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飲食養生方法是什麼

  。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健康。呢?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傳統的飲食養生法則

  飲食養生法,是指通過飲食的調養來保養生命的方法。傳統飲食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質,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或促進健康,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

  筆者國最早的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指出:人體需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意思是說飲食品種要多樣化,谷果肉菜要相互搭配,這樣才能使得飲食營養成分均衡。傳統飲食養生學非凡強調天人相應、調補陰陽和審因用膳的觀點,這在營養保健學方面獨具特色。

  傳統養生的方法

  1、 注意飲食衛生

  飲食衛生的內容很多,其一是防止飲食不潔。六畜及魚蝦蟹類以及某些水生植物可以是某些寄生蟲的中間宿主,食品在加工、貯藏,運輸過程中也易於受到各種寄生蟲蟲卵、包囊、致病微生物,以及工業生產中產生的“三廢”或殘留農藥的汙染,因而進食不潔食品,常可引起多種胃腸疾患、寄生蟲病、傳染病或致中毒。其二是不要攝食腐敗變質的食物或自死、疫死的六畜肉類,以免“飲食中毒”。***《諸病源候論》***

  2、 提倡飲食有節

  食養中主張對飲食物要有節制,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提倡定時定量,防止飢飽失常。認為“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呂氏春秋·盡數》***食量則因人而異。若暴飲暴食,則易食滯,損傷胃腸功能,或繼發生它疾;長期過飢則臟腑身形失養,正氣日弱,亦易招致外邪之侵襲而發病。

  3、 克服飲食偏嗜

  克服飲食偏嗜是謹和五味以養生的重要內容,它反映了平衡膳食,提倡全面合理營養的食養思想。克服飲食偏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其一是克服飲食的偏寒偏熱。恣食生冷寒涼,易傷脾胃陽氣;長期偏食辛溫燥熱,易致胃腸積熱或加重痔疾等。故對食性的要求是做到寒溫適中,少吃辛熱,慎食生冷。

  其二是克服五味偏嗜。五味養髒,各有其親和性。如果長期偏嗜某種飲食,易致髒氣偏勝而功能失調,或形成“膏樑”之變;同時,會導致其他營養物質的匱乏而使機體失養,繼發產生種種疾患。此亦如,《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所指出的:“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槿全棄,全棄則髒氣不均。”

  4、 藥膳保健

  藥膳,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將食物與藥物***以及食物的輔料、調料等***相配合,通過藥物的炮製加工與食品的烹調加工而製作的具有防治疾病的保健強身作用的美味食品。藥膳常用的藥食品有人蔘、黃芪、黃精、枸杞、冬蟲夏草、何首烏、茯苓、桑椹、芝麻、胡桃仁、蜂蜜、蓮子、獼猴桃、牛肉、鴨肉、魚類等製成的多種型別的食品。藥膳的主要特點及運用要求包括:藥食結合,因時制宜,辯證施膳等。實踐表明,適宜的藥膳,具藥、食二者之長,確能收到保健防衰抗老的功效,是食療、食養中一個頗具特色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