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傳說是什麼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那麼除夕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下面由小編帶去大家瞭解一下。

  除夕的傳說

  傳說古代有一隻四角四足,形貌猙獰,生性凶殘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它常到附近的村莊裡去找東西吃,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所以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或是在自己的家門前貼春聯。等方事來躲避惡獸——夕,之後他們又貼對聯,放鞭炮,“夕”再也沒有來過了。

  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裡躲避夕。

  這一年,村裡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並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裡的人來到了村後的竹林裡。由於冬季在竹林裡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麼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裡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少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裡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曾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裡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不用出來逃難”大家聽後都非常高興,紛紛問孩子該怎麼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的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行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後夕就從此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裡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於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裡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後大家就往火堆裡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裡硬闖,弄壞了很多東西,於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牆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於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捱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裡。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快往火裡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裡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裡扔起了竹節。由於是砍伐不久,溼溼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裡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裡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裡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裡,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除夕:臘月卅十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夕”的這一夜。

  紅布:如今的對聯。

  如今我們過年的很多俗語與習慣都來源於這個傳說:

  年初一: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後代子孫記得這個救了整個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後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 ,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歲: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待的過程。守歲就是守著碎竹片的簡稱。

  而除夕夜裡大家餓了,拿東西出來吃則演變成了我們齊聚一趟歡聲笑語如今的年夜飯。

  除夕的故事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永珍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除夕因常在夏曆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漢族民間最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奉祀。

  農曆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歲、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漢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2007年,除夕依《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正式成為中國法定節假日,2014 年,除夕依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進行調整,不再作為中國法定節假日。

  歷史記載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禁忌

  相傳,除夕之夜諸神要下凡領受人間的香火,為此民間有諸多禁忌。

  1、忌倒汙水、倒垃圾、丟棄雜物、隨地便溺;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到人。

  2、忌惡聲謾罵,大聲呵斥、小孩哭鬧;相傳這種態度對神靈不敬。

  3、忌諱打破碗碟;萬一打破了,就念叨“碎碎***歲歲***平安”化解。

  4、土家族人忌諱挑水,擔心驚動龍王,影響到來年的風調雨順。

  5、除夕守夜,燈要徹夜不滅,忌黑暗。

  6、禁忌開箱櫃,以免財物丟失。

  7、貼窗花、對聯剩下的漿糊不能留,否則來年日子會越過越糊塗。

  8、病人要暫時停藥,家裡年前煎過的藥渣一定要倒掉,不要留下;據說這樣才有利於來年的身體健康。

  9、 說話禁忌:“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眼;若不慎犯忌,要以吐唾沬、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