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的時代變遷

  春晚陪伴全球華人走過了30多個個年春秋,雖然飽受爭議,但春晚的影響力和潛在的巨大功能並未受到很大沖擊。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春節聯歡晚會的時代變遷吧,歡迎大家閱讀。

  

  1983年 第一屆春晚成功舉辦。標誌著“春晚”這個新生文化事物的誕生。從此,中國老百姓有了看春晚這個“新民俗”。

  1985年 春晚搬到北京工人體育場。由於技術所限,晚會最終失敗。央視還在後來的新聞聯播中特別道歉。

  1986年 央視春晚進入成熟期。各種表演形式基本已經定型,並且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 憑藉小品《相親》,趙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從此奠定了“小品王”的地位,且十幾年不倒。趙本山已經成為了春晚的“標誌人物”。

  1996年 首次實現三地同時直播***在西安、上海、北京設立分會場***。

  1998年 春晚正式在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大廳直播。

  2000年 春晚舞臺開始大改造,採用圓形舞臺。

  2001年 舞臺在2000年的基礎上修改。

  2002年 春晚舞臺採用長方形舞臺。並且第二次使用分會場。***另外2個會場設在上海、深圳***

  2003年 在2002年基礎上修改。增加了兩塊大螢幕。

  2004年 繼續使用圓形舞臺。

  2005年 春晚邁出了改革步伐。“開門辦春晚”初見成效。另外,春晚舞臺有所簡化,主體使用LED大螢幕。

  2006年 大螢幕的面積增大,呈長方形。舞臺進一步簡化。

  2007年 採用高清晰LED大螢幕。

  2008年 舞臺進一步簡化。大螢幕旁邊的8個立柱上面也鋪設了LED螢幕。 在央視大樓外部也呈現特殊動畫效果。

  2009年 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神七”飛天、改革開放30週年、金融危機等大事,都體現在2009春晚中。另外,春晚舞臺借鑑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高科技“卷軸”,為觀眾呈現震撼性的視覺感受。

  春晚節目變更

  春晚的受眾是全球所有華人,29年來,隨著創作環境和受眾審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創作者從未停止過對春晚的探索與創新。春晚走過了文藝節目匯演、文化時尚追蹤和新民俗傳播這樣幾個階段,在探尋節目內容和形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歌舞類節目數量日趨增多,表演形式愈加豐富

  ***二***語言類節目數量基本穩定,內容不斷探索、追求創新

  ***三***戲曲及其他類節目初期鼎盛,而後日漸衰落,努力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