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茶文化的功能的論文

  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其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現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

  摘 要: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樣,以其特有的功能和影響力助推著茶業的發展。本文提出,現代茶文化和以往社會中特徵相對穩定的茶文化有所區別,主要表現出其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審美功能。

  關鍵詞: 現代茶文化 功能 文化產業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茶不但對經濟起了很好的作用,是一大文化產業,而且成了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並逐漸形成了燦爛奪目的茶文化,成為社會精神文明的一顆明珠。

  一、何謂茶文化

  要了解茶文化,就得先了解茶葉發展的現狀。中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開始飲茶的國家。茶是中國的國飲,飲茶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國與國間隔絕狀態的打破,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強,茶葉傳到了世界各地,各國人民競相飲茶,雖然飲茶方式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飲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茶葉在當今國際經濟一體化中對全世界人民的日常生活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茶葉也成為了當今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當今世界主要產茶國是中國、印度、斯里蘭卡、印尼、肯亞、土耳其等國,這幾個國家茶園面積之和就佔了世界茶園面積80%以上,而每年世界產茶量的80%又在亞洲,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

  事實上,茶經濟發展到相當程度之後,才有茶文化的形成。唐宋時期是中國茶業史上第一個興盛期,茶業經濟興旺繁榮,茶文化迅速形成、發展、成熟,唐宋時期茶文化奠定了我國茶文化的基礎。近些年來,中國重新掀起了茶文化熱。人們認識到,中國茶文化不僅內涵豐富,具有精神薰陶、禮儀社交、藝術欣賞等價值,而且承載了中國悠久歷史,是兩千年來中國茶業發展的積澱。當今中國,對茶文化的關注達到空前高度,各地也都在紛紛挖掘中國古代茶文化的深刻內涵,特別是產茶區將本地茶業發展與茶文化緊密聯絡起來,從而增加產品文化價值,增強產品競爭力。王玲先生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提出:“茶不僅是以其歷史悠久,文人愛好,詩人吟詠而與文化‘結親’,而且它本身就存在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茶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這樣一整套道道地地的‘文化’。”因此,中國茶文化,可以界定為以茶業經濟活動為基礎,又與美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民俗、養生等純精神領域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博大精深的特殊文化。中國茶文化包括茶專著、茶詩、茶詞、茶歌、茶賦、茶字畫、茶文學、茶藝、茶道、茶禮、茶俗、茶業***包括茶經濟與文化***與社會不同階層經濟文化生活相碰撞而出現的茶館文化等內容,除此之外,風靡當今現代社會的各種各樣新式茶飲品也為傳統茶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茶文化本身就具有經濟與文化兩方面的內容,因此,茶文化的發展過程不僅是茶文化自身內涵與外延不斷擴充與完善的體現,而且是茶經濟活動在社會各個階層中不斷推廣,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相結合,不斷促進茶經濟發展的過程。

  二、現代茶文化的功能

  伴隨著我國的現代化程序,社會在很多方面己經表現出和傳統社會非常不同的特徵,這一點在茶的領域也不難找到。我們有理由認為影響茶文化形成和發展的諸多因素都發生了變化,茶文化的物質層面、行為層面在現代化的程序中出現了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特徵,即使觀念層面也在與新的價值取向衝撞的過程中出現自我改造,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應該和以往社會中特徵相對穩定的茶文化有所區別。其功能主要有以下幾種。

  1.經濟功能。首先表現在能提高茶產品的文化含量,增加其附加值。文化附加值,是產品實體之外的附加因素,它利用大眾的某種文化心理,藉助與之契合的人、事、物,給自己的產品定性定位,從而提高產品的價值,增加產品的文化色彩。產品是暫時的,文化是永恆的。茶雖然是一種飲料,但由於文化底蘊的存在,其產品附加值要大於其他同類產品,如在福建舉行的烏龍茶茶王賽評出的“茶王”拍賣時,100克茶葉可賣到幾萬元乃至十幾萬元的價錢。茶是一種物質產品,但茶文化的存在,使人們在消費茶葉的同時感覺是在消費一種文化,得到心靈的滿足、美感的享受,因而願意付出更多的金錢購買。其次表現在其促銷功能。茶葉是一種消費品,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類的需要按其強度不同可依次排列為五個等級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當人們的基本生理需要都尚未得到滿足時,是不會注意消費的文化品位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後,心理需求所佔的比重就會大大提高。人們注重的不再僅僅是商品的物質價值和價格,更多注重的是商品的文化價值。茶文化的存在使茶在實用功能上增加了心理功能,它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或者能體現消費者的個人身份和地位,因而能促進茶葉的消費。

  2.社會功能。在傳統農業社會中,精英階層的價值觀念與教養訓練常強調內在修養與自我抑制,以減少與他人或外物的衝突。傳統的中國知識分子相當強調“虛靜”***收斂內聚***。因此在農業社會的茶文化中,飲茶的過程又被賦予完善內在人格,修身養性的功能。傳統的茶文化精神體現的是茶“沖淡閒潔,韻高致靜”的特徵。生活在現代工業社會的人,重視外在的行動與作為,尤勝於內在的沉思與冥想。他們講求快速行動,以把握時機和追求效率。現代都市的茶藝館接待的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是商務人員,他們選擇茶藝館也主要是作為商務洽談的場所。與以往相比,人們喝茶而進行冥想思考的頻率降低了,即使喝茶也可能是有目的的外在行動。再有,在傳統社會中,強調維護家族內部和諧和與他人維持和諧良好的關係。這一點應用於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表現為民眾生活的以茶敬客、以茶敦親,不少流傳下來的茶俗就是將茶作為和睦親友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社會取向相對弱化,個人取向逐步增強,家族和他人對個體的影響降低,人們喝茶用以親睦親友的目的讓位於喝茶以保健、益智、休閒,參與茶文化活動以放鬆娛樂。

  3.審美功能。中國的審美觀點認為,味覺具有審美感知功能,甚至美感能夠源於味覺。中國人的味覺發達,酒文化、茶文化、烹飪藝術歷史悠久,影響深遠。中國人對美的認知總是同生活必然聯絡起來,美的把握離不開人的“知覺”、“頓悟”、“神會”,認識美、領略美不獨依靠個別器官,更重要的是依賴五官的協調整合和通感。中國人的這種審美習慣不僅促成茶葉的自然口味演化為文化口味,而且造就了中國人對茶的評價講究外形、香氣、湯色、滋味多重因素綜合的習慣。中國人的這種審美習慣的養成有其生物基礎,也有數千年曆史延續的積澱,具有相對穩定性。因此,即使在現代社會,人們認識茶葉也仍會從潛意識裡服從感官直覺、想象,會不自然地接受古代關於茶的品質、茶與人生、茶與宇宙觀念的很多看法,而且這一現象還將在相當長的時間記憶體在。如果一體兩面地看待這個問題,那麼它的好處就在於為現代人自然地繼承傳統茶文化的優秀部分提供了可能,而不在於它可能從某種程度上妨礙人們接受用理性、客觀、實踐檢驗的方式認識茶葉和茶文化。

  三、結語

  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資訊,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功能。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不僅覆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而且跨越國界,廣交天下賓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陳文華.中國茶文化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范增平.茶文化在茶葉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意義[J].農業考古,2006,***2***.

  2

  中英茶文化的內涵

  【摘 要】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東方茶文化的發源地。英國茶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積澱著深厚底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英國茶文化。遠隔千山萬水的兩個國家孕育出了各有千秋的茶文化,本文擬從物質、精神、語言三個層面出發,針對中英茶文化的內涵進行梳理,力圖為中英兩國茶文化交流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英 茶文化 物質 精神 語言

  【中圖分類號】TS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92-02

  作為飲用人群最廣泛的飲料,茶成為世界各國人民重要的飲品。在慢飲細酌之間,茶與文化產生交集。不僅實現了物質享受的審美昇華,也彰顯著特定民族、特定地域人民的精神取向。“中英茶文化表現形式的不同根源於兩國各自不同的社會歷史和社會發展軌跡。中國長期以來穩定的農業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英國具有先驅意義的工商業社會發展模式也決定了兩國的茶文化的內質具有截然不同的內涵。”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種植茶葉、飲用茶葉和利用茶葉並不等同於茶文化,茶文化的生髮與凝定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於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

  一 中英茶文化的物質內涵

  1.“茶之煮”

  從物質層面而言,茶葉烹煮方式的不同也是中英茶文化重要的區別之一。中國人對茶與水的理解完全基於“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而英國人不僅要求不同的茶葉用不同的水來烹煮,對於水的選擇、水溫的確定都有著嚴格的要求。誠如張大復所寫:“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出於對茶的深愛,中國人將水分為山泉之水、河溪之水、井中之水若干層級。對比於中國人在烹煮茶葉時對水近乎病態的要求,英國人則簡單的多——燒沸即可。導致這種差異的根源在於中英兩國“茶之造”的不同:中國人整體偏好綠茶,為品味到茶葉的清香、甘洌,自然是對水有嚴格的要求;英國人喜好紅茶,又在茶中加入各類茶品,也就無從談及對水的要求了。

  2.“茶之器”

  “茶之器”涵蓋三個方面的事物:製作茶葉、儲存茶葉、烹煮茶葉的器具,本文所論述的主要是烹煮茶葉的器具。由於飲茶已成為中英兩國人們日常生活中較為重要的內容,對於烹煮茶葉的器具自然格外講究。

  在中國歷史上曾先後出現過不同材質的茶具,從早期的陶器到後來的金銀器,以及盛行於民間和宮廷的瓷器,中國人在追求最優茶具的道路上從未停止過自己的腳步。“中國茶類豐富,各民族和地區的飲茶習俗也多樣化,茶具的具體配備也各有差異。加上這裡還包含有個人的愛好與品位也大都不一。先看主茶具,它有茶壺、茶船、小茶杯、杯託、茶盅、蓋置、茶碗、大茶杯、蓋碗、沖泡盅和沖泡器、水注。輔助用品有奉茶盤、茶巾、茶盤、泡茶巾、茶匙、渣匙、茶荷、茶針、茶著、計時器。備水器有煮水器、保溫瓶、水盂、水方。備茶器有茶樣罐和茶甕。”

  英國人對茶具的講究稍顯簡易。由於茶葉是17世紀傳入英國的,正值大英帝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強大的國力在為英國人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讓他們格外鍾情於銀質餐具和骨質瓷杯,而英國獨特的天氣則造就了他們在陽光暗淡、陰冷潮溼的下午相聚飲茶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物質上貴族化傾向明顯的活動,下午茶在英國社會被賦予了典雅高貴的外衣。

  二 中英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1.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中國人對茶的理解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而營構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茶文化傳統。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農耕文明,“重本抑末”的思想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強調“天人合一”,只有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取得良好的收成,才能獲得自然對人類的回饋。其中,佛道兩家對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各有貢獻。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認為茶具有“返璞歸真”的品格。因此,人們通過品茶不僅可以獲得感官的享受,甚至可以達到迴歸自然的人生境界。尤其是中國傳統儒家士子遭受了仕途、人生的挫折後,他們渴望獲得精神的慰藉、找尋心靈的家園,被道家思想賦予了獨特內涵的茶文化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重要的寄託方式之一。

  對中國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凝定產生深遠影響的還有佛教思想。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較晚,早期的僧侶多從事農業勞動。在種植茶樹的同時,對於茶的烹煮、品酌自有心得,逐漸生髮為具有特色的茶禪文化。佛教是將種茶、製茶、煮茶、品茶視為修行的方式,這正是茶禪的精髓所在。“茶使人類精湛思想與完美藝術得以萌發創造。茶禪文化可以興、觀、群、怨,小至怡情養性、應對進退,大至國際往來、文化交流,成目前改革開放、淨化人心、啟迪智慧之所必需,亦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之所當務。”

  2.英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

  英國人對茶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英國社會獨特的文化背景基礎之上的,不同於中國文化倡導的“天人合一”,以商業文明和海洋經濟為基礎的英國更傾向於“天人相對”。英國文化的源頭是古希臘文明,在對自然的征服和探索中不斷前進。他們更渴望改造自然,也更為鍾情於發酵的紅茶。時刻強調個人中心主義的思維特點也在英國茶文化中得到了體現,作為英國下午茶主力軍的英國主婦還會積極邀請朋友到家中享受下午茶的歡愉,英國茶文化並不強調集體化的精神取向,更側重於個性化的精神滿足。

  三 中英茶文化的語言表達

  1.中國的“茶語”

  中國人對茶的偏好首先表現在“茶”作為飲品迎合了上至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的需求,被稱成開門七件事之一。由此可見,中國人是將茶視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作為一種從日常生活中誕生的必需品,茶被賦予了更為平民化的情感色彩。不同於日常生活對茶的情感定位,中國文人也將其作為“琴棋書畫詩酒茶”之一,這就使得中國茶文化的“茶語”被賦予了貴族化的情感。作為體現文人精神品味的物化形式,茶不僅具有典雅、高貴的文化品格,更被視為具有“六藝”之旨。“所謂茶通六藝,是指飲茶可以富琴思、曉棋妙、增書香、添畫韻、醒詩魂、解酒困、品花香。可見文人雅士對茶是青睞有加,賦予茶這個植物的樹葉、清苦的湯水以鮮活的生命和高雅的品位。”

  當茶被視為精神的調和劑進入中國文人的視野,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人格。隨著中國文學的發展,茶也被文人納入到文學創作中:品茶之詩、賦茶之文的出現標誌著中國文學中“茶語”的生髮。自晉發軔,中國文人對茶的詠歎就不曾中止。隨著中國人飲茶方式的演變,中國文學中的“茶語”也逐漸變化。《詩經·穀風》中的“誰謂苦茶,其甘入薺”正是中國文學最早論及茶的明證,這時的茶尚處於“多識於鳥獸草木蟲魚之名”的階段;隨著文人們對茶的認識逐步深入、對茶的情感逐漸深厚,茶已經被視為傳達情感的重要載體而不斷衍化。

  2.英國的“茶語”

  在英國文學歷史上,對茶表達摯愛之情的詩人還有彼得·安東尼·莫妥、雪萊等。尤其以雪萊對茶的歌頌最為著名。他寫道:“The liquid doetors rail at,and that I Will quaff in spite of them,and when I die We’ll toss up which died first of drinking tea.”能夠將茶視為自己生活的寄託,甚至可以達到至死方休的程度,在世界文學的歷史中,恐怕只有雪萊了。這般的狂熱正是英國人對茶之嗜好的最佳註腳。

  參考文獻

  [1]王霓.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文史哲,2011***34***

  [2]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55

  [3]孟丹.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0:22、33

  [4]弗·詹姆遜.快感:文化與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20

  [5]吳立民.中國的茶禪文化與中國佛教的茶道[J].法音,20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