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有什麼風俗活動
祭灶,是一個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那麼,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來為你介紹祭灶的文化內涵。
新年的味道是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就開始濃郁起來,按照中國傳統習俗,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當地民間有傳說,灶王爺整天守在鍋灶前,吃香的、喝辣的,還監視婦女的勤懶和飯菜的好壞。每年臘月二十三日,灶君上天庭向玉帝彙報人間一年來的各種情況,而且經常添油加醋、說東道西。這樣一個得罪不起的神靈,老百姓對其甚是敬重。
因此,祭灶神,是老百姓向灶爺討好的活動,祭灶也成為一項傳統的文化活動。過小年時要先準備好供品,群眾早早製作了四角供兒或者燒餅,也有用水果、趕集買的糖果等代替。到了晚上吃罷飯後用紅公雞活獻於灶前,作為灶君上天的坐騎。供品一般為10個供兒,3雙筷子,取圓滿之意,即灶君給玉帝的彙報能令主家滿意。也有些地方的供品為12個燒餅,代表十二個月份,遇到閏年則為13個。祭灶時先燒香,再吊表,還要跪著說“二十三,灶王老爺上天,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上天只說全家好,回宮多帶金銀寶”之類的吉祥話,吊完表後,行三跪九拜大禮恭送灶王上天。等到了除夕再將灶神迎回。
臘月二十三過後,人們上街趕集買回新的灶神畫——灶神全家福畫像,但這裡有一個忌諱,即不能說“買”灶神,而要說“請”灶神。到了除夕這天,將灶神畫貼於灶前,放上供品,點蠟燒香叩拜,再說一些“過年了,請灶爺老人家回家來,請向上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吉祥平安”之類的話,反映了人們樸素的生活願望。
祭灶的文化內涵
灶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之神,亦稱灶王。祭灶,是一個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我國春節,一般從祭灶揭開序幕。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灶糖,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可見祭灶預示著忙了一年的遊子要提前趕回家,在祭灶前與家人團圓。
祭灶這天,家長總會再三囑咐小孩子不能打碎碗碟惹灶王爺生氣。祭灶神的儀式多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在灶臺上擺上灶糖。禱告完後,還要拿出一根灶糖放到火上燒成糖稀,然後糊住灶王爺的嘴。最後,還要把灶王像從牆上揭下來,拿到院子裡燒成灰,並放上一掛鞭炮,叫“送灶王爺上天”。
祭灶的由來
農曆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夜,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日子。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秦朝。民間流傳著“灶王爺是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夜晚上天庭向玉帝述職,初一日五更時分回來歸位,就算是完成了一年的彙報工作”的說法。舊時百姓就在此時進行祭灶活動。
祭灶儀式往往在晚上開始。當夜色降臨時,以往的此時,農村大地已是萬籟俱寂。但在祭灶節的夜晚,只要是與祭灶有關的事,人們總是儘量去辦,大家都渴望過一個熱熱鬧鬧的祭灶節,期待來年五穀豐登、四季平安。村裡十分熱鬧,鞭炮齊鳴、震耳欲聾,伴隨著一陣陣歡笑聲,形成一曲激昂動聽的交響樂,在村子上空久久迴盪。這時候,忙碌了一年的一家人輕鬆愉快地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著那酥甜的祭灶糖,回首一年來的難忘片段,暢想來年的美好生活。
在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拼圖中,祭祀文化佔據著主要的一角。祭灶更是辭舊迎新的獨特文化活動,反映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人民的心態,反映了他們對土地的眷戀,對生命的愛護。反映了他們的“忠”“義”“孝”,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