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優秀的健康教案

  教案作為教師對課堂教學的一種預計和構想,在幼兒園中班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活動目標】

  1.會雙腳向前跳躍,提高腿部肌肉力量。

  2.喜歡參與跳躍活動,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跳袋若干、筐一個、場地佈置。

  【活動過程】

  一、熱身運動

  1.熱身運動:今天袋鼠們要去參加森林運動會,那你們想不想去參加比賽?好,現在我就把你們全變成小袋鼠。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讓我們一起來熱身運動吧。音樂聲音大,你們就在原地跑得快些,音樂聲小時你們就在原地跑得慢些。***重點活動下肢的各個關節。***準備好了嗎?

  2.幼兒練習跳躍。

  二、基本部分

  1.匯入:師:"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本領,學好了才可以去參加比賽。大家一定要好好學哦。"

  2.教師用動作示範表現袋鼠跳。,幼兒探索嘗試跳跳跳。

  你們知道袋鼠是怎麼走路的嗎?誒,是跳著走的。那你們學一學小袋鼠,想一想小袋鼠是怎麼跳的。

  雙腳併攏,膝蓋稍微彎曲,用力向前跳。準備要跳的時候,要雙腿用力蹬向前上方跳。落地時,前面的腳掌先碰到地面,動作要輕點。

  3.讓幼兒練習模仿袋鼠跳。

  ***1***原地跳***2***向前一步跳***3***連續向前跳動作要求:每次準備要跳時要先站穩後再向前跳,不要著急,防止摔倒。

  4.幼兒嘗試用跳袋練習袋鼠跳。

  袋鼠寶寶們學得可真棒!我有禮物要獎勵給們,想不想要?

  ***出示跳袋***這是什麼?可以怎麼玩呢?

  雙手提著袋子的耳朵,一隻腳踩進來,另一隻腳再踩進來,然後拉緊小耳朵,用力往上跳。

  ***1***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對其表現加以肯定並給予指導。

  ***2***提問:"剛才老師看見許多小朋友都會站在跳袋裡雙腳向前行進跳了,可是還有些小朋友不大會跳,有的還差點摔倒。到底我們怎樣做才能跳得又穩又好呢?'

  小結:我們先將雙腳站在布袋中,再用雙手緊緊抓住袋口兩邊的把手,將布袋拉直,雙腳併攏,腿稍微彎曲,用力向前跳。這樣才能跳得又穩又好呢,那你們想不想再來試一試?

  提醒幼兒在跳的過程中膝蓋要稍微彎曲,身體前傾但不能傾得太厲害,避免摔倒。

  階段放鬆:針對腿部進行捶、拍等放鬆。

  三、宣佈遊戲規則,分4人一組進行競賽遊戲聽,這是什麼聲音?森林運動會要開始啦!你們跟著媽媽一起跳著去參加比賽吧。

  四、放鬆整理

  1.教師小結,並帶領幼兒坐下,將跳袋收到筐中。

  2.師幼一起做放鬆運動。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西瓜裡面有很多的汁水,學習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取西瓜汁。

  2.喜歡探索事物,提高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西瓜若干,小刀、盤子、勺子、調羹、榨汁機、吸管、筷子、一次性杯子、抹布、記錄表***分為猜想和實驗兩部分***

  【活動過程】

  1.出示西瓜,以猜想活動引入活動。

  師:昨天,我們從西瓜地裡買回了許多西瓜,怎麼吃法呢?

  幼:切成一塊一塊吃。

  切成兩半,用調羹舀著吃。

  榨西瓜汁吧。

  師:那我們就一起來取西瓜汁吧,你們有什麼好辦法?

  幼:用調羹舀出西瓜肉,用筷子插插插。

  用調羹壓壓壓。

  用榨汁機。

  倒點水,使勁攪拌。

  用手擠。……

  請幼兒在記錄表上把自己的設想和方法記錄下來。

  2.分組實驗,教師參與到實驗中去,鼓勵幼兒自由選擇工具去驗證設想。

  師:每個小朋友都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到底行不行呢?我們動手試一試,然後把你試過的能取出西瓜汁的工具記錄下來。

  幼兒分組實驗,教師觀察,隨機指導,提醒幼兒注意安全,同時詢問幼兒的操作方式,幫助幼兒用比較準確的動詞描述自己的操作方式。

  3.幼兒互相交流,分享實驗結果和方法。

  讓幼兒用正確的動詞來表述自己的操作。

  最後幼兒發現,所有的工具都能取出西瓜汁,因為西瓜的瓤比較鬆,西瓜的汁水比較多,所以,很容易取出汁,大多數孩子都用了三種以上的工具進行了操作實驗。

  在操作中,孩子們還有了自己個性化的發現,昕巨集發現,用不鏽鋼調羹取汁比用瓷做的調羹取汁方便、省力多了;丁丁在一開始取汁時,是先把瓜籽取出來,但後來覺得太麻煩了,他就乾脆拿出工具來搗西瓜汁,最後,他把西瓜汁倒入另外一隻杯子中,發現西瓜籽都留在杯底了;史淋尹想出了用手擠的辦法,我讓他把手洗乾淨進行嘗試,結果他發現這個辦法是最快的。

  4.一起品嚐西瓜汁,並且把西瓜汁送給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分享。

  反思:

  幼兒科學活動是一個啟發、引導幼兒主動探究的過程,讓孩子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並作記錄,為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奠定了基礎,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假設,這是他們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經驗的前提,讓孩子們帶著自己的假設做實驗,才是真正讓孩子“用做科學的本來方式學習科學”,在活動中按自己的想法作用於物體,真實地感受、記錄結果,驗證自己的猜想,這一完整的活動過程培養了幼兒初步的科學態度,並使幼兒有了初步運用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取西瓜汁,相對於取其他水果汁要方便得多,而且西瓜的汁水多,能比較容易地看到成效,每個幼兒都能在活動中收穫成功。西瓜的汁是紅色的,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顏色,所以,孩子們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都伴隨著喜悅和快樂。取西瓜汁能真正啟用孩子的興趣和探索操作的慾望,真正實現了主動、快樂學習。

  篇3

  【活動目標】

  1.交流有關西瓜的經驗和疑惑,對西瓜產生科學探索的慾望。

  2.通過實地觀察和詢問,瞭解西瓜的一些生長習性,豐富感性經驗。

  3.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養成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的科學態度

  【活動準備】

  記錄表人手一張***分為疑問、答案、新發現三部分***、筆、和常樂西瓜種植地進行參觀前的聯絡。

  【活動過程】

  1.互相交流,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師:西瓜是我們小朋友最喜歡的瓜果,那麼,關於西瓜,你們知道一些什麼祕密呢?

  幼:西瓜有瓜皮、瓜瓤和瓜籽。

  西瓜裡面有白籽和黑籽,白籽可以吃,黑籽不可以吃。

  西瓜有黃西瓜、紅西瓜,還有無籽西瓜。

  西瓜是長在地上,不是長在樹上的。

  夏天的西瓜最好吃,有的西瓜有催熟劑,不好吃。……

  2.鼓勵提問,瞭解幼兒想知道的。

  師:你們說得真好!那麼,有關西瓜,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呢?

  幼:西瓜有沒有根?

  西瓜為什麼長在泥土裡,不是樹上?

  為什麼西瓜裡面有的籽是白的,有的籽是黑的?

  為什麼西瓜會有那麼多的汁?

  西瓜的葉子是什麼樣的?

  西瓜是怎麼長出來的?……

  師出示記錄表,請幼兒用簡單的圖象、符號把自己的問題記錄在“疑問”一欄中。

  3.參觀西瓜地,觀察詢問,豐富有關西瓜的經驗。

  教師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安排專人進行集體介紹,然後請幼兒自由觀察農民伯伯***阿姨***的勞動,邊觀察邊提問。

  邊觀察發現,邊完成記錄表的另外兩欄:答案和新發現。

  專門的介紹員對他們的種植地***暖棚種植、西瓜的營養價值、西瓜的經濟效益等***作了完整的介紹,幼兒邊聽邊做適當的記錄。然後請幼兒提問,介紹員做一定的解答。

  接下來我們來到大棚裡面,自由觀察,這是幼兒最投入、最喜歡的,在這裡,他們有了太多的意外發現和驚喜。

  他們看到一個奶奶在剪枝,就連忙問:“綠綠的枝條長得這麼好,為什麼要剪掉呀?”奶奶告訴我們:“枝條太多了,會吸收掉很多的營養,所以要剪掉一些,這叫整枝。”這時,奶奶順手把一個比拳頭小一點的西瓜也摘了下來,正好被樂樂發現,奇怪地問:“西瓜怎麼摘下來了呀,它還要長呢。”另外的孩子也湊過來說:“真是太可惜了。”奶奶笑笑說:“一棵西瓜上可以結出許多的西瓜,摘掉一些,另外一些就能長得又大又甜。”

  一位大媽手裡拿著花,正在那裡擺弄著,潔潔大叫起來:“哎呀,怎麼把花采下來了呀?”大媽一邊說一邊讓孩子們圍攏仔細看她:“這是人工授粉。”我假裝驚奇地說:“原來花也分爸爸和媽媽,讓他們相親相愛手拉手,才會結出西瓜寶寶來。”

  當他們發現西瓜一個個吊掛在那裡,又爭論起來:“西瓜不是長在地上嗎,怎麼長到樹上了呢?”我引導孩子仔細看,到底是不是樹,他們發現不是的,只是西瓜藤爬到了支架上,叔叔介紹說:“這樣的西瓜長起來會很好看,而且不會被地上的蟲子傷害。”

  在另外一個暖棚裡,幾個農民正在採摘、裝箱,我們趕緊跑過去,請他們介紹辨別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位爺爺倒是很熱心,很仔細地介紹了辨別的方法,最後,我想,反正接下來還要用西瓜開展活動的,還不如在這裡買一些西瓜回家,於是,孩子們在這些農民的帶領下,都去親自彈瓜聽聲,採摘了一個西瓜,高興、圓滿地結束了這次參觀活動。

  4.互動交流,分享各自探索發現的結果。

  利用記錄表進行分組討論交流。

  回放參觀時拍攝的照片,和幼兒一起回憶經歷,幫助幼兒梳理獲得的經驗。

  反思:

  讓幼兒說說關於西瓜的祕密和問題,幼兒就能更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因為經驗和問題是孩子對科學的興趣點,是科學情感體驗的開始,是對科學本身探索的開始。

  把幼兒帶到現實生活中去參觀、觀察、詢問,有利於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多方面的知識,提高觀察的興趣,帶著問題、帶著記錄紙去參觀,使活動更具有目的性,這是一種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將更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潛能。

  一次外出參觀活動,解決了幼兒心中的許多疑問。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去思考,在觀察中學習,在探索中尋求答案。可見,教師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教育資源,開發幼兒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