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選擇鏡頭的技巧

  千萬不要以為有了一部單反數碼相機就能拍出那些迷人的好照片了,除了高超的攝影技巧外,鏡頭的選擇同樣重要。選擇正確的相機鏡頭將為你的拍攝提供更大的便利與更為廣闊的創作空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分享給你們!

  一般來說,初買單反相機的攝影愛好者,大都熱衷於配齊18-200的全焦段,以求在未來的拍攝中不放過任何一個好角度。事實上,這種觀點是一個嚴重的誤會,且不說拍攝中沉重的專業鏡頭所帶來的體力消耗,換鏡頭時的手忙腳亂,更重要的是變焦鏡頭所帶來思維上的懶惰,使得攝影者忽視對鏡頭感的培養和攝影語言的提煉,嚴重影響攝影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根據市場的需求,很多所謂“一鏡走天涯”的鏡頭應運而生,比如18-135mm,甚至18-200mm,似乎輕便又省去換鏡頭的麻煩,但很多大變焦鏡頭使用者往往會發覺,使用此類鏡頭,會感覺自己的拍攝水平一直停滯不前,視覺乏味而難以突破,後果往往是對攝影熱情喪失,問題出在了哪裡?

  變焦與定焦

  如果我們見過一個拿定焦,一個拿變焦的人同時在拍照,會發現他們的拍攝行為截然不同,而且最後觀看照片,往往發現持定焦者能獲得更多的觀看角度和可能。

  此中的奧妙或許就在於,持變焦的人,選定一個角度之後,就會站定不動,然後不停旋轉手中變焦環,或者在不停更換自己的鏡頭,往往懶得再走動一下。這種情況裡面,事實上不管換到哪個焦段,拍攝的角度都是單一的,固定的。長期保持這樣的拍攝習慣,會使照片風格和語言越來越固化,拍攝時的思維也變得越來越懶惰,攝影水平也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而定焦者的拍攝往往由於焦段的限制,需要不停的上躥下跳,左右思量,位置的移動往往帶來了更多的觀看變數,同時,眼睛離開了取景器,去觀察拍攝物件與周圍的環境,也刺激了對不同呈現可能的思考,事實上,這一點觀察和思考的時間,在拍攝中,往往決定了一張照片的成敗。

  如果要用十秒鐘的時間拍攝一張照片,利用九秒的時間去觀察和尋找角度,用一秒的時間調整相機引數和按下快門,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取景器裡,往往成功率會高得多。

  從這一點而言,我往往會給初學者推薦一隻價值700元人民幣的50mm 1.8鏡頭,而不是一隻價值12000元的28-75mm 2.8L專業鏡頭,前者不但能在光圈與景深上有更多的作為,更重要的是對攝影的鏡頭語言能有更多的訓練,也更容易得到攝影的進步。

  對於變焦和定焦,事情往往還沒有那麼簡單,攝影史上許多大師,往往只執著於一個焦段,被選擇的最多的是50mm或35mm,這個焦段的選擇,往往和一個人的閱歷和人生觀有關,有些人會看得更專注一些,有些人會看得更廣闊一些,不同的人生觀必定導致選擇不同的觀看世界的方式,也就會有不同焦段的選擇,這個問題在下文還會詳細分析。

  要學會使用所有的焦段並不困難,但是要用好一個焦段,卻沒那麼簡單,甚至要花一生的時間,一個固定焦段長期的觀看訓練,因而產生的鏡頭感,往往凝聚了攝影師的學識、閱歷與氣質,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的產生需要攝影師和鏡頭長期的磨合,以至於相機已經成為感悟世界的另一隻眼睛,無需思索,毫不猶豫。

  按照我的理解,可以做到在觀察之後站定,舉起相機,無需看取景器,按下快門,得到的照片與構思的一樣,可以算是對一個焦段熟悉的入門。至於人機合一的高階境界,只能靠緣分,還有很漫長很漫長的時間在一起吧。

  浙江富陽龍門古鎮的黃昏,村口的老人們聚在村口高談闊論

  50mm鏡頭,光圈2.8,使用了偷拍的手法,讓現場的氣氛得以儲存,2.8光圈可以適度虛化背景,但不太虛的環境氣氛保留,50mm焦段能保證拍攝時樓房的垂直水平線不至於變形,更有真實可信感。

  50MM標準鏡頭:平靜的敘述

  50MM,又稱標頭,非常不招初學者喜歡的焦段,往往因為最接近人眼觀看世界的視覺,往往使得拍攝的照片既沒視覺衝擊力,也沒奶油般虛化的背景,江湖上有“標頭無用論”相傳,要用好標頭,確實需要下一番苦工不可。

  該從何入手呢,只用50mm鏡頭的大師布勒鬆說:“攝影家的眼睛,永遠都在評估出現在他眼前的事物。他只須移動1毫米的幾分之一,便可以把線條吻合起來。他只須稍微屈膝,便可以將透視改變。把照相機放置在離主體近一些或遠一些,他便可以刻畫出某一細節——這細節,既可能相得益彰,也可能喧賓奪主。然而,對照片進行構圖所需的時間,幾乎是跟按動快門的時間一樣的短,因為兩者同是條件反射而已。”

  現實世界如此豐富複雜,在鏡頭範圍裡,哪些元素應該出現,哪些應該捨棄,相機輕微的位移會帶來怎樣的透視變化,按下快門那一瞬間,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應該是怎樣,這些攝影裡需要解決的相當重要的問題,都需要在舉起相機取景之前解決。

  50mm接近人眼視覺的優勢,可以方便地讓人在現實世界與取景器之間無縫地切換,以此完成從現實3d世界到照片2d世界的轉化,可以更快的培養起這種條件反射下的鏡頭感。

  我一直以為鏡頭感是攝影師風格最本質的東西,50mm的鏡頭感,建立在與被拍者者不遠也不近的現實距離與心理距離上,形成一種既不張揚也不含蓄的敘述風格,從鏡頭語言而言,可以比喻為一種寧靜的敘述。

  最驚心動魄的故事,往往可以用最寧靜的敘述完成,而且這種寧靜,會讓故事更為真實可信,不誇張,不渲染,讓觀看者回歸拍攝內容的本身,也是初學者首要掌握的表現技巧。

  個人十分偏愛50mm,經常只帶一個50mm晃悠,在這個焦段裡,不會有難以忍受的廣角變形,也有合理透視空間感。

  拍陌生人的時候,50mm還常常被我用來偷拍,很多場景只有偷拍才能儲存原有的氣氛和意境,50mm雖然不太近,可是也不太遠,要偷拍得手,往往要事先做好環境的觀察,一旦舉起相機,很可能你沒有構圖和對焦的時間,所以構圖要在心裡預設好,相機的焦點、曝光、景深也要預先調好,舉起相機的同時按下快門,才能稱得上眼急手快,此外,拍照前,逃跑路線也要先觀察好。

  如果你喜歡用相機平靜地講故事,那麼我會推薦你用一隻50mm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