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欣賞
甲骨文風格型別:一是勁健雄渾型;二是秀麗輕巧型;三是工整規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豐腴古拙型。總之儘管甲骨文是契刻出來的文字,但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絹秀,具簪花之格,字裡行間,多有書法之美。以古老質樸的甲骨文來書寫古詩,又是一番什麼樣的韻味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1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2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3
古詩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4
甲骨文書法,中國最早的書法之美
畫為書之源
從繪畫角度看:在文字被創造出來之前,已有巖壁畫存在,中外皆然,這說明文字晚於圖畫。線條其實是非常主觀的東西,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以點,線,面的形式而出現。人類使用線本身便是對自然物體的一種概括和抽象表達。因此,對於線條的熟練使用,可以看作是早期其人類智慧高度發展的標誌。在現實世界中,線條主要存在於人類的感覺中,自然界中最接近線條的是物體的裂痕,尤其是某些有規律的裂痕。在甲骨的占卜的裂痕中,商代人相信天地萬物衍生變化的秩序與規律,乃至這些秩序與規律後面的神的意志都是抽象而準確地。那就是甲骨卜辭作為在神的召喚下,巫師貞人們的人為線條與鑽灼而得顯示神的意志的卜兆線條,一起構成了神物交達後撞發出的一幅幅抽象圖畫所留下的憑籍,也是商人“因跡生象”產生繪畫活動的物證。
華夏書同文
從書法角度看:漢字在其漫長的嬗變過程中始終與書法的演化互為作用,相輔相成。實用性的占卜不但促成了書法上的遞化,書法上的變化又直接造成了字形構造的昇華。從商王盤庚將國都遷殷以後,歷代商王占卜的甲骨都有流傳,從字型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從文字上看,甲骨卜辭中時代最早的第一期武丁時期的刻辭藝術成就最高。其風格巨集放雄偉,瘦勁鋒利;起筆圓,收筆尖,曲直相錯,富有變化,不論肥瘦,用筆遒勁。契書後分別填上墨或朱,使整體更具神韻,堪稱書史奇蹟。此後各期卜辭或是衰落期,或是復興期,其水平都沒有達到武丁時代的神采。甲骨文結體上雖然大小不一,錯綜變化,但已具有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的三要素和對稱、穩定的格局。因此,殷人契書活動“落筆生跡”是產生中國書法之根源。
印從書中出
從篆刻角度看:古人用自然界之神物做創作材料,在龜甲獸骨上的契刻活動,有著與天地交流的使命,具有生命形象所呈現的形體結構和性情意味。我們知道,因龜骨不平整、質硬油滑,契刻時要比今天我們在石質上鐫刻的難度要大。契法上,起刀較細,方刀居多。因刀的材質各異,有銳有鈍,所刻骨質有細有粗,有硬有軟,所以刻出的筆畫常常粗細不一。有些契刻作品甚至小如米粒,纖細如發,顯示殷人精美的刀技。其結構長短大小均無一定,有的疏疏落落,參差錯綜;有的密密層層十分嚴整莊重,彰顯著古樸多姿的審美情趣。其“閃衝單刀”和復刀的應用以及朱文白文的存在,充分證明商代貞人已具備了高超的篆刻技藝與刀法。甲骨學者於省吾在所編《雙劍誃古器圖錄》和黃濬著《鄴中片羽》中,曾刊載稱為"奇文印"的"安陽三璽",上世紀30年代出自安陽殷墟。椐推;為“殷人契物”。充分證明甲骨契刻的活動應該改變當今“印宗秦漢”的片面學術觀點,從根本上確立“商秦漢”三足鼎立的篆刻格局。
可見,在1899年前數十年間,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裡見到骨甲。加拿大長老會駐安陽牧師明義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說: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處。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當藥材,名為龍骨。最初發現的甲骨,都經過濰縣範氏的手。範氏知道最詳。先時範氏不肯告人正處,如告劉鐵雲湯陰牖里。餘既找到正處,又屢向範氏和小屯人打聽,得知前清光緒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頭商名李成,常用龍骨粉作刀尖藥。此地久出龍骨,小屯居民不以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無字,都為主骨。當時小屯人認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長成的。並說有字的不好賣,颳去字藥店才要。李成收集龍骨,賣與藥店,每斤制錢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發現了甲骨文,當然這種發現是一般的發現,不是科學意識上的發現。古董商雲集小屯收購甲骨後,轉售於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榮親自鑑定甲骨實物,有目的的進行搜尋和研究。從此,殷墟甲骨文才為世人所知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