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抑鬱症會對害怕面對熟人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今天小編就為你詳細介紹,下面小編帶你一一瞭解!

  抑鬱症會對害怕面對熟人的原因

  當事人生活中的失落經驗,引發了潛藏在潛意識中童年生活失落經驗的痛苦,兩者互動作用,致使當事人在情緒上陷入了痛苦絕望的困境。個人童年生活中的痛苦經驗何以在成年後才發作為抑鬱症呢?按精神分析論對此一問題的解釋,童年生活中的失落痛苦經驗,對個體來說,始終未曾遺忘,只是由於每次回憶即帶來痛苦,故而被壓抑在潛意識中,暫時不做顯現而已。現實中的失落引起了潛意識中隱藏已久的童年的痛苦,新舊痛苦互動作用的結果,使當事人陷入了情緒的低谷。當事人為了減輕因現實情境中挫折所引起的痛苦,於是在心理上又產生一種防衛機制;將現實中使其失落的外在原因,在心理上轉變為內化,內化是指把造成他失落的外在原因歸咎於自己。當抑鬱症患者看見熟人,他們就會回憶起以前的事情。所以抑鬱症會對害怕面對熟人。

  抑鬱症是什麼

  抑鬱症是躁狂抑鬱症的一種發作形式,以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典型症狀。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根據對社會功能損害的程度抑鬱症可分為輕性抑鬱症或者重症抑鬱症;根據有無“幻覺、妄想,或緊張綜合徵等精神病性症狀”,抑鬱症又分為無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和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

  抑鬱症的成因

  1、遺傳因素

  大樣本人群遺傳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與患病者血緣關係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級親屬患病的概率遠高於其他親屬,這與遺傳疾病的一般規律相符。

  2、心理-社會因素

  各種重大生活事件突然發生,或長期持續存在會引起強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導致抑鬱症的產生。迄今為止,抑鬱症病因與發病機制還不明確,也無明顯的體徵和實驗室指標異常,概括的說是生物、心理、社會***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正因為抑鬱症目前病因不明,有關假說很多。

  抑鬱症的表現症狀

  1、抑鬱心境程度不同

  抑鬱心境程度不同,可從輕度心境不佳到憂傷、悲觀、絕望。病人感到心情沉重,生活沒意思,高興不起來,鬱鬱寡歡,度日如年,痛苦難熬,不能自撥。有些病人也可出現焦慮、易激動、緊張不安。

  2、消極悲觀

  抑鬱症的一個表現就是內心悲觀消極,對事物感到絕望,對於生活壓力不能負擔,覺得生無可戀,有強烈的自殺衝動。

  3、軀體或生物學症狀

  抑鬱病人常有食慾減退、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生殖功能低下和心境晝夜波動等生物學症狀,很常見,但並非每例都出現。

  4、食慾減退、體重減輕

  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多數病人都有食慾不振,胃納差症狀,美味佳餚不再具有誘惑力,病人不思茶飯或食之無味,常伴有體重減輕。

  治療抑鬱症的方法

  1、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

  憂鬱症病人首要之務就是要有“病識感”,諮商經驗豐富的長庚大學行為科學所助理教授楊啟正觀察,很多病人會否認、逃避、偽裝、拒絕,不願正視自己生病,但往往“愈掙扎,陷得愈深”。

  “有病一定要先治病,”具有臨床心理師資格的楊啟正叮嚀,不論是生理或心理疾病,先把症狀控制好,一旦穩定之後再加上其他的輔助治療方式。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自以為靠意志力就會好,只會使病情愈來愈嚴重,就像滾雪球,弄到難以收拾,就大事不妙了!

  2、停止問“為什麼是我”

  無時無刻想著“我為什麼會生病?”只會讓人更絕望、更不甘心。不必再問“為什麼是我”,你可能忽視問題已經很久,現在,你就是累了,病了,你的身體已經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到了需要停下來好好照顧它的時候了。

  3、憂鬱症不是羞恥的祕密

  憂鬱症病人常常不願讓別人知道自己生病,因為擔心被外界扭曲、貼標籤。但憂鬱症其實是因為大腦功能不穩定,就像是得了“感冒”或“腸胃炎”,一旦身體的狀況不好就發作了。

  “不必把這些負面看法照單全收,更不必隨著毫無根據的批評起舞,”寶安諮商中心心理師李葦蓉指出,病人應體認自己的“精神抵抗力”很差,的確就是生病了,需要靠專業醫療提供協助。如果當成祕密守住不說,獨自默默承受,反而更煎熬,因為你需要周圍更多的支援和協助。

  4、不用放大鏡自我檢查

  李葦蓉指出,憂鬱症病人習慣拿著“放大鏡”自我檢查,甚至動輒自認是失敗者,“千錯萬錯都是我的錯”,把所有的責任統統攬在身上。

  反省是好事,但結果要變成助力,而不是阻力。 “停止自責,也不要事事求完美,有時候,的確是別人的錯,”李葦蓉舉例,譬如大環境不佳造成投資損失、家庭社會支援系統不夠、老闆很“機車”??,並不是你不夠好、偷懶,或不夠努力,你已經盡了力,對自己可以交代了。

  5、饒了自己

  憂鬱症病人常會杞人憂天,對於未發生的事惶惶不安,而且老是想到最壞的結果。

  練習在每次心情沮喪的時候,先趕緊問自己:“到底是誰的事?”生活中其實只要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必插手別人的問題,例如婚姻幸不幸福、老闆加不加薪,至於天災人害這些老天爺的事,更是超過能力範圍,無從預測掌控,就把結果交給老天吧!

  6、改變“視盲”

  憂鬱會影響行為,而行為又會反過來滋養憂鬱的情緒,“我們在心裡迷了路,”一名曾罹患憂鬱症的醫學院女學生以文字描述情緒轉折,經常莫名其妙地哭泣、無力感、絕望和挫折感,而且,這種負面想法會漸漸擴散,包括對整個人生、社會,都產生莫大疑問。

  這名女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提醒,千萬不要把自己孤立起來,也不要把全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疾病,要多參與社交、建立人際網路資源。好的人際互動不但可以轉移注意力,好朋友對你善意的協助,更能讓你看到人生的光明面,對未來懷抱希望。

  7、關掉負面思考模式

  憂鬱症出現的“自動化負面迴圈思考模式”,往往把患者匯入錯誤方向,愈是急切地想復原,愈發現自己無能為力。當心情起了大霧,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坐下來 耐心等候”,政大心理系教授許文耀提醒,如果拼命攪拌,只會讓情緒變得更混濁,它自動會沉澱,等到霧散了,清澈的那一面自然就會浮現。

  可以用理性抽離的方法把自己剖開,感覺像是在看待別人的問題,以一個旁觀者的立場觀察它、記錄它、揣摩它,知道這一切終究會過去,也就不覺得有那麼可怕了。

  8、保持規律作息

  憂鬱是深夜裡的“黑狗”,不但掠奪你的快樂,還會影響身體,使你思緒紊亂,飲食、睡眠以及生活秩序變得毫無章法。就像你得了感冒,醫生會叮囑你要多休息、保持營養均衡。

  “睡得好”、“吃得好”、“按時服藥”是憂鬱症病人最需要遵守的三大原則,每天睡前服一顆抗憂鬱藥或助眠藥物,這沒什麼好難為情,並不丟臉,可以讓免疫、迴圈系統維持正常運作,身體機能恢復得快,病才好得快。

  9、善用身體氣壓計

  預測天氣的好壞需要靠氣壓計,身體各部位和情緒壓力有緊密的連結,並且會傳達訊息,你也可以利用“身體的氣壓計”來偵測自己的狀況。

  做法是,找一個你認為對壓力及困難反應相當敏感的身體部位,譬如肩頸、胸部或腹部,每天特別觀照它,留意它的變化,是否收縮、緊繃或不舒服,一旦發現狀況不佳,可用冥想、深呼吸、按摩、泡澡或其他放鬆訓練,幫助減輕解除壓力。

  10、不做“耗竭的漏斗”

  瑞典籍心理學家亞斯伯教授***Marie Asberg***曾提出一個“耗竭漏斗”的理論:情緒持續走下坡的人,通常也是那些最認真負責的工作者,他們會過濾生活中看似可有可無、滋養身心的活動,就 像一個往下漂流的漏斗,不斷流失可以儲備能量的休閒娛樂,讓生活圈變得愈來愈小。但更多的負擔與壓力導致心力耗損的情況更嚴重,當漏斗愈來愈狹窄,一個人 就愈有可能崩潰或耗竭。

>>>下一頁更多精彩“抑鬱症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