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山歌的簡介

  山歌是人們在野外勞動***上山砍柴、趕腳馱貨、放牧、農事耕耘等***或行走時,用來消愁解悶、抒發情懷、傳遞情意的唱的民歌。音樂性格真摯質樸、熱情奔放,即興性強。接下來小編就為您簡要介紹一下漢族原生山歌。

  廣大農村是孕育和流傳山歌的廣闊天地,農民通過即興歌唱直抒胸臆,唱出心中的喜怒哀樂及舊時代的苦難、生活的艱辛、對愛情的追求……農村山川相隔、交通不便、方言土語複雜,因而山歌的地域性強,地方風格各異,有些地區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山歌歌種:如陝北的《信天游》,內蒙的《爬山調》,青海、寧夏、甘肅一帶的《花兒》,四川的《神歌》等。

  山歌的種類

  山歌遍佈我國農村,分佈面廣,數量品種繁多,各地山歌風格迥異。常用分類法:一是按歌唱場合分類;一是按歌唱方法分類***各省、各地區可能還有不同的分類法***。

  按歌唱場合分類,將山歌分為放牧山歌、田秧山歌和一般山歌。

  1、放牧山歌

  放牧山歌是人們在野外放牧時唱的山歌,包括各種喚牛調、犁田時的吆喝調、牧童的放牛***羊***歌,以及牧童互相對答逗趣時唱的“對山歌”等。

  《放牛歌》是四川鹽亭的山歌。這首歌質樸、高亢,節奏自由,旋律較口語化,是由La、Do、Re、Mi四音構成的羽調式。全曲共四句,除第一句句尾由Do音下滑外,其餘三句都停留在La音上,但每句句尾運用了不同襯腔:第二句用一連串喚牛聲“哦”,第三句用三小節帶裝飾的拖腔,第四句以下滑音收束,加上最後一聲“***口尾***”的吆喝,使全曲在質樸中富於變化。

  牧童們放牧時互相逗趣鬥智時唱的山歌多采取對答猜謎形式,內容廣泛涉及自然、生產、生活、社會等。此類歌稱為“對山歌”;各地有不同的稱謂,如湖北稱“戰歌”、“測歌”,四川稱“盤歌”,浙江稱“拋歌”等。“對山歌”的句幅較短、音域較窄、節奏規整,僅在句尾或曲尾運用延長音。

  《我隨紅軍鬧革命》原是四川達縣地區的“放牛歌”,後填上革命內容,成為四川北部革命根據地的著名民歌,一領眾和,生動活潑。此曲調曾被用於魏風詞,羅宗賢、時樂濛曲的《英雄戰勝了大渡河》。

  2、田秧山歌

  田秧山歌是人們在農田中從事農事勞動時唱的山歌。我國南方以水田生產稻米***中南、西南丘陵地區除有水田外,還以旱田和土坡生產小麥、玉米等作物***,從播種、插秧,經田間管理***耕耘、蒔秧、薅草……***直至收割,沒道工序都要“搶季節”、“搶天氣”,因此歷史上農村就以換工、幫工或僱工等形式,集中教多人力突擊完成任務。每天清晨下田、晚上收工,在長時間單調勞動中,人們就用山歌提神解悶,鼓舞勞動情緒。有的由勞動者自己歌唱,有的請“山歌班”或“歌師傅”在田頭歌唱,長江中游一帶***四川、湖北等***有的還伴以鑼鼓。各地的田秧山歌名稱不一,各具特色,江浙稱“田歌”,安徽稱“秧歌”,蘇北稱“秧號子”,四川、湖北、貴州等地稱“薅秧***草***歌”、“薅秧***草***鑼鼓”等。農田勞動屬個體勞動方式,協作性不強,節奏、速度無統一要求,勞動強度適中,因而田秧山歌雖有一定的實用性功能,但以抒發感情、自娛自樂為主,在音樂上吸收了號子好小調的因素。

  《黃山秧歌》是安徽巢湖地區的田秧山歌,又稱“秧號子”或“栽秧號子”。採取一領眾和的歌唱方式,一般由女聲***勞動者***領唱,一至三人接唱,然後眾人齊唱。該曲領唱甲在兩句正詞間插入大量襯詞、襯腔,形成由若干短句組成的句幅長大、節奏舒展的樂段;乙接唱自由悠長的襯腔後,齊唱緊接重複第二句唱詞的後三字,之後是長達12小節的襯腔。速度較慢,節奏舒展、悠揚動聽

  《一根絲線牽過河》是江蘇著名的秧田歌,節奏規整***abab***、曲調優美,具有小調的旋律因素,充分體現了江南水鄉音樂的柔美特色。

  《高高山上一樹槐》是四川安縣的薅秧歌。舊時四川農村有在栽秧、薅秧季節作“秧苗醮”***一種祭祀儀式以祈求豐收***唱“秧苗戲”的習俗,既祈福又娛人。此曲歌詞中“早來三日有戲看,遲來了戲么臺”正好反映此習俗,為一領眾和歌唱形式;歌曲的前部分是三句悠長的襯腔,領唱兩句、眾幫一句;後部分是四句正詞,領唱三句詞,眾幫一句襯腔,再領唱末句詞,眾幫一句長襯腔結束。音域寬、旋律起伏度大、跌宕迂迴,節奏自由,高亢奔放。

  3、一般山歌

  山歌中放牧山歌、田秧山歌是在特定場合歌唱並具有一定實用性功能的山歌。在野外,不拘任何場合均可歌唱的山歌,它以人們自我抒發情懷,表情達意為主要功能,它在山歌中佔的數量最豐,品種最多,且最具有山歌的典型特徵。

  一般山歌分佈廣,品種多。

  ***1***信天游

  信天游主要流行在陝西北部和寧夏、甘肅的東部,高亢奔放、深沉質樸,反映了黃土高原人民的精神風貌;以歌唱愛情,歌唱生活的艱辛和離愁別緒者為多。歌詞多即興創作,多數是上下句結構***七字句較多***,上句喜用比興,下句點主題,句尾押韻,如“牽牛牛開花羊跑青,二月裡見罷到如今。”曲調多為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上句呈開放型,常停留在調式的下屬音或屬音上;下句呈收攏型,終止於調式主音。信天游有兩種曲調型別,一種節奏較自由,旋律起伏較大,音域較寬,音調高亢開闊,具有較強的山歌性格,如《腳伕調》;另一種節奏較勻稱固定,旋律較平和抒婉,比較接近小調性格,如《槐樹開花》。

  《腳伕調》描繪的是在蒼涼的黃土高原,被逼離家趕腳的腳伕邊走邊思念妻兒,悲嘆著苦難命運的主題。歌曲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後樂句是前樂句的同頭變尾***aa’***,上句中結在下屬音,下句終止在主音,曲調為典型的陝北民歌音調。

  《藍花花》講述了藍花花不幸的婚姻遭遇和她對愛情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歌詞運用敘事和比興手法,曲調高低起落、委婉動人,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ab型***。

  《我的哥哥當了紅軍》是一首革命民歌,由兩首信天游以***aba***方式組合而成。a段節奏自由、高亢奔放、有較強的山歌特徵;b段節奏規整,旋律較婉轉,接近小調性格,二者對比,使全曲形象富於變化。

  ***2***花兒

  花兒流行在中國西北隴中高原的寧夏、甘肅、青海三省,為回、漢、土家、撒拉、東鄉、保安、藏以及裕國等民族所喜愛的山歌,內容廣泛涉及人民生活和各個方面。花兒除在農事勞動和山野運貨等勞動場合歌唱外,各地還有“花兒會”的習俗,一般在農曆四、五、六月間***以六月初最盛***,選擇風景秀麗、名山古剎坐落的地方,會期多則三四天,少則一兩天。屆時群眾雲集,對歌聲此起彼伏,有的地區採取分組對歌***洮合流域***,有的則採取單人互對或雙人互對***黃河湟水流域***。花兒唱法多樣,有尖音***假聲***和蒼音***真聲***之別,也有真假聲並用者,皆具有高亢、奔放、粗獷、剛健的風格。花兒的曲調多稱為“令”,之前冠以地點、族名、花名或其他。其唱詞格式多樣,襯詞豐富,曲體結構也較多樣,以呼應型的兩句體為多,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

  《上去高山望平川》***河州大令***是一首流傳面極廣的青海傳統花兒,歌詞文雅含蓄,令人回味無窮。其節奏自由,音調高亢、嘹亮、悠長,由於重複了第一句詞的後三個字,形成aa’b三個樂句的單樂段***a’是a的部分重複***。

  《一對鴿子虛空裡飛》屬青海花兒中的“倉郎郎令”,因曲中的襯詞得名,以幾組雙聲疊韻的襯詞來描繪鴿子飛翔時翅膀拍動的聲音,既生動逼真,又增加了節奏的變化。歌曲擴充了第二樂句的句幅,為AB型的單樂段,最後重複尾句結束。

  《下四川》是甘肅隴中花兒,傳統民歌。腳戶哥趕著牲口,離鄉背井前往四川求生,帶走了一顆惆悵、思念的心。樂曲柔和暗淡的羽調式配合婉轉起伏的旋律和舒展的節奏,更為悽切動人;襯腔擴充了第一句的句幅,更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為abb’型的單樂段***b’是b的加前襯腔的 重複句***。

  ***3***山曲

  山曲主要流傳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一帶和陝西的府谷、神木,內容以反映舊社會晉西北農民背鄉離井到內蒙古謀生的“走西口”生活和愛情生活者較多。樂曲結構短小,多為上下句結構,旋律起伏度較大,情感真摯粗獷。

  山西西北部河曲、保德一帶地貧歉收、災荒頻繁,農民迫於生計,走出山西與內蒙古交界處古長城的關口***即“西口”***逃荒、打工謀生,謂之“走西口”。丈夫出外磨難,妻兒在家受悽苦,生離死別,相互思念,這種特殊的生活現象,孕育了一批“山曲”和“走西口”。《人家都在你不在》***山西河曲***為其中之一,短短兩句高低起伏的旋律,表達了主人公內心痛楚、悽切的深情。

  《割莜麥》***山西***是一首描寫農村青年勞動生活的歌,加上了形聲字“嘶囉”、“咯嘣”以及“山裡、溝裡、岔裡”疊字嵌用的片語,使樂曲增添不少情趣。

  ***4***爬山調

  爬山調是流傳在內蒙古西部地區***簡稱西蒙***的漢族山歌,結構與信天游、山曲相近,多為兩個樂句的單樂段,內容廣泛,曲調有漢族與蒙族交融的因素。

  《爬山歌》***西蒙民歌***表現情人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情景。節奏上多用高音的自由延長音,旋律上多用大跳,以充分表達激動的心情,曲式為aa’型單樂段***後段為前段的變化重複***。

  ***5***神歌

  神歌主要流行在四川省的川南宜賓地區、重慶市郊縣和川西崇慶縣等地。川南地區民間以為神歌最初與祭神儀式有關,故稱“神歌”,流傳至今已成為有代表性的山歌,歌唱愛情者居多,也有傳唱古人的。神歌歌詞含蓄、文學性較強,感情細膩深厚,四句體結構較多,如《槐花幾時開》、《郎打哨子應過溝》。

  《郎打哨子應過溝》***重慶***與《槐花幾時開》均為歌唱愛情的神歌,二者相同之處是歌詞都有情有景及人物對話,並都以“娘問兒女”作為轉折點。《槐》的歌詞簡潔、富有詩意、含蓄雋永;《郎》的歌詞充滿農村的生活情趣,以“瓢兒、刷把一齊丟”表現姑娘聞郎哨聲的焦急心情;用“溼柴不燃煙子秋”來應付母親的盤問,最後的“要燒乾柴到後陽溝”正中姑娘的心計。曲調上採取口語化的旋律與自由延長音有機結合,生動風趣。

  《摘葡萄》***重慶***歌詞以想摘“葡萄”、“花椒”來暗喻對姑娘的愛戀,然而又以“人又矮來樹又高”等來自嘲,風趣詼諧。

  南方地區的一般山歌很有特色,但未形成專有名稱,常以地名稱之,如雲南的“彌渡山歌”、江西的“興國山歌”、廣西的“柳州山歌”等。

  《打著山歌過橫排》***江西興國革命民歌***以江西習用方言“哎呀嘞哎”作曲首襯腔,為山歌典型特徵,有喚起對方注意和序引等作用,四句用同一音樂材料略加變化而成,質樸單純***橫排是兩山間的崎嶇小路***。

  《柳州有個鯉魚巖》***廣西柳州山歌***,典型的四句頭山歌,aba’b’型。

  《對鳥》***浙江山歌***、《一把芝麻撒上天》為四句頭山歌。

  宋大能編著的《民間歌曲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版***提到:“有的地區把山歌分為高腔、平腔、矮腔三種不同型別,這種分類比較恰當而便於歸納。”這種分類法是符合某些地區實際情況的,也是認識山歌特徵的視點之一。

  山歌的不同歌唱方法

  高腔與平腔本是山歌的不同歌唱方法。高腔是男子用高於真聲八度的“假聲”歌唱,尖銳響亮、穿透力強,在山野傳播很遠,有些地區稱之為“尖聲”;安徽的《掙頸江》、湖北的《喊口調》、四川的《落魂腔》,以及《花兒》、《山曲》中均有采取高腔唱法的;平腔是用真聲歌唱,男女老幼皆可。在多數地區,高腔與平腔唱法視歌者而異,有些歌種或曲目中,採取高腔與平腔混合使用的方法,如《花兒》、《爬山調》。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區,不僅是唱法不同,而且民間就直呼某些山歌為高腔山歌、平腔山歌或矮***低***腔山歌,這三類山歌在音樂上有明顯的差別。

  1、高腔山歌

  高腔山歌採用高腔唱法***高亢奔放、激昂,音域寬、曲調起伏大、跳動大***外,且節奏自由,襯詞襯腔多,拖腔悠長。

  《妹兒愛的勤快人》***四川安縣***樂曲開始一段高亢悠長的襯腔段落,將人引入“一覽眾山低”的高山之顛,以下是四句節奏自由、帶有川劇高強韻味的曲調。

  《插田山歌》***湖南株州***按歌唱場合分類,此歌為田秧山歌,但在湖南將之列入高腔山歌。長達20餘小節的曲調,僅兩句詞,除以曲首高亢的襯腔開始外,唱詞間插入大量襯腔,曲調多在高音區進行,高亢嘹亮。

  2、平腔山歌

  平腔山歌用真聲歌唱,抒情優美,節奏自由,曲調進行較平穩,拖腔較短。

  《大河漲水沙浪沙》***雲南***、《大河漲水浪沙洲》***重慶***為四句頭的平腔山歌。

  平腔山歌優美抒情、數量眾多,男女皆喜,如雲南的《小河淌水》、《趕馬調》,四川的《拴住太陽好乾活》、《這山沒有那山高》,湖南的《一塘清水一塘蓮》、《郎在高山喊一聲》等。

  平腔山歌的一種變體稱做“滾板山歌”***或“急板山歌”、“快板山歌”、“疙瘩歌”***等,是在平腔山歌基礎上,以垛句或疊字嵌用來擴充結構,形成悠長的抒情音調與急速吟唱部分的鮮明對比,活潑風趣。四川、貴州、湖南、湖北、陝南、江西等省均有。

  《摘葡萄》***四川筠連***未加垛的歌詞為:“郎在山前摘葡萄,妹在房前繡荷包,郎摘葡萄妹不吃,妹繡荷包望郎要”,增加垛句和疊字嵌用***即重疊使用一個字,改變嵌用另一字,如房前房後房左房右***後,如文字遊戲,更為風趣;在結構上擴充了每個樂句的長度,但並不影響樂段結構。曲調上變化風趣,充分體現了人民的智慧。

  《郎在對門唱山歌》***陝西紫陽***原詞為“郎在對門唱山歌,姐在房中織綾羅,哪個短命死的唱得個樣好,唱得綾羅不織聽山歌。”第三句、第四句分別加進四字垛和五字垛後,人物性格顯得更誇張、形象;節拍上是四二拍與八三拍交替,節奏自由,充滿詼諧風趣。

  著名的滾板山歌還有貴州的《攆野貓》,四川的《打菜窩》、《穿針引線又來連》,湖南的《長沙山歌》,雲南的《耍山調》等。

  3、矮腔山歌***湖南、湖北稱“低腔山歌”***

  矮腔山歌是一種節奏規整、結構短小、音域較窄,較少使用拖腔,詞曲配合上常為一字對一音,用真聲歌唱的山歌。除成年男子外,它更為婦女和少年兒童所喜愛,在音樂性格上與農村的生活性小調比較接近。四川與湖南等地的部分矮腔山歌的歌詞結構頗有特色:七字句式採取“四、三格式”有規律地插入襯詞,這種詞格與古代《竹枝曲》詞格***唐.皇甫鬆:“芙蓉並蒂***竹枝***一心連***女兒***,花侵隔子***竹枝***眼應穿***女兒***”***一脈相承,如《太陽出來喜洋洋》:“太陽出來***囉兒***喜洋洋***歐啷囉***,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上山崗***歐囉囉***。”在詞曲配合上襯詞部分的曲調是固定不變的,正詞部分可即興編詞,曲調也隨新詞做區域性變化。這種結構的山歌在民間有時即以襯詞命名,如“囉兒調”,因便於即興編詞,流傳面極廣。

  山歌的特徵

  山歌歌詞內容廣泛地反映了農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部分歌詞流傳日久,為群眾所喜愛而固定:多數山歌的歌詞為即興創作,見啥唱啥,常與野外自然景觀相聯絡,由景生情,故常見以“太陽出來……”,“月亮出來……”,“大河漲水……”,“高高山上……”開始的歌詞。歌詞以七字句為主,較多使用襯詞。襯詞是歌詞中有實意的詞語之文學意義。單個的虛字如“哎、吔、喲”是襯字,兩個字以上的片語為襯詞,如“啷啷扯哐扯”、“歐啷囉”等。山歌中使用最多是語氣襯詞,如“哎、吔、喲、嘞、者、啊嗚……”語氣襯詞與自由延長音或拖腔的結合,形成山歌獨有的特徵。除語氣襯詞外,還有稱謂襯詞、名詞襯詞、形容詞襯詞、擬聲性襯詞、數量詞襯詞、逗趣性襯詞等,這些襯詞都來自鄉村生活,給山歌增添了生活氣息,也活躍了歌曲的節奏,擴充了歌曲的結構。

  山歌的音樂奔放、嘹亮、開朗,曲調悠長,廣泛使用自由延長音與拖腔。自由延長音與曲首、曲尾的呼喚性襯詞結合形成前腔或後腔,為山歌所獨有的特徵。自由延長音用於句間、句尾,常構成節奏較密集的朗誦性曲調與抒詠性自由延長音結合的悠長自由節奏,使山歌的抒情性得到充分發揮。

  山歌的歌唱形式多樣,以獨唱居多,另有對唱、數人接唱、齊唱、一領眾和等。

  山歌的曲式結構大部分短小單純、多樣化。民間習慣按歌詞句式來稱呼,有單句頭、二句頭、二句半、四句頭、五句子、趕五句、聯八句等。從曲體上看,大部屬單樂段,以二樂句、四樂句的單樂段最多,北方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調》多為二樂句單樂段;南方的山歌中四樂句單樂段較多,如《柳州有個鯉魚巖》、《一把芝麻撒上天》、《大河漲水沙浪沙》等,其中多數由兩個樂句變化而來,aba’b’型較多,起承轉合式的abcd型較少。

  湖北、湖南、四川等省的五句子山歌屬五個樂句的單樂段,其第五句歌詞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從音樂材料上看多屬兩個樂句的變化重複或組合,如《五句頭山歌》的結構如下: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第五句

  a+b     c+d     a’+c’    c’+d    同二句

  山歌中較複雜的結構為歌詞中加了“趕句”***垛句***後形成的擴充性樂段。常見的有民間稱呼的“趕五句”、“穿號子”等。

  “趕五句”是在四句頭山歌中加入“趕句”形成的,從文學上看“趕句”即“垛句”,而“趕”是音樂上快速將“垛句”用密集性節奏唱出,形成與自由節奏抒詠性音調的誇張性對比,是歌曲具有幽默、詼諧的情趣。如《喊我情歌吃火燒》,就在第一、第二句和第四、第五句間,加了一連串的“三字垛”“趕句”。

  “穿號子”是湖北、四川等地一種特殊的山歌演唱形式,是由二人***或二人以上***將一首五字句***四至六句不等***的“號子”***民間稱謂,非勞動號子***和一首七字句***一般為五句***的“歌”穿插歌唱。穿插的方式較多樣化,一般先唱“號子”,採取甲、乙一人一句接唱,尾句齊唱的方式,然後由甲唱七字句的“歌”,每唱一句***或半句***乙就穿插一句“號子”,最後齊唱結束。“號子”的五字句至此已成為“歌”的襯詞,構成了一首結構龐大的山歌。

  “聯八句”為民間稱謂,原多指歌詞結構上兩個四句聯成八句,四川、雲南、陝南等地均有。“聯八句”歌曲結構較多樣,一種是一個四句單樂段的反覆***或變化反覆***,這種型別較多,如四川的《聯八句》;一種是在前面和末尾兩個自由節奏的抒情性樂句間加進四句***或四句以上***節奏規整、快速吟唱性強的歌詞,與前後形成對比,具有單三部曲式因素,如《跟著太陽一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