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券基金資產配置透析
你知道美國債券基金麼。你知道美國債券基金中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祕密麼。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美國債券基金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國債券基金資產配置
次貸危機後,全球風險偏好下降,債券基金增長迅速,從配置結構看,呈現如下特點:***1***信用級別高、違約風險較小的投資級債券基金長期領先;***2***國家市政債基、政府債基及州立市政債基自2000年以來整體佔比呈現下行走勢,尤其是州立市政債基在次貸危機後所佔權重加速下行;***3***高收益債基***垃圾債基***在次貸危機前呈現下滑走勢,而危機後自2010年開始佔比明顯提升,2015年佔比有所回落;***4***全球債基的佔比從2003年開始保持波動中上升走勢,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債基的上升趨勢有所加速。
以美國為例,投資者風險偏好和人口結構是決定債券基金長期發展的根本因素。2000年以來美國債券基金淨資產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為10.8%,高於共同基金的整體水平7.73%。根本原因包括:作為美國共同基金最主要參與者,個人投資者的整體風險偏好近年來不斷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資產配置逐漸向固定收益類別轉移;目標日期基金在美國的流行亦助推債券基金髮展。另外,債市表現是促進債券基金中短期發展的關鍵,債券基金的規模增長與債券資產的市場表現高度相關,而次貸危機後,股市暴跌帶動市場風險偏好下降,貨幣基金受超低利率拖累吸引力下降,且受量化寬鬆政策及投資者風險偏好下降所帶動,債券市場走牛,這直接帶動了債券基金的大發展。
美國主動投資型產品是債券基金的主導,其中違約風險較低的投資級債券基金最符合投資者需求,全球債券基金成長速度較快。債券基金包括主動投資型和被動投資型兩大類,而主動投資型的淨資產規模和產品數量佔絕對優勢。主動投資型債券基金可按投資方向分為七大類,其中2000年以來投資級債券基金淨資產規模和產品數量遙遙領先;州立市政債券基金不僅總體淨資產規模最小,發展也明顯停滯,相比而言,國家市政債券基金市場吸引力更強;全球債券基金無論從淨資產規模還是產品數量上看,都是近些年成長速度最快的債券基金型別之一。
被動投資型債券基金具有風險更分散、透明度更高等優勢,近年受益於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增長趨勢顯著。被動投資型債券基金的典型代表為債券指數基金和債券ETF。2000年以來債券指數基金淨資產規模年複合增長率為20.65%,高於美國共同基金和債券基金的增速,但吸引力尚不及股票指數基金。另外,債券ETF淨資產規模在共同基金中的佔比上升趨勢明顯,且淨資產年複合增長率為43.41%,遠高於共同基金、債券基金和債券指數基金
長期以來,美國都是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市場,目前佔比大概為50%。因此,本報告將就美國債券基金的資產配置演變進行詳細考察和分析,希望從中找出未來中國債券基金的結構性趨勢以及發展方向。從歷史資料看,美國債券基金的高速發展根植於全球債券基金行業、美國基金行業和債券市場的整體發展,是市場環境變遷、投資者資產配置偏好和投資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此,本報告將做具體分析。
1. 全球債券基金配置結構呈現四大特點
如我們的開篇報告《全球資管業資產配置的演變及特徵》所述,在全球傳統資產管理領域,主要有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和混合基金四類產品。受次貸危機後全球風險偏好降低的影響,債券基金增長迅速,於2011年開始取代貨幣市場基金,成為全球淨資產規模佔比僅次於股票基金的資產管理產品種類***見圖1***。
從基金的數量看,債券基金長期處於第二位,也僅次於股票基金,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自2010年1季度開始,債券基金數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走勢。
債券基金主要有七大投資方向,包括:①投資級債券,指達到某一特定債券評級水平的企業債券,該類債券一般被認為信用級別較高,存在很小的違約風險,標準普爾和惠譽將評級在BBB級以上的債券定義為投資級;而穆迪Baa以上的定義為投資級。②高收益債券,通常指信用等級低於BBB的企業債券,它與投資級債券的主要差異就在於違約風險明顯更高。③ 政府債券,指政府財政部門或其他代理機構為籌集資金,以政府名義發行的債券,主要包括國庫券和公債兩大類,具有安全性高、流動性強、收益穩定、享免稅待遇等特點。④多部門債券,指國內固定收益證券的組合,主要涵蓋抵押擔保證券和高收益債券。⑤全球債券,指在全世界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是美、日、歐***上同時發行,並在全球多個證交所上市,進行24小時交易的債券,具有高度流動性。⑥ 州立市政債券,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權代理機構發行,用於當地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性專案建設的有價證券。⑦國家市政債券,是指一國範圍內多個市政債券的組合。基於上述投資方向,債券基金可做相應分類,且開篇報告《全球資管業資產配置的演變及特徵》已進行了簡要梳理,本文不再重複。
第一,信用級別高、違約風險較小的投資級債券基金長期領先,目前全球佔比約44%,比2000年的28.4%有明顯提高;其次為全球債基、國家市政債基和高收益債基,淨資產規模全球佔比目前分別為13.4%、11.9%和10.7%;政府債基和州立市政債基淨資產規模佔比最低,分別為7.4%和4.5%。
第二,國家市政債基、政府債基及州立市政債基自2000年以來整體佔比呈現下行走勢,尤其是州立市政債基在次貸危機後所佔權重加速下行。
第三,高收益債基***垃圾債基***在次貸危機前呈現下滑走勢,而危機後自2010年開始佔比明顯提升,2015年佔比有所回落。在資金利率保持低位、垃圾債發行量激增、垃圾債與國債收益率利差保持高位、經濟初現復甦跡象等因素的推動下,2010-2014年大量資金湧入垃圾債市場。2015年美聯儲加息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導致違約率大幅上升,垃圾債基的佔比也相應下降。
第四,全球債基的佔比從2003年開始保持波動中上升走勢。次貸危機之後,全球債基的上升趨勢有所加速。
由於全球範圍內關於債券基金的更細化的資料很難找到,所以我們深入研究了美國的基金行業以及債券基金情況,希望能夠為國內投資者提供一定的借鑑。
2. 美國居民金融資產中基金佔比不斷提升
2.1 美國基金的分類
美國投資公司協會***ICI***將基金劃分為共同基金、封閉式基金***只投資於優先股***、ETF和單位投資信託四類,其中,共同基金又包括股票基金、債券基金、混合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本報告後文將債券基金劃分為主動投資型和被動投資型,其中全部主動投資型債券基金、以及被動投資型中的債券指數基金均屬於共同基金範疇,而被動投資型中的債券ETF屬於ETF範疇。
共同基金在美國長期占主導地位。2014年美國基金行業整體淨資產規模為18.217萬億美元,其中共同基金佔比高達87.02%,為15.852萬億美元;ETF為1.948萬億美元。圖6顯示,1997年以來共同基金淨資產規模佔比雖成下降趨勢,但仍遙遙領先其他三類基金。總體來看,1997年以來共同基金淨資產規模的年複合增長率約為7.73%。
從全球區域看,美國共同基金和ETF的總淨資產規模佔比最高,2014年為53%。2014年,全球共同基金和ETF的總淨資產規模為33.4萬億美元,而美國就有17.8萬億美元***包括15.852萬億美元的共同基金和1.948萬億美元的ETF***。
在美國共同基金和ETF淨資產構成中,債券基金貢獻比例為21%,僅次於國內股票基金的42%。
2.2 美國居民金融資產中基金的佔比持續上升
1980年至2014年,基金資產在美國居民金融資產配置中的佔比已由2%上升至24%,這意味著個人投資者的財富管理逐漸由自發操作***類似於國內的“散戶”行為***向藉助專業機構打理轉變。
同時,比較美國居民歷年對基金、債券和股票等三類主流金融資產的淨投資情況***見圖10***,可以發現:2002年以來,居民對基金產品的投資幾乎一直處於淨流入狀態,只有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小幅淨流出460億美元;相反地,居民對股票的直接投資始終處於淨流出狀態,特別是2007年淨流出高達1.159萬億美元;
此外,美國居民對債券的直接投資與前兩種資產都有明顯區別,即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淨流入水平大幅提高,但隨後持續呈淨流出狀態。總結來看,金融危機後美國居民對股票和債券的直接投資都是淨流出,只有基金獲得了投資淨流入。
2.3 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的發展是促使居民增加基金資產配置的重要原因
根據ICI統計, 截至2014年底,美國有9.9%的居民金融資產投資於401***K***等養老金計劃,其中資產規模的55%由共同基金管理;另有10.9%的居民金融資產投資於個人退休賬戶,其中資產規模的48%也由共同基金管理。
更為直觀地,按照圖11所示,1994年以來,由共同基金管理的養老金計劃資產規模和個人退休賬戶資產規模佔比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另一方面,有調查顯示,在美國持有共同基金的家庭中,約80%是在其養老金計劃賬戶內持有基金,45%是在其個人退休賬戶中持有基金。可見,目前共同基金已成為了美國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的主要投資渠道,而養老金計劃和個人退休賬戶也為共同基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增量資金,雙方其實已經形成相互依存、互動發展的關係。
3.美國債券基金崛起受益於三大動力
3.1 美國債券基金淨資產規模佔比持續提升,2011年後僅次於股票基金
2000年以來美國債券基金淨資產規模保持平穩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為10.8%,規模增速高於共同基金的整體水平7.73%;同時,債券基金的淨資產規模佔比雖在2013年出現小幅回落,但金融危機後整體亦呈上升趨勢,且2011年超過貨幣市場基金,排列第二。2014年,美國債券基金淨資產佔共同基金的比重為22%。
長期佔市場主導的股票基金淨資產規模佔比在金融危機期間遭遇劇烈縮水後,佔比雖逐漸回升,但目前仍未恢復到危機前水平;貨幣市場基金佔比則在金融危機後持續縮減。