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鼻祖是誰

  日本茶道是受中國的影響由中國傳去的,那你知道日本的茶道鼻祖是誰呢?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日本茶道的鼻祖

  無準師範畫像

  據《徑山史志》等史料記載,無準師範“淳祐九年***一二四九年***三月十五日,親書遺表遺書,並對弟子囑後事。至十八日黎明,索筆書偈而逝。三月二十七日,其弟子遵師命,奉其全身葬於萬年正續院之側。”萬年正續院為徑山萬壽禪寺下院,位於今天的西安寺村。趙大川等人收藏有明清時期的徑山萬壽禪寺、萬年正續院地圖。

  據《餘杭縣誌》等史書記載,無準師範***一一七七年至一二四九年***號稱“天下第一宗師”,南宋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年***,他奉宋理宗詔書,主持五山十剎之首徑山禪寺法席。當時,日本、韓國的高僧們紛紛來華求法,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日本高僧圓爾辨圓。

  南宋端平二年***一二三五年***,圓爾辨圓登上徑山,拜謁無準師範為師。無準師範不僅傳授圓爾辨圓佛法,還傳授了中國的茶葉種植、茶葉炒制、茶葉烹煮、品茶問禪、紡織、製藥、打麥面、做豆腐等中國文化。

  宋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年***,圓爾辨圓掛足七年後,辭別無準師範,重返故鄉,建立了日本東福寺,徑山也成了日本臨濟宗之源。他依據徑山茶宴和大宋國《禪苑清規》,制訂了《東福寺清規》。元明以來,日本僧侶來徑山參謁者相繼不絕,中國徑山茶宴儀式等禪茶文化逐漸發展成日本的茶道,無準師範成為日本茶道的鼻祖,徑山則是中日韓禪茶交流的聖地。

  日本茶道宗師

  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一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採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菴。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菴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菴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慾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闢了茶禪一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一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髮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就是武野紹鷗***公元一五零二~一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

  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一五二二~一五九二年***,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一般大眾所接受,從此結束了日本中世茶道界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千利休還將茶道從禪茶一體的宗教文化還原為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他不拘於世間公認的名茶具,將生活用品隨手拈來作為茶道用具,強調體味和“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係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淨;“寂”就是凝神、摒棄慾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謂“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鑑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