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口才

  在漫長的社會發展程序中,口才作為一門藝術,被天下學者、志士沉醉於其中。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資料,供你參考。

  口才:《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為:名詞說話的才能。有口才的人說話具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等特徵。有學者將口才更加明確地進定義為:在口語交際的過程中,表達主體運用準確、得體、生動、巧妙、有效的口語表達策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語表達的藝術和技巧……目前而言,立足於運轉高速的現代生活,口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著比文才更重要的作用,更符合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受人們重視。

  口才:口才就是口語表達的才能

  簡單的說,口才就是口語表達的才能,或者說是口語表達的藝術和技巧。具體的說,口才就是在各種口語交際實踐活動中,表達主體運用準確的、得體、恰當、有力、生動、巧妙、有效的口語表達策略,達到特定的交際目的,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語表達的藝術和技巧。但是,在生活中,有人以為有了才幹即使沒有口才,也可以達到成功的目的。但有了才幹兼口才的人,他的希望更多,因為你的才幹,可以從你的言語談吐之間加以充分的表露 ,使你成功的機會更多。有些人卻誤解了口才的內涵,他們或將巧舌如簧、耍嘴皮子,或將誇誇其談、譁眾取寵,或將強詞奪理、無理詭辯與口才聯絡在一起,片面認為口才只是口語表達的方式,方法。這就是與口才的真諦大相徑庭了。口才實際是是以綜合的的學問,是一們藝術。一個具有卓越口才的人,往往同時具有敏捷的思維、清晰的思路、淵博的知識、出眾的智慧、機警的反映、高超的口語表達藝術,尤其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些也是口才作為一們藝術的集中反映。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會發現,口才在社會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中的擢用是不容質疑的。古語說的好:“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在漫長的社會發展程序中,口才作為一門藝術,被天下學者、志士沉醉於其中。湧現了無數個著名的演說家,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在西方社會,演說更是成為各國社會名人的一個顯著特徵。象馬克思、列寧、林肯、丘吉爾、戴高樂、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魯迅、聞一多等都是當時傑出的演講家,留下了許多另後人反覆傳誦的佳作。

  現在,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了二十一世紀,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活動空間越來越大,由此而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頻繁、更緊密,口才在社會發展和人的自身發展中的作用越發重要起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方一些人將舌頭和原子彈、金錢並提,稱之為“三大威脅力量”;現在,又將舌頭與美圓、電腦視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這就是足以證明口才的地位和作用已被推崇到何等驚人的高度!

  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我們大家都知道,美國的總統競選,與其說是各方勢力的較量,不如說是競選總統總統的個人演說才能的“大比拼”,最後勝利者的演講能力和口才水平都是令人稱道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隨時都可以看到,那些能在各種場合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才學、才華的人,恰恰是那些能說會道的、能言善辯、伶牙俐齒、出口成章的人。為什麼?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他們有一副好的口才!當今社會,競爭越來激烈,生活在這個社會裡,我們怎樣才能輕鬆自如的在工作中交談、在政治上辯論、在學術園地裡爭鳴、在經濟戰場上馳騁,在生活中盡情地揮灑和展現自己的才華,真正地去體驗自我、實現自我。做到這些,除了應具有豐富廣博的知識外,好要有把知識表達的出去的才能,也就是要有一個能把自己知識“送”出去的口才。一個人即使是滿腹經綸,但是卻木納寡言,可謂“茶壺裡的餃子--有貨倒不出來”,這樣的人是極不容易在社會發展中存在和發展的。因為他們不善於去表現和“推銷”自己,就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很多機會。

  由此可以看出,口才不僅在社會發展中居於重要作用,而且也是現代人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然而,優秀的口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依賴於我們每個人後天的刻苦學習和鍛鍊。

  口才,確實是人類生活中最難能可貴的藝術或技術。我們看到,一百個人能有幾個人長於口才呢?少數人有口才,有口才可以說出於天才,但大多數人有口才,卻是出於常常訓練的緣故。說話也是一種技能,只有通過強化訓練才能精通掌握,練習是成為口才高手的手段,傳授要重學施教。

  口才:相關故事

  口才並不是一種天賦的才能,它是靠刻苦訓練得來的。古今中外歷史上一切口若懸河、能言善辯的演講家、雄辯家。他們無一不是靠刻苦訓練而獲得成功的。美國前總統林肯為了練口才,徒步30英里,到一個法院去聽律師們的辯護詞,看他們如何論辯,如何做手勢,他一邊傾聽,一邊模仿。他聽到那些雲遊八方的福音傳教士揮舞手臂、聲震長空的佈道,回來後也學他們的樣子。他曾對著樹、樹樁、成行的玉米練習口才。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少年時曾患有口吃病,但他不被困難所嚇倒。為了克服口吃,練就口才,他常常朗誦、慢讀課文,為了準確發音,他對著鏡子糾正嘴和舌根的部位,嚴肅認真,一絲不苟。我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演講家蕭楚女,更是靠平時的艱苦訓練,練就了非凡的口才。蕭楚女在重慶國立第二女子師範教書時,除了認真備課外,他每天天剛亮就跑到學校後面的山上,找一處僻靜的地方,把一面鏡子掛在樹枝上,對著鏡子開始練演講,從鏡子中觀察自己的表情和動作,經過這樣的刻苦訓練,他掌握了高超的演講藝術,他的教學水平也很快提高了。1926年,他年方30,就在毛澤東同志主辦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工作,他的演講至今受到世人的推崇。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不僅有超群的數學才華,而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辯才”。他從小就注意培養自己的口才,學習普通話,他還背了唐詩四五百首,以此來鍛鍊自己的“口舌”。華羅庚先生在總結練“口才”的體會時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