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有什麼風俗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九個,一般在陽曆的6月5日前後。芒種時節天氣開始炎熱,也是農村最忙的時候。芒種日女子做新麥食品,送給父母,以示探望和祝福。習俗主要有煮梅、送花神、安苗、打泥巴等。俗話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因而要注意防署,多喝水,多吃清淡的食物。你知道嗎?

  芒種有哪些習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道:“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就是說,大麥、小麥等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稠等農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農諺說“芒種芒種,忙忙種”,正道出了芒種的重要性和人們的忙碌。芒種的民間習俗主要有煮梅、送花神、安苗、打泥巴等,此外還有一些飲食習俗。

  芒種前後,長江中下游一帶往往持續陰雨,空氣潮溼、天氣悶熱,因而各種物品容易發黴,人們把這段時期稱為“黴雨”季節。這時間又正是黃梅成熟的時候,人們為了吉祥,把“黴雨”又稱做“梅雨”。

  因為黃梅非常酸澀,直接吃味道不佳,往往需要加工後再吃,而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黃梅煮熟了吃,於是農家就有芒種煮梅的習俗。

  |送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安苗

  芒種安苗習俗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時氣候開始炎熱,是消耗體力較多的季節。在飲食或烹調菜餚時加點醋,不但可增加風味,且有保護維生素c及殺菌功效。

  芒種詩:

  《時雨》 宋 陸游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溼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梅雨七絕》宋 范成大

  乙酉甲申雷雨驚,乘除卻賀芒種晴。

  插秧先插蚤秈稻,少忍數旬蒸米成。

  青梅煮酒論英雄:芒種有哪些風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故而,“芒種”也稱為——“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那麼全國各地到底有哪些習俗是關於芒種的呢?

  1、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芒種時節有煮梅的食俗,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經有了。正月開花的梅樹在此時已經結出梅子。由於梅子味道酸澀,很難直接***,所以需要加工後才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或用糖與晒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也有用鹽與梅子一同煮或用鹽與晒乾的青梅混拌均勻使梅汁浸出。我國北方產的烏梅很有名氣,將其與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製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湯。如果在裡面加入桂花滷然後冰鎮後再飲,則味道更佳。青梅具有多種營養保健功能,但青梅鮮果酸澀,需加工食用,這便是煮梅,而最有名的煮梅典故莫過於“三國”裡的“青梅煮酒論英雄”了。這也是大多數都熟知的典故。

  2、送花神

  芒種在農曆五月前後,百花開始凋殘,舊時民間會舉行“送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感激。在明清時期,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要迎花神,而到芒種時,已經是農曆五月,這個時期已經過了花開時期,群芳搖落,百花凋零,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花神餞行,以示感恩花神給人類帶來的美。

  3、掛艾草

  古時門楣懸艾草,為的是驅趕蚊蟲。又因為此節氣正逢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前後,家家戶戶在門楣懸掛菖蒲,藉以避邪驅毒。

  4、皖南安苗節或者浙江開犁節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浙江一些地區有“開犁節”,在芒種當天舉辦。當地流傳著這樣的傳說:牛是天庭的司草官,因為同情人間饑荒,偷偷播下草籽,結果導致野草瘋長,農田被野草淹沒使農人無法耕種。上天為了懲罰牛,令其下凡犁田,直至今日。

  5、晒蝦皮

  在芒種時節,沿海一帶的漁民即忙於晒毛蝦。因到了芒種季節,毛蝦正值產卵期,體質正肥,肉質正實,營養價值更好。人們將芒種期間晒成的蝦皮稱之“芒種皮”。

  不過,由於全國各地風俗差別很大,風俗不一。但是無論如何,芒種是個農業特色極具突出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