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養是什麼

  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真正的教養:靈魂的品質與內心的健全

  也就是說,它是由內而外的,而非儀式化的、外在的做給人看的,符合集體期待的,能在社會關係中如魚得水的。

  只有在安全、私密、無監督與懲罰的環境裡,一個人的表現,才接近他真正的品質。

  當下鼓吹教養的文章鋪天蓋地。但是,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說的社交技能和說話技術。少有人提到內心,提到精神核心。因此,這種宣傳,在根本的方向上,就出了問題。

  如果一個人變態扭曲,充滿心理疾病,一味重視外在,他就會成為安嘉禾,成為《美國精神病人》中的帕特里克.貝特曼,成為《熔爐》中的校長,成為嶽不群,成為《消失的愛人》中的艾米。而這,正是捨本逐末的教養宣傳的壞處——無視心靈的健全,一味強調社交的繁文縟節,它必會成為罪行的掩護,惡的保護膜,傷害的綠燈。

  真正的教養,不是你在公開場合如何長袖善舞,不是你在師長面前如何妙語如珠,不是你在陌生人面前如何滴水不漏。

  而是你在家中,表現出什麼樣子。因為在外人面前,我們難免會偽裝。但在家人面前,都會真相畢露。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如果想看清一個人,不會去看他在公開場合的表現,就看一條:在至親面前,他到底怎麼樣。比如一個長輩就曾對我說:周衝,如果你以後嫁人,一定要記得,先去看看他如何和他父母相處。如果他對他父母恭敬溫柔,他以後必會對你親愛有加;他如果對父母呼來喚去,不懂感恩,他以後必會對你同樣如此。因為,所有的愛情,最終都會變成親情。而那時,他和父母的模式,必會轉移到你身上。這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而我所經歷的感情與婚姻,每一場,是的,每一場,都是這句話的註腳。百試不爽,概莫能外。甚至許多友人,亦以其親身經歷,反覆替它證明:說的對!

  真正的教養是理性

  教養是個好東西。

  但是,我渴望的教養,是王小波式的教養,而非嶽不群式的美德。

  也就是說,教養是因為我更理性而造成,不是因為他人的期待、集體的壓制、輿論的襲捲而催生。

  一個人,若非通過深刻的覺察,理智的思考,表面化做人做事,則會淪入***、虛偽、表裡不一、看人說話、視場合而變化、情緒用事、好心做壞事等尷尬的處境。

  一個人——姑且稱為A,代號而已,不必講究——在許多場合,都宣揚愛與和平。

  言語充滿情義,舉止妥帖到位,極紳士,極體面,幾乎令人如沐春風。

  在更多人心中,他確實仁厚、慈悲、有教養。

  但是,在家中,對下級,對熟人圈外的弱者,所行之事,與所言之語,卻截然不同。

  A會控制,會威脅,會施暴——武力的,語言的。

  這種言行不一,到底緣於什麼?

  根據心理學來說,他的良善,只是緣於恐懼。

  生存不易,危機四面埋伏,面對無法掌控的人與環境,自然謹小慎微。

  但在至親至低至弱之人面前,這種恐懼喪失,內在的憤怒就會暴露。

  也就是說,他的教養,只是一種應激方式,是一種討好,而非自我真正的需求。

  也許有人要說:不,你錯了。真正的教養,就是對家人和弱者和善。

  這話也是政治正確的廢話。

  因為,這也會淪為一種教條。

  所有從集體、從社會、從他人角度出發的“要”、“應該”、“必須”,都是一種外來的控制。

  不由分說的控制,必會導致憤怒。

  而在教養主義橫行的當下,憤怒無從出口,則會導致虛偽——嘴上學佛,心中養魔——成為我們最常見的悖論與荒誕。

  所以你會看到一個人,在朋友圈極盡友善,但披上馬甲,就會去網路上攻擊他人;

  你會看到一個職員,剛剛和同事領導禮貌地分手,馬上就對車上的愛人大發雷霆;

  你會看到《熔爐》裡的校長,道貌岸然,滿口仁義道德,但是,他們對聾啞兒童,做盡了喪盡天良之事。

  在許多人眼中,

  《熔爐》裡的校長,

  也是有教養的人。

  但是,他們是真正的惡魔

  即便不攻擊他者,缺乏理性認知的教養,還會以教養之名,行愚蠢之實——

  比如,在公園裡放生眼鏡蛇,

  在農村放生一萬隻老鼠,

  逼迫有錢人為災民捐款,

  支援劫富濟貧,

  給病人喂服民間偏方,

  勸被家暴的女人“好歹夫妻一場,看在孩子的份上……”

  勸單身女青年“你父母生你養你不容易,不要那麼挑了,差不多就行了,你要盡孝心……”

  還有,對惡行沉默,對醜惡不言,對不公不反抗,對謬誤不澄清,因為“我的教養不允許我充滿戾氣,捲入紛爭”。

  以上行為,皆是“善良的好人”所幹的蠢事。

  農夫與蛇,早已以寓言告訴我們,當善良>心智,當教養>理性,當道德>是非,惡就會慢慢甦醒,誘惑著,試探著,張開它毒森森的牙。

  一個朋友說:若理性不存在,則教養無意義。

  他在朋友圈發了這話後,我馬上點了贊。並回復他:英雄所見略同。

  是的,安·蘭德也是這樣認為的:人的最高教養便是理性。

  在闡述自己的道德觀念時,蘭德說:

  美德只能建立在個體理性的基礎上,它的基礎,不應該是任何宗教、情感、社會、國家、階級以及任何形式的集體。

  她承認經由內心省察、理性分析後的教養,而非被意識形態、社會倫理、集體意識所裹挾的道德。

  因為,後一種教養,是被動的,應激的,碎片的,由外而內的。

  故而常常出現虛偽,心口不一,自相矛盾之現象。

  前一種教養,才是真實的,篤定的,系統的,由內而外的。

  故而言行合一,誠實,自在,慈悲,令自己與他人,都心生歡喜。

  我朋友可二,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客觀,大家可自動理解成“努力理性的人”,哈,我就算了***。

  我與他相識八年。八年之中,無論在公共討論,或者私人交往中,他的理性,都令我受益無窮。

  比如,無論我和他說過多麼私密的困擾,他都在事後絕對不會主動問詢。是的,絕對。

  我對他說,屬於傾訴。

  他打探我,屬於過界。

  他知道界限感的重要。於是,從不會因為八卦與好奇,來干涉或打擾。但是,又因為友誼,他會在我求助時,給予我妥帖的建議。

  這一生,遇見過太多是是非非,大起大落。印象最深的,就是低谷時,大多數“好人”與“有教養”之人,都避之不及,馬上劃清界限。

  只有真正能看清問題的人,依然在給予支援。

  因此,如果你問我,困境給予你哪些收穫,我會告訴你:

  1,讓你快速成長。

  2,尤其在那種時刻,你就會發現,崇尚理性的人,比崇尚教養的人靠譜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