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古代書法名家的筆下到底會是什麼樣的書法作品呢?他們用筆墨告訴了我們他什麼樣的書法心境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古今書法知識結構的演變

  每位書法家如同一面時代文化的鏡子,他照著什麼***自然景觀及人文景觀等***在鏡子上就能反映出什麼。簡言之,書法家所關照的時代文化的精神高度總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同時,書法家的作品是書法家的心電圖與命脈。所以,我們應該從書法家的作品中去尋求書法家個人的心態、經歷與知識結構。

  中國古代書法家似乎是坐在儒、道、佛這三把精神太師椅上來練習書法的,如晉、唐、宋三代書風中,晉韻與玄學,唐法與儒學,宋意與禪學,皆有著深層的必然關係因為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總是建立在當時所盛行精神風尚為背景的基礎之上。同樣在我們當代書壇,在東西文化交流中,廣博而複雜的知識,同樣影響中國現代書法的發展。

  我們不妨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為分界線來考察古代與現代書法家知識背景的差異。五四以前中國閉關鎖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古代書法的生存空間,書法家所觀照的一切皆在本土範圍。由於歷史的演進,使得中國知識分子走向接受兩學而改進自己,所以近現代書法家是在這種更為廣泛的東西方文化基礎之上思考著書法的發展問題。

  我們首先來考證一下儒、道、佛這三把精神太師椅在中國古代書法家心目中的神聖位置,我們知道東晉是玄學盛行的時代。魏晉的文學家們,同時探研佛理,他們在哲學上兼取佛理。而在文學上也玄、佛並用,儒學也採取佛學經驗,並用佛理來解釋儒學,道教又與儒學相融合,形成了玄、儒、道、釋諸家合流、相互影響滲透的複雜局面,而玄學與佛學給文學藝術創作影響最大。同時筆、墨、紙等物質的完善為書法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所以產生了文化巨人誕生的最好土壤。這就是“書聖”王羲之成熟的年代,王羲之所代表的晉韻就是在這好文尚玄的精神文化氛圍中產生的,王羲之本人,不僅書法精妙,而且文采彪炳,使《蘭亭集序》成為千古名文,同時亦顯示了當時最著名的文化人飲酒清談而暢敘幽情的良好學術氛圍。出席蘭亭集會的是當世最著名的文人,清談尚玄的風尚正營造了這一種精神風尚,王羲之他們的知識結構是以這種精神風尚為背景的。同時亦兼善其他的知識面。王羲之亦曾鑽研畫理,拿今天的話來說,王羲之除受良好藝術氛圍的影響,他自己亦具有廣博的知識面,是他成材的基礎。

  唐代由於佛教的興盛,將禪意引入藝術而成為潮流,特別是在懷素在禪宗的非理性重直覺體驗的思維啟發下,縱筆狂歌,彷彿在狂禪的境界中悟極真知。禪的精神融於筆下,使性靈得到盡善盡美的發揮,而顏真卿本人作為唐代的中興之臣,其書法博大的氣象中似乎貫穿了儒家成教化的思想核心。

  宋代禪宗的發展更是直接影響了整個朝代藝術的發展,宋代最著名的文人蘇東坡、黃庭堅等人,他們本身既是最著名的文學家兼詩人,同時還是中國文人畫的倡導者,他們廣泛地與禪師交遊,蘇、黃等人雖是深通佛理的居士,而終究只能歸人儒十行列。宋儒則通過自己的努力,運用佛家的思想武器,從中學習了儒家之外的抽象及邏輯思維,而糅合儒、佛、道三家為一體的新儒學——宋學,同樣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宋代書法家們的知識結構是建立在廣泛的宋學基礎之上的,廣涉儒、道、佛家,旁通兼善文學、繪畫等藝,形成了宋代的書法家們特有的知識結構與知識背景,他們從禪學、禪理中學到的是辯證的思維方式和超塵脫俗的美學思想而形成了特有的人生觀,禪學成為宋代士大夫文人中普遍流行的一種修養途徑,而使宋代尚意書風必然帶有禪意。

  元、明兩代精神仍然延續傳統,而元、明兩代書與畫的合一,使得書法家有著廣博兼善它義的本領,如徐渭是一位曠世奇才,在詩文、同賦、戲曲、書、畫各方面均有偉大成就。還有在浪漫主義風潮中的八大山人、傅山等等,無不是以知識面的廣博為書法立足根本,形成各種藝術邊緣的互相滲透。而明代古典主義的董其昌更是書畫兼修,並且在禪宗的思想上找精神寄託。南於歷史文化的積累越來越多,清代金石學的介入書法,同樣使碑學大家廣泛有考古知識背景,書法家亦兼善文學繪畫等。我們把五四以前稱之為古代書法家,他們廣博的知識成就了他們自己,書法家仍然靠在這些儒、道、佛精神靠背椅上做著自己的功課。

  清末,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中國國門不得已被開啟,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喚醒了中周知識分子思想的覺醒,於是近現代書法家不但要接受已有的傳統思想,同時還要了解西方文明,互相比較,互相滲透直至融合到他們的頭腦及血液中,所以,近現代知識分子必須具備東、西方兩方面的知識,特別是資訊量的加大,地球相對的縮小,使得現代的知識分子必須具備更廣泛的文化基礎。作為現代的書法家同樣如此,不但要了解本國傳統及精神背景,同時還要了解兩方文化藝術的發展歷史及哲學內涵。.這些諸多學問或多或少都影響著我們每個當代的書法家。

  古代書法家還可以青燈古佛地度過一生,而現代書法家則每時每刻都在後T業發展的干擾之下;古代書法家可以一本字帖,一家筆法終其一生,而現代書法家可以從甲骨一直看到當代書法的發展現狀。資訊量加大.時間相對減少。古代書法家重藏輕露,而現代書法家則張揚個性;古代書法家對書法抱有神聖感和神祕感,而現代書法家則失去了這種感覺。當代前衛書法家試圖重新找回這種神祕感,創造新的神話***現代裝置書法中,對歷史及時間碎片的重新組合等***。當代中庸書法的發展,推動全國書法的熱潮,使書法失去了原有的內涵,成為可以娛樂的老年健身操。一方面是普及而失去藝術標準,而另一方面學科前沿則是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我們從古代到現代對書法家的評論中同樣能看到書法家個體知識背景的不同。如用“書卷氣”“山林氣”“廟堂氣”等等來評論書法,同樣能看到每個書法家的知識結構、身份及歷史背景的不同。以畫家身份介入書法的則帶“畫家味”,以文學家身份介入則帶“書卷氣”,禪生作書贈“禪意”,篆刻家作書則有“金石趣味”,這是每個不同知識結構的書法家存書法中的反映,而有音樂修養的人介入書法則書法音韻內含。

  所以,時代的精神總是在書法家身上刻上烙印,並反映在他立體的鏡面上。

  是的,在知識上,時代的演進在不停地做著加法,每個書法家的成長也不停地做著加法,我們從古代至現代書法家知識結構的變化比較中追求一種適合於現代人學習書法的正確方法。瞭解古今書法知識結構的變化,是為了創造新的時代風尚,但應該提倡書法家更廣泛的文化與精神含量,同時在學科交叉邊緣地帶尋求新發展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