效果。那麼我們得到的是倒退。如果我們教條地執行“穩定壓倒一切”的理念,而不是去解決問題,鼓勵創新,不是沿著進化論的道路去維持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那麼,穩定最終將壓倒它自己。

  維特根斯坦放棄全部財產時花了一大筆錢聘請律師,負責監督這些接受他贈予的親友,禁止他們以後用任何形式來資助自己。受聘的律師團無比驚訝地說:“你這是財務自殺”。讀到這一段,我一聲嘆息,我大多數時間在考慮如何獲得財務自由,我現在理解了,人如果要靠財務來實現自由,則精神和財富將永無自由之日。

  我對巴菲特“低價買入藍籌股並長期持有”的理念十分認同,但現在有了完全不同的想法。首先,對低價買入藍籌股來說,什麼是低價?10倍市盈率買入,20倍丟擲就是價值投資了嗎?我是在實踐價值投資還是在炒市盈率?這種投資方法和對衝基金分解期權delta,然後炒波動率不是一回事嗎?25%的波動率買入合約,45%的波動率丟擲合約,僅僅是標的物不同而已,哪有什麼價值投資?若把價值投資歸入美德和價值觀,那麼在倫理範疇裡,沒有什麼邏輯可言,沒有因果關係,沒有技術分析,那些我能描述的東西,只是藉助著具有邏輯功能的語言把你帶到了不可言說的倫理邊界,你要憑自己的理解和衝動去衝撞這個邊界,從而得到自己的理解。維特根斯坦說,“不可言說的事物顯示著自身。”

  我現在理解的價值投資是:給好公司投錢,然後和它一起成功。並不是巴菲特選股有多麼高明,而是那些被他投資的公司都是進化的勝利者,是在殘酷的優勝劣汰競爭中剩下的倖存者,是在市場中鍛煉出優質基因的冠軍。巴菲特不過是早年就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並持之以恆地堅持下來了。那麼,該怎麼找到這些奧運長跑冠軍呢?過去我有許多答案,從財務報告,行業週期,技術革命,估值模型等各個角度去分析;現在,我認為答案只有一個:去做個更好的人。恩格斯說過:“偉大靈魂總是相互吸引的。”

  當你是個高尚的人時,當你具有美德,品行和操守時,你就會相應去選擇和你價值觀相近的公司,這些公司應體現勤儉、努力、創新和忠誠的品格,分別對應了“成本節約,高效生產,技術創新和股東回報”的特性。具有這些品格的公司一定會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獲勝,當然,這種勝利一定是曲折反覆和艱難困苦的,因此,一定要長期持股。

  當然,對於再好的股票,也要重視低價買入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是對上市公司提出了更嚴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推高股價給其造成激勵。今天的萬物不正是從嚴苛的生存環境中進化出來的嗎?資本市場就是個進化中的熱帶雨林,造物主通過你來體現它的意志。讓你帶著嚴苛的條件去資助一個需要幫助,且值得幫助的好公司,讓這個好公司在市場中得到鍛鍊,磨鍊競爭力基因,最終勝利,而那一天,你也獲得了回報,你和那家上市公司都是進化過程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講,高尚的投資人會選擇出高尚的公司一起進步。而在一個投機取巧盛行的文化裡,沒有人會奉行美德,投資人和上市公司始終是處在一個相互欺騙和相互背叛的遊戲中,這場遊戲始終需要吸引新的無辜的人加入,這場遊戲必然伴隨著許多人的血淚,終結一定是一批人的倒下而個別人暴富,既無法進化出一個好公司,也不會進化出好投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