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纏絲勁的好處

  太極拳纏絲勁是太極拳的精華,是太極拳區別於其它拳種的重要標誌之一。太極拳,纏法也,纏法如螺絲形運於肌膚之上,纏絲者,運中氣之法門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有一種人體運動方式,如:屈伸、蹲起、騰落、俯仰,好象是翹翹板在一上一下的,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物理學上的槓桿原理。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被廣泛應用的,還有另外一種人體運動方式,比如:我們雙手一正一反、朝不同的方向去用力擰乾溼毛巾,以及螺絲釘被擰進木板,衝擊鑽通過旋轉打穿牆壁,子彈經過來複線螺旋而出等等,這些就是螺旋原理。人們通過日復一日的實踐和總結終於發現:槓桿力和螺旋力的組合,可以產生更大的功效,並具有超強度的穿透力和破壞力。

  當槓桿力和螺旋力的組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時;華夏先祖發明創造的太極圖,也就是為了便於說明、諸多類似的各種現象。圖中陰陽並存,就好比是槓桿,陰陽魚則更像是在螺旋的意思。而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傳統陳家溝太極拳”,就是通過拳術的方式,在巧妙地表現中華民族悠久的太極文化;其中的精華——纏絲勁,是完全依據太極圖的原理在執行,所以是最科學的人體運動方式。也正是因為如此,國外友人早已美譽此項運動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五大發明。

  要想真正認識纏絲勁,首先,就得了解人體的經絡。經絡是中醫的說法,西醫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因為,解剖後的人體是找不到經絡的。難道人體真的就沒有經絡嗎?是不是中醫界在故弄玄虛呢?其實不然,人體確確實實是有經絡的。這個所謂的經絡,就是血管、筋脈、韌帶、肌肉、骨骼、關節等等之間的空隙;而穴位,就是血管、筋脈、韌帶、肌肉、骨骼、關節等,集中或者不完全集中的交匯地方;因此,才有小穴、大穴、死穴等要害之分。

  要想真正認識纏絲勁,其次,還要了解人體的氣血。人體的內氣,是有先天與後天之分的,二者合稱為“中氣”。先天之氣秉受於父母,是人的根本元氣;後天之氣,是指大自然之氣和水谷生化之氣。“中氣”居人體的丹田部位,又稱為“丹田氣”。中醫指出:氣催血行。所以,人體每天二十四個小時的每分每秒,血液都在身體內周流;如果氣血流動滯緩,疾病就會叢生。因此,中醫上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纏絲勁在人體內,是隨著經絡、血管、筋脈等等的曲線去執行的。大家可以自己在手臂上,去查尋一下自身的血管、筋脈,你會發現它們是忽隱忽現的、一下子就不見了蹤影。這正好說明,人體的血管、筋脈都是隨著筋骨在走曲線;那麼,血液在人體中走的也就是曲線。所以,經常練習纏絲勁是可以疏通經絡,引導血液周流的;並能使氣血永不滯緩,人也就不會生病,身體強健,精力還自然充沛。

  纏絲勁的肢體外形表現是:拇指向內旋轉為逆纏,反之為順纏;腳尖外擺是順纏,反之為逆纏。練習時,周身要在鬆活柔順而又靈敏協調的狀態下,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以“丹田”為核心,用“中氣”去催動軀幹和四肢進行螺旋纏繞,從丹田纏至指梢皮毛,再從指梢皮毛纏繞回歸丹田。其中旋脊轉腰、旋腕轉臂、旋踝轉膝,必須節節貫穿、一動即纏、互為傳遞,並相合相隨、迴圈往復;如此,才能練成運動走螺旋的“纏絲勁”。由此可見,體育運動中單純的直線、槓桿或者螺旋就是不完整的“勁”了。

  文要懂字,武要懂勁。纏絲勁只有通過科學地訓練,才會在人體內產生的。武術界還有個說法:千招易得,一勁難求。這個勁,也是指“傳統陳家溝太極拳”中,那包含了槓桿原理和螺旋原理的纏絲勁。《陳氏太極拳圖說》曰:“太極拳,纏絲法也”。陳鑫還提到了進纏、退纏、左右纏、上下纏、裡外纏、大小纏等等百般纏法,其實,就是在強調順、逆纏絲而已;因為,太極拳的每招每式,也就是順纏和逆纏、在進行著各種不同的組合。因此,當代著名青年武術家——張東武老師,常常提醒海內外的廣大學員和弟子:不明白纏絲勁就練不好太極拳。

  其實,自然界也就是由內與外、左與右、上與下、矛與盾、快與慢等等,陰陽並存的概念組成的。我們若細心觀察體會的話,生活中簡直就是無處不太極啊!因此,人們若能夠理解掌握了纏絲勁法,並把它充分合理地利用起來的話;那麼,在體育上是可以提高運動成績的,在醫療保健上是可以多些康復機率的,而在物理上對力就有了更多的掌控,在面對人生時也就能夠理智得多,在認識自然萬物時就會更清晰明瞭啦!所以說,太極是源於生活並能服務於人類的,其中的纏絲勁,就是空前絕後的至尊貢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